《與我聯繫》
信箱: clairelu703@gmail.com (*將由信箱管理員與您聯繫)

目前分類:〔親子天下x專欄] (1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8827798_10213481910260484_6307358057388949125_o.jpg

每天上班,車子上了國道,他的心中就油然而生一股輕鬆感。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57996_10211676442324914_9051782674749473554_n.jpg

        「媽媽,我跟你說,小孩現在要開始訓練他自己大小便,要這樣弄…」
        「賀啦!賀啦!」
        「要循序漸進啦,不是褲子脫掉直接弄,後~我跟你說」先生看到婆婆直接幫小寶拉下褲子,趕緊示意停止。
        「阿呀,你不會弄啦!去旁邊~」婆婆直接揮揮手示意要他離開。
        「後不是啦,你這樣會讓他害怕,你要漸進式~」他阻擋在他們之間,這下婆婆急了!
「我從小也這樣弄你長大,不會害他的啦?」
「阿你就一直弄錯阿,你這樣直接脫,他會有羞愧感,我不要小孩這樣啦!」
「阿你不就這樣長大,你不就很羞恥」
「歐你不懂!不是這樣啦」他們在拉拉扯扯之間,先生蹦出這句:
「我就是個沒自信的人啊!你要我小孩也因為這樣甚麼都感到很丟臉喔?」
「欸,你話給我講清楚喔,甚麼叫做你很丟臉,不要什麼都牽扯到你老母身上,我告訴你,你小時候我也給你把屎把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賣牽拖!」
他嘆了一口氣,已經想結束這一回合的溝通。想結束溝通其實不是為了自己,是因為知道他這樣講,媽媽已經感到受傷了,他不想因為溝通孩子的事情,讓媽媽傷心,卻自責著他沒有更好的語言,更貼近的字眼,去溝通”他想要孩子漸進式的戒尿布”這點小事!他感到自己的無能,和母親的防衛,就不想把事情過度解讀,可是,這樣還有機會溝通嗎?
 
      當問題被浮上檯面,最容易促成一個人感到羞恥或羞愧的心情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0084048_10217510995385094_3802058758708789248_n.jpg

小孩子從出生以來,有將近半年的和母親緊緊相依的關係中,他是沒有分的出你我的,直到他慢慢建立「我」的概念,是從母親的奶頭被咬痛開始,當母親被咬痛,試著把他推開,他才明確的發現「你跟我是不一樣的」(主體和客體分離的第一步),而接下來,由於幼兒視力的越來越清晰,以及慢慢出現抬頭趴,抓握等需求,他慢慢發現他和這個世界是分離的,而「我」是什麼東西呢?
 
透過對於自我的掌控感漸增,你會發現孩子早期的自尊心,完全是透過他人的眼光看見自己的,像是「你好可愛阿」「你好聰明阿」「你好體貼阿」,常被愛的語言支持的孩子,會發展出對自己的正向觀感,而相反的負向的言詞像是「你好丟臉阿」「你好多餘阿」等,孩子容易對自己感到負向的觀感。而孩子逐漸透過他人回饋,轉向對自我觀感的養成,慢慢建立自尊和自信。
 
然而,現在的時代中,由於心理學和教養資訊的普及,我們也逐漸與世界各種教養法接軌,在目前Me世代的主張中,首重孩子的自我實現和自尊心的養成,提出Me世代的學者Jean M. Twenge就指出八O後的新一代,比任何時代都可憐。原因是因為,真正的實現,某種程度基於履行對他人的承諾,如果只專注在自己身上,迴避對他人的承諾,與他人沒有發生連結或關係,就更容易沮喪或焦慮。而這樣的情況,更難達到自我實現的需求。但我們又要怎麼與人健康的連結,展現自信和自尊呢?
 
小孩在早年的時候,都希望被視為是好的,假若沒機會被視為好的,那就乾脆被視為「壞的」,因為「被視為壞的」總比被無視好吧!每個人想要被愛的方式不一樣,有些人想被愛,就一直做公平正義的事情好被增強,有些人想被愛,就拼命的犯錯,好讓身邊的人有機會和他曉以大義,有些人想被愛,總是丟三落四讓別人去煩惱,留一個位子讓別人用指導者的角度去參與他的人生。
 
所以愛與被愛的關係,某種程度都是我們吸引來的。
 
你會發現,在關係中,很像”大風吹”占位子的活動,如果你有兩個孩子,老大常讓你感到叛逆及煩惱,老二通常不太會讓你操太多心,畢竟,一個家如果兩個孩子接連出狀況,整個家庭可能會崩盤,無論老二的能力如何,他都會稍微扛起家庭的期待,即便只是虛應故事也算,這個在家庭動力中,叫做互補,互補的概念無所不在。
 
當你發現老大很慷慨大方,總有人會擔心這樣繼續慷慨大方下去,會不會傾家蕩產,於是你一邊給老大關注的愛及揮霍,一邊卻告誡小的,你的擔憂和期待老二不要跟上老大的步伐,如果老二「夠懂事」,也夠積極,就會去佔跟哥哥不同的位子,一方面心理面很羨慕老大,一方面自己卻節制不敢過度開銷,甚至有些人會長出過度節儉,以傳承美德。
 
所以每個家庭裡面兄弟姊妹總會長的不太一樣,因為孩子總得長出自己的特色和樣子。
 
但有一種孩子則是因為過度在意外在眼光,到處學別人,以至於最後,沒有人知道他真實的樣子是什麼,這類型的小孩會使用許多人際策略,例如「將別人的需求擺在自己前面」、「不斷講笑話」、「遇到尷尬情境就逃得遠遠的」、「當有問題發生就說是別人的錯」等等,用打岔或岔開話題的方式,重新獲得一種權力,這些都是我們刷存在感的方式。
 
而這種種的人際策略,在我們身上也都有,但如果有些人是過度使用某一樣,變成不分情境的僵化模式,例如:”永遠都覺得是別人的錯”,你是否也覺得這樣還符合公道正義呢?
 
我曾經遇過一位優秀的大學生,在人際上遇到很大的困境,談的深入一點,不外乎就是他覺得自己很重視別人,但別人完全不重視他,讓他常感到真心換絕情,但其實,憤怒之餘他從來沒機會跟別人表達自己,他包袱很重、顧慮很多、常把別人的需求擺在自己的需求前面。
 
到頭來因為分手,他覺得被擺了一道,終於受夠了,才發覺他在人際中,常常都有一樣的問題”大家怎麼不為他想、不重視他、不覺得他有需要”,這樣的心態久而久之,變成一種過度出的阿信,和渴求愛無上限的巨嬰,他在兩個極端切換且擺盪著,拼湊不出自己的樣子。
 
也因為這樣的人際模式,讓別人對他這個人的所思所想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更覺得他「太情緒化」「太難相處」「太容易變來變去、患得患失」這些評價他通通不同意,甚至覺得這些詆毀是很不公道的。最後,演變成他常覺得自己在人際之間的相處,常常被當成分母,或者被利用完就丟的環保杯,更讓人覺得反正你很凱,那就把你糟蹋個夠!
 
而他是怎麼吸引別人這樣對他的呢?他通常都說「是」、「好」、「沒問題」他的每個是、好、沒問題,都會獲得「乖」的獎勵和關注,這樣短暫的關注,並不會餵飽他,倏忽即逝的眼光,讓他感到患得患失!如此一來,他越焦慮人際上的不足,就越討好。在用錯方法的情況下,就吸引到更多人來糟蹋他。
 
在你抱怨社會亂象,美德不再的同時,是否也招惹別人來亂用,不愛惜羽毛的做法呢?我們每一滴眼淚都沒有白流,每一個過程都沒有白過,而透過傷痕累累,長出更茁壯的厚繭,在繭中羽化而重生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文中故事已改編改寫,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 本篇文章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589074_10215794230347041_8017639017375858688_o.jpg

「白癡,你是不是白癡阿,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
早餐店的一桌,傳來突如其來的尖銳大吼。

循著聲音望過去,兩個孩子的媽媽正戴著耳機拿著平板,一隻手撈了一片吐司餵小女兒吃,冷不防,反手往大女兒一個巴掌揮過去。
不曉得是因為耳機的聲音掩蓋過路人的耳語,還是這位母親的自我防衛,她完全無視於旁人的側目,只自顧自的管教青少女的女兒。當下只見大女兒臉色鐵青,敢怒不敢言,小女兒一臉悠哉,彷彿很習慣媽媽突如其來的指責。

「笨手笨腳」「生妳有甚麼用」「再瞪阿,跟妳爸一個樣~」她一邊斥責,一邊用手作勢如果敢反抗要再巴下去。
「去拿面紙啦!」最後這個媽瞪了女兒一眼,拋出這句。「看到妳就厭」

終於有位路人鼓起勇氣走過去跟她說「這位媽媽,不好意思,小孩不管再怎麼樣,都不應該這樣當眾打吧!」
原本低下頭聽著音樂的母親,聽到這麼大聲的勸阻,抬頭回瞪這名年輕人,說了這句:「哦?關你什麼事,我女兒就是笨,像個白癡,你懂甚麼?」

眼前這名青少女發現被大家關注,眼眶泛淚,頭低得更低了。女孩看起來智力正常,打扮也算乾淨,也還算在乎身邊路人的側目和眼光,就是個普通的青少女,被媽媽這樣一說,又氣又委屈,不甘心的眼淚忍不住撲簌簌地滴了下來!
她無視女兒的眼淚,甚至覺得少在那邊裝可憐,擔心撫養兩個女兒的她,只要一生氣就拿女兒洩憤,她氣女兒不夠聰明、不夠貼心,不夠會逗現任的男友開心,老是出毗露,不夠董事,也氣自己的人生,在年輕時就被女兒綁住。她可以一股腦兒罵女兒洩憤,卻不敢面對,自己的荒唐過往,恣意縱情的年輕時期,及識人不清。

當她開心,就把女兒當女僕,將她物盡其用,呼來喚去,道德綁架她要她長大得孝順;
當她不開心,她就羞辱女兒,詆毀所有的好,要她不要囂張,都人生這麼慘都是她害的。

她討厭她,卻也緊抓她。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9673922_10215678603176434_7077132722484805632_n.jpg

文章標籤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9001503_10217380436161195_1050918702796505088_n.jpg

        連假期間,小孩不用上學,大人也不用上班。外面下起綿綿細雨,全家就宅在家裡面,每天Emily都是最早起床,只要她醒過來,我就會跟著起床泡奶、換尿布、陪她玩一會兒,連假期間,也不例外,但這天老公起床後,一晃眼就不見了!

        因為起得晚,等到將近中午時,老公問我早午餐想吃什麼,他騎著摩托車穿上雨衣,就趁著雨變小連忙出門去拿餐。這時,我把孩子抱出去,在家晃了一圈,才發現,昨晚的奶瓶奶嘴正躺在熱騰騰的消毒鍋裡面正在烘、打開陽台的門,發現洗衣機正在運作、走到廚房發現垃圾已經清空、最後到浴室間,發現孩子的衣物已經都洗好吊起來了,心頭浮上一陣暖意!
     
       我們曾經因為誰請育嬰假、誰付保險、誰付家用和貸款、誰付孩子學費、生活用度開銷要怎麼算有許多討論,現實生活中,也得考量上班時間和距離長短、家庭事務分工、誰在哪個時段花時間陪孩子、怎麼陪伴和規畫假日生活,有許多磨合。
這些被生活瑣事追著跑的感覺,相信是每對進入婚姻的夫妻無人能避免。誰不想錢多事少離家近,長輩若身體健康,並且能住附近幫忙看孩子,更是絕妙。這對一個正在拚經濟的中生代家庭來說,也許是最佳的安排和選擇。但倘若現實狀況不允許,每一項都會是每個進入婚姻生活裡,除了甜蜜之外,現實中得面對的挑戰。

       這讓我感到要為婚姻做準備,還有一點需要先做事前的心態預備就是「婚姻如事業,而我們正是”婚姻合夥人”」!很多人會說,夫妻不是和共同經營事業,這樣的說法是為什麼呢?因為多重角色混雜交錯之下,很容易吵架,有錢的因素、體力的因素、還有角色預期的因素(你到底是我老公,是孩子的爸,還是我的工作夥伴)等,這些角色方面的預期,常會讓夫妻彼此之間因為預期不同亂了腳步而爭吵!
但其實,進入婚姻本身,就是種政治,也是種事業!試想:在時間、體力、精神、金錢、家事分工、假日時間的安排和分配等,都再再顯示彼此之間投入的程度,和所謂的「公不公平」,如果其中一方呈現出”一腳內一腳外”(投入程度不同的意思)就容易出現摩擦和不平衡。如果再加上姻親之間的意見和參與、小孩教育的投資和陪伴等情境題,狀況就相較於交往期間是更加複雜。

        有一段時間,因為先生晚下班,回家時小孩幾乎都已經睡覺了,而我們的對話因為身體的疲累,也剩下家庭事務的報告,一開始我感到匱乏,我相信先生也察覺到這樣的失衡,所以他極力的打電話回來參與,但對於無法第一時間參與感到愧疚。而我也不想造成他的擔心和壓力,顧慮彼此之下,就變成說不開但又難解的複雜心情,這樣的難題,每逢週一到週五,就會周而復始。這種感覺像是我變成經理人,他就像雲端那頭的老闆,事前下命令和order,事後又要follow進度,因此,我曾經感到失調和沉重,因為除了向雲端老闆例行報告進度之外,還要擔負起回去現場操作的執業員!而他,對於現場都只能隔一層,在當下的參與度變低,也讓他感到無力,只得用假日努力參與和修復,變成他假日想休息,我就覺得他在偷懶,這樣的誤解,讓兩個人都很心累。
 
       後來,我們調整了步伐和心態,以「合夥去經營一個家」的方式轉換思考,並進行理性的溝通,就不會卡在「誰付出多誰付出少」這種選項,而是調整出有效時間分配的確切分工。事業合夥人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根據智庫百科指出,事業合夥人的概念,包括三個部分,我們依序把他運用在婚姻生活中,如下:
1.合夥人持股計畫,這在家庭中包括錢的投入、持有對家庭的責任和彼此投入的程度
2.事業跟投計畫:因考量資源有限,應該考量有限的資源該如何變成最大化的資產
3.事件合夥人管理,轉變成扁平化,這在家庭和婚姻關係的運用則是表示我們是平行而非階層的夥伴關係。在我和先生的關係中,不因為彼此收入多寡,或者誰是否從事生產而貶抑彼此的關係,因為彼此有為家庭投入的方式和辛苦的地方,所以第三點是家庭關係的基礎,如果沒有互信互賴的信賴關係,就容易在不平衡的點上爭執。

        如此一來,我們發現家庭事務分工和彼此的失衡心理,似乎被弭平不少,而心態和心情處理了,事情似乎變得容易多了,我們將重視的點一一列出清單,在有限的時間規劃中,有效安排病擠出一些時間進行兩人世界的約會,運用有限時間專心陪伴小孩,並杜絕3C保母,而且在家事分工方面,也變得更想運用零碎時間去協助對方完成,義無反顧當對方的神隊有,達到整個家的共好。如果有任何心情上的不悅,就確切提出不悅的部分是因為哪個環節對對方感到失望,但又擔心給對方壓力,所以開頭就是「剛剛...我覺得...但我顧慮到....,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協助我.....」以請託的態度代替應該的想法,並請對方回覆。當完成時,不將對方的努力視為應該,更記得對彼此表達謝意和感恩!

        我發現,當「婚姻合夥人」的概念一進來,對於有些進入婚姻卻維持交往心態的一方或雙方,都會有一個新的準備,原本如果在心態上還處於交往時期”你濃我濃,誰付出比較多等同於誰比較疼愛誰”的彩色泡泡中,多了一分接地氣的踏實感。

        而這份踏實感,在兩人進到婚姻階段,是另一個成為父母、成為夫妻、也成為自己的三個層次在婚姻中成熟的被落實著!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本篇文章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文
*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7679755_10217249533568712_126576169431597056_n.jpg

在諮商的實務經驗中,一般家庭的孩子也許很難理解,為什麼離婚家庭的孩子,要不就是過度客氣,要不就是過度直言,要不就是對家人不在抱以有任何希望,要不就是永遠懷著一種罪惡感。
陪伴離婚家庭孩子的這些年裡,我會特別留意”忠誠度”、”罪惡感”和”愛足不足夠”的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些問題環繞一生,都盤旋在自己的心裡面,這些現象會展現在這些孩子跟父母關係很糾結、如果長大則是延伸到戀愛關係,再更大一些就會展現在他未來的家庭關係。這些好熟悉的負面感受,變成個人揮之不去的陰影

對於離婚的家庭來說,孩子無論做任何決定都會卡在”忠誠度”的問題,因為在生活中必須選擇其一或是被決定,孩子在精神上也會變成兩半。假設我是跟媽媽生活,我和爸爸的快樂,就很難跟媽媽分享,試想如果我跟爸爸的快樂跟媽媽的分享,難免會讓媽媽觸景傷情,或者感到吃裡扒外,而和另一方的快樂,往往也會變成另一人較勁的話題或不平衡的來源。

所以,孩子對於這種快樂,往往夾雜著一股「罪惡感」,為了逃避這種罪惡感,有些孩子容易把別人推開,防衛地覺得我不稀罕快樂,或有些孩子是一邊快樂一邊感到我不值得,某些孩子會一邊快樂一邊覺得這種快樂是種假象,對於被疼愛或者被懂得的快樂,孩子更是感到無所適從和過重的戒心。他們無法放開自己,更不用說是要懂得拿捏,當親子關係變成一種婚姻權衡的政治,夾心餅乾的孩子,就更難以有所謂的自我抉擇,或者無法漠視親信誰就是背叛誰這種兩難的題目。

所以這就牽扯到,到底愛是什麼?怎樣才夠?

對於父母離異的家庭來說,有些孩子拿”斬斷對另一個父母親的愛”來輸臣並展現忠心,有些孩子則是選擇自我封閉,不要再相信任何人,有些孩子終其一生,都遊走在雙方,但總覺得沒被愛夠,更有些孩子變相地向其中一方索求愛,卻永遠挑剔對方不夠好。這四種關係中,孩子同樣都覺得自己沒被愛夠,更深一層地是,我不值得被好好疼惜和愛護,所以愛變成一種工具或要對方得立誓愛你這種不安全感的心態。因為「如果我值得被愛,怎麼可能被丟下」「如果你愛我,怎麼捨得拋棄我」「如果我不奮力留住你,我甚麼都沒有」這種”給愛和收愛”永遠不再一個自然的狀態中,反倒像是一種證明卻又沒有沒有實質的效益,抵達不了人內心不安全感,明明惶惶不安卻不能承認!

我記得過去在大學端接案的一個孩子,在好些時日前寫了封信給我,說「老師,我終於可以跟爸爸說我要在雙連站先下車,我覺得自己有好大的進步!」這個孩子在三歲時期,父母就離異了,他從三歲開始住在外婆家,但也會定期與爸爸會面,時日久了,他對父親越來越少和他碰面,加上他越來越長大,以男性的角色失去對父親的榜樣加上青春期的尷尬心態,在他面對父親有其他伴侶之後,有很大的失調和不諒解,他想佔有父親,卻沒有資格,更不能接受父親有其他女人,因為有了其他女人,他就彷彿變成一個沒有歷史定位的存在。

他生氣父親即便與媽媽離婚了還有另一半,更困惑為什麼他們要逼他失去其中一方,最重要的,他覺得自己在父親的生命史中變成一個有負擔的過客,這樣的會面,讓他們之間變得尷尬且衝突。這些衝突的日子裡,他父親其實依然找他碰面吃飯聊天,甚至是帶他出去玩,但他的心態不同了,怎麼看就覺得怎麼不夠,他常會要求爸爸載他到很遠的地方遊玩,並要爸爸付足全部的費用,能怎麼折磨他,掏空他,他都覺得爽快,但爽快不到一下子匱乏感又在爸爸走的那一瞬間襲擊他,當他想要感受自我時,就是消磨爸爸的人生,以便讓他「償還」從小到大無法陪伴在他身邊的「遺憾」。消磨越多,他就越痛苦,所以在大學時期主動尋求諮商的協助。

這在離婚家庭底下的孩子心態中非常常見「我消磨你,但我更失去自己,我願對你,但我無能為力。」他常要爸爸載他到很遠的地方,但從不用自己的雙腳去行走,因為如果我會走了,我爸爸就沒有位子了,這種退化心態,希望永遠存著爸爸的重要性,間接也讓自己處於孩子的心態,好像身體長大了,但在心態上永遠是個巨嬰!

於是,他的這封信特別有意義,他成長居住的地方從台北捷運站的雙連站附近轉公車,需要再搭個30分鐘才會抵達。但過去,他從來都是要求爸爸得送他到家,再讓爸爸一個人開車回到新竹老家,這一次,當他說「讓我從雙連站下」,在心境的整理,與父親的關係,以及對自己的解套,有了更多意義性的成長。我們也看見,一個孩子從離婚家庭中在心態上要走出自我的道路,而不是糾結在早年的遺憾裡面,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和自我的強度,光是忠誠度、罪惡感和愛不愛夠的問題,都足以讓一個人在愛這件事情上面,有巨大的困惑和迷失,最終,可能還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

所以面對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我們更應秉持著另一種理解的態度,面對他們的冷酷、討好、超理智或者防衛本身,都得更細膩的看見另一層的擔心「我不值得」的無助、你不用花力氣在我身上等,看見他們渴愛的方式也許不可愛,也許很防衛,但也可理解可被接受,他們就有機會透過我們的對待,更確信一點自己是值得被關愛、被喜歡、被疼愛且欣賞著,每個孩子都需要有這樣的經驗,才能撿回自己早已斑駁的童年,發展出更完整的自我!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文中故事已由真人真事改編改寫,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 本篇文章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文
*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834027_10215904812391523_6208590670517501952_o.jpg

有一次,在客廳和Emaily玩,外公撥電話過來,就隨意地接通。此時正值中午時間,爸爸問我吃飯沒,我說「在弄她的副食品,等等要出去吃啊!」爸爸突然變得很緊繃說「中午不要帶小孩出去Send風,日頭赤焰焰,她會熱到」這個場景,突然像是回到20年前,我奶奶在叨叨念嬸嬸中午帶小孩出去吃飯時的場景,好強烈且熟悉。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547.JPG這是三歲的我,畫的「爸爸」

每個人對於爸爸的記憶是什麼呢?而爸爸對我們的人生又各自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當年到美國和異國家庭一起生活,給我許多新的刺激和育兒靈感。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和母親一起合力被生出來的第一次,出來後,母親要面對的恐怕是自己和家人的各種磨合。雖說現在已經是兩性平權的社會,但畢竟新生兒是從母體產出,出生之後能否被照顧和好好回應,某種程度也取決於媽媽的身心靈各方的自我調適!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某天,我和公公婆婆一起顧小孩,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待孩子睡去,我們有短暫時間聊天,婆婆說:
「上次和你爸的長官聊天,他們有四個孫兒,但提到他們絕不帶一歲以下小孩,都交給保母帶」
「怎麼說?」我抬起頭,面露好奇。
「因為一歲以下小孩比較沒有互動阿~大家就比較不喜歡自己帶,不好玩!」

我說:
「不過,嬰兒啊~外表看起來只有吃喝拉撒,但是,在一歲以內,是人類生理和心理都是最迅速發展的大躍進喔!~」「如果啊~了解並觀察到他們的發育,妳會開始讚嘆,我們的靈魂是怎麼變成這樣的一個胎兒,胎兒又怎樣變成眼前的嬰兒,來人間還要認真學吸奶、呼吸、發聲、爬行、從人生開頭就要勤勉去學的東西,還真的好多喔~!」

公公對著婆婆說:「之盈很細心,照顧小孩都好累了,還會想要研究這些」。
其實當面被讚許,當下我有點不知所措
「就很有趣啊,光是好好餵母奶、慢慢回應她的需求,好像蓋房子,妳看她建立安全感,性情越來越穩定~」
公公說:「看妳樂在其中,會想自己帶,又餵母奶,真的很難得」
婆婆說:「我們那個年代大家拚經濟,要上班就得打退奶針喝配方奶,沒辦法。但說真的要餵,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一歲以內是真的非常不好帶,要從中自得其樂,那也是妳願意才行阿!」

我應了一聲,突然不太知道要怎麼回話,心裡面卻感到暖暖的。

在那個言語不好意思表露心情的年代,看著剛剛公婆用著生硬的語言,但極盡所能地表達對媳婦的疼惜!
這些日子以來,自己帶孩子,又堅持一定要全親餵的辛苦,都被好生寬慰了!

大多數時間,我都是自己帶小孩,老實說要應付稚嫩的新生兒,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我們家孩子是個敏感的高需求寶寶,剛帶回家時常聽她聲嘶力竭的哭泣,真的很糾心!(我稱這哭泣叫做”該該、鬧鬧、歡歡”),確認排除生理需求後,大多數她大哭大多是想找人,或當她被錯誤陳述、被誤會、被抱怨、想被拍拍抱抱時,都會突然很無助地用大哭來表達。

孩子從大哭到只是盧盧&該該,有時候是撒嬌的恢恢&歡歡,我們母女已經一起走了好長一段路。公公婆婆短短的幾句話,涵蓋的豈止是一言難盡的艱難日常,而是努力了大半日子,而珍貴的是原來他們都看在眼裡呀~!

走在育兒之路開端的母親

真正自己帶孩子後,就能體會到我們原本無論是誰,在孩子面前這個身分,就是母親,每一天都會遇到很獨特的狀況,但也在每一天的點點滴滴中,發展出許多和孩子之間的活動和樂趣,並且讚嘆一個小生命逐漸茁壯!這一次,在慢慢整理出一些心得後,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育兒的有趣片刻,若是妳也同在育兒這條路上,也希望妳能共享這份樂趣,帶著這份好奇回去陪伴妳的孩子~~

一、寶寶邊吸奶、邊呼吸

光是嬰幼兒能夠吸奶的這件事情,就是直呼奇蹟的,每一次看著她小小的頭歪在我的胸前,大口大口吸奶,都覺得這真是老天爺精心打造專屬於嬰幼兒的獨家設計。

為什麼呢?你試想「你能夠一邊吸珍珠奶茶、一邊呼吸嗎?」大人要同時做到這兩件事情,其實是不可能的,然而嬰幼兒卻做到了!(因為他們的咽喉還沒下降,下降後,就開始啟發說話的系統,慢慢為說話做準備)

二、和寶寶玩回音遊戲

在他兩~三個月時,每一次在他突然發出一個聲音「啊!啊!」的叫聲中,我們大人就會跟著「啊~」了起來。因為,其實嬰兒不太知道那個聲音是他發的,有時候只是在生理上直覺式的反應,但是,「當她啊了出來,你回應;他再啊~你再回應」就像山谷的回聲一般,他會比較迅速地確認自己,並且慢慢發現他是會被回應的,光是被回應這點,是安全感的起源;而當他開始對「自己」有了概念,是由發聲,慢慢長出對被回應的掌控感,就像我們在山谷裏面和話,被回應時,開始對距離有了掌握,而這點對”孩子要確認自己是誰”的前哨站,非常重要!

三、帶著她的手或腳打節拍

三個月開始,好幾次在Emily聽童謠的時候,她會手舞足蹈開始亂揮,其實聽童謠不能只是放童謠本身,這就像你一直放廣播給孩子聽一樣,沒有互動,重點是怎麼透過童謠或故事和孩子互動,童謠和故事就變成是個媒介。

所以,我會建議家長,即便旁邊有故事播放機,但你不妨就在孩子面前,看著她的眼睛,慢慢地”複誦給她聽”,然後一邊講一邊加一點你的想法或心得都可以,她會隨著你的表情和言論,有情緒的變化,透過音調的高低起伏和動作及肢體的互動,她會越來越能聚焦在跟你的互動上面,尤其越來越好奇和專注,這對孩子培養專注力和與人互動的能力很有幫助!

四、繪本,從說到指出

Emily三個月的時候,我們會在床上躺著讀繪本,當時她只能看顏色強烈的小書,其實都沒甚麼內容,所以我就把一個一個圖形串成不同的故事,說給她聽,一開始她只是專心聽,後來會停下來慢慢看圖,接著跟著你的故事手足舞蹈,發出呵呵笑出來的聲音。

在她三個半月的時候,我開始指布書的內容,她開始能夠跟著手指移動,非常好奇且專注地看並停留幾秒鐘。

嬰幼兒,從「隨意看書-聽書-跟著你的手指移動視線」其實是很大的進展,她能夠透過你的注意力移動,注意到你手指頭定點的地方,並作停留,她是慢慢將眼睛跟視的功能,與耳朵分開,因為音源都從同一個地方來,而寶寶的聽力比視力好,當她開始能夠從聽力慢慢轉移到用看的跟著注意力移動,是一個內心世界「從聽到看」慢慢移動的過程,尤其她又想跟你看一樣的東西,更是從「我到妳」的社會性啟蒙。

尤其,當你一邊看繪本,一邊跟他說「你看時鐘,我們家的時鐘在哪裡」。當你往時鐘看,她也擺頭過去看的時候,她透過你的看,跟著看見時鐘在那裡,這樣的心理能力透過你的好奇,她也往那個部分追蹤,她開始好奇你的視角,這是非常細微,但又逐漸長成的能力!
 
五、一邊聽書,一邊說書

在三歲以下,盡量不要讓孩子接觸電視、手機和平板,家長自己能夠克制是一回事,有時候,家庭中也有其他成員需要使用,或者到別人家坐坐,也很難大家乾坐不看電視。

我的作法提供參考,我自己是帶著寶寶離開電視視線可及的地方(寶寶有時候躺在沙發也在斜視一直看)。然後,建議你在一旁可以”看著”寶寶跟她互動。例如把播放的電視內容,就像聽故事的轉播一樣,你跟著轉播故事「說」給她聽,透過情緒起伏和電視內容的素材,和她互動。不過,我不太建議用新聞,因為新聞很聳動,蠻多18禁的地雷,對孩子來說轉述的方式要有所調整。我們家中轉述的素材是歷史劇(之前家人在追劇,我就在旁邊碎碎念轉播給她聽,蠻有趣的!)我在寶寶旁邊一邊說給她聽,一方面陪大人,一方面陪小孩,她聽起來會很有趣,一直想聽下去,但等到她累了就可以餵餵她並哄她睡。

這樣一來不但兼顧不讓她接觸藍光和螢幕的原則,又可兼顧家人的下班後娛樂,也兼顧和寶寶持續肢體和言語互動的育兒原則,尤其透過自己再度說書的過程,也考驗大人的反應和直覺,很有趣!
 
六、洗完香香的按摩時間
在按摩之前,我會跟寶寶說「Emily~我要幫你按摩摟」~她會眼睛瞪得大大的,從不習慣被碰身體,到期待舒舒服服、手舞足蹈地揮著小手,跟妳互動。

在按摩的時候,我們也慢慢建立:1.要碰身體之前要先說;2.有誰可以碰她的身體;3.哪些是地雷區,等孩子更大一點,甚至可以邊按摩邊跟他說怎麼拒絕別人碰她,並且作演練。嬰兒按摩,真是可以跟著孩子長大,與時俱進出各種教育的獨特時光!
 
這篇分享比較長,就像媽媽經一樣,一開口講個沒完。但是,我想表達的除了方法之外,是”我們照顧寶寶的這些大人們,在育兒的過程,不僅僅是孩子長大了,我們大人都有所成長了”。

難得的是,能夠跟老公、公公婆婆分享這些觀察和體會,大家一起領略這份快樂,從面對問題找答案的過程,辛勤的調整作法,磨合出照顧者之間的默契之外,也細心的發現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需求,從孩子的進展和反應裡,和家人一起找答案,互相分享,並透過發展心理學的知識背景,小兒科醫的科學化知識,在養育小孩的前提下作許多交流,努力之餘也看見彼此的付出和努力,對我來說,就是目前在家庭感到幸福的事情之一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嚴選】同步刊登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記得某次,我婆婆問我說:「妳說小孩四個月要吃副食品了,要買米精麥精嗎?妳那邊比較不好買,要買可以跟我說~」
我說:「歐,米精麥精是合成的耶,小孩最好吃原型的食物(原始形狀)比較好喔~滿四個月我會打米湯給她吃,接著會用一些馬鈴薯、菠菜、胡蘿蔔慢慢加...」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你真的很沒良心,晚上要你帶宵夜回來,臉臭地跟什麼似的」太太只要拿出跋扈的態度,他馬上就範。
「每次買你都不滿意,又怪我…」他害怕太太生氣的樣子,但他不敢表現不滿,每一次都只會被動地小聲說。
「你是在那邊低咕什麼?」太太聽到先生在那邊抱怨,示意要他不要再多嘴。
「算了。」先生再度感受到指責,只得把臉垮下來,不想再多說什麼。
「少在那邊不情願,這對你來說是很簡單的事情,你這人老是小氣又愛計較,你看隔壁誰誰誰的老公,才不會這樣,把她老婆捧的像太皇太后供著,才不像我,遇到你這種的…」

先生常覺得太太對他很跋扈,要不跋扈要不就情緒化的把自己弄得很可憐,他已經厭煩太太的伎倆。但他知道,只要不從太太的願,她就會講話酸他,但他臉露無奈的表情,不情願地嘟囔「你如果比較喜歡當太皇太后,去嫁他啊!」
太太聽了更火大,他的臉色更臭了…。

在外他是一個工作能力強、又自尊心高的人,但在家中他的地位極低,一點都沒辦法反擊太太,他本不是很想跟她計較,被動地在心裡默默貶低太太,卻也害怕被她發現,更害怕太太貶低他。

這種感覺就像擔心犯錯的孩子,但又偷偷地做父母不喜歡的事情,從中找到一種維護自己小天地的平衡和樂趣,但他忘記了,自己已經30好幾,怎麼還繼續在玩這種遊戲?

他有時候會在心裏面偷偷笑太太鄙俗、市儈、缺點一堆,但一方面他又想著如果我連這樣鄙俗的女人都愛的了,那我應該是真正完美無缺的男人了吧!這樣的假想,對一般人來說一點道理都沒有,但對他來說卻是很熟悉。

複製父母婚姻的地獄

從小他常見父母冷戰,一開始,當父親開始無理取鬧,母親就把自己鎖在房門內,他知道母親這是一種消極的抵抗,但他也發現母親的無聲包容,好似更吞忍了父親的氣焰囂張,他從父母的婚姻中,看見母親對父親無條件的包容,加上對家庭的渴望和持家有節,他對媽媽產生一種既敬佩又愛護的情感,他不喜歡囂張跋扈的爸爸,所以他渴望成為家中有容乃大的隱形人,隱藏自己的情緒,隱藏自己的聲音,甚至是隱藏自己的需要,因為,這樣才是愛呀!

他從沒發現,身旁的伴侶,某種程度是被他逼瘋的。因為,如果伴侶不用囂張的方式表達,就更顯現不了先生的有容乃大,所以他的伴侶鐵定要氣焰囂張的,而先生的沉默無聲,更支持了太太繼續用情緒化的方式表達自己。

對太太來說,誰想要總是落的潑婦的形象,但面對這位先生,她甘於扮演這個形象,因為你看她已經費盡心思,口無遮攬的拉高對先生的抱怨,這樣都無法換得先生的回應了,再無聲,兩人的家就更顯鴉雀無聲,這樣就真的完蛋了!

所以,她害怕家裡沒聲音,害怕先生沒互動,但更害怕先生不包容她,因為一但先生真的反彈了,她就感覺不被愛了,「把他押落底,以確保被愛」是她在原生家庭中學會要愛的方式;而他也害怕家裡沒她的抱怨,因為這樣就無法維持他的聖人形象,所以他需要太太的鄙俗和怨言,以襯托他在家中隱形的操控地位。
 
這樣,是愛嗎?

他們正在現在家庭中,用原生家庭「要愛」的方式,卻都感到好像哪裡空空的,哪裡不被滿足,於是當他們越要確認愛,就演出地越投入,然後就越不可得。兩人就這樣一搭一唱繼續維持了家庭的平衡,生怕誰改變。因為一旦改變了,先生就不在是有容乃大,而太太就不再是賴著先生追著先生要求的人了。
 
我們從父母婚姻裡受的傷

以上的夫妻互動是非常常見,這是種配對組型「個性隱忍的壓抑先生-無理取鬧的太太」或是「能力好的完美女神太太-無法自理生活的魯蛇先生」兩人被對方吸引,一定有很多因素,包括性格方面,習慣方面,態度和觀念,和兩方家庭的互動等等,但就夫妻雙方而言,先生的懦弱和委曲求全,正好加強了太太頤指氣使的態度,我們常在伴侶關係中聽到「如果好好講他會聽,我幹嘛這麼用力?」但妳也會聽到先生說「她平常都不尊重我,我不想讓她得逞。」當先生越不讓太太得逞,太太就越囂張,太太越囂張,先生就更要不到他要的尊重。

我們都得好好檢視,為什麼感到空空的,以及在原生家庭中,自己學會了怎麼在家庭中遊走和互動,甚至是怎麼跟別人要愛,怎麼獲得滿足,也許就會了解當我們抱怨的同時,是否也是促成這樣的互動的幕後推手。而每個家庭都有他的樣子,帶著覺知,透過衝突中去領會,也許你會發現,人生就是不斷又不斷的重蹈覆轍,但那又怎樣,覺知會帶著你拖一點稿演出,到時候也許你會不習慣,但不習慣背後其實帶有極大的善意,因為,你的人生正在往另一條覺醒的道路前進著!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嚴選】同步刊登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你帶新生兒回家了嗎?很多人會說『恭喜你,孩子回家即將要面對另一個新的關卡囉!』
但其實這個關卡,並沒有想像中簡單。無論你帶新生兒回家的時機點為何(有些人是在家生產、有些人醫院生產之後直接帶回家照顧、有些家庭則是會經過月子中心的過渡時期),孩子終究會回家,到家之後,才是各種挑戰的開始,新手爸媽不但要面對眼前新生兒各種情況,如果要跨世代讓長輩接手管教,那更要面對的是「新舊時代的育兒觀念差很大!」。

我身邊的朋友大多都已屆生育年齡,養兒育女本身就是新手爸媽擔擔心不完的壓力,跨世代的落差,更是讓全家都很緊繃,身邊的朋友要不就是和娘家吵架完,到婆家又和婆家吵一輪,最後,吵到婆家、娘家、自己家都很挫折,和老公關係也很緊張。後來分析了幾位朋友後發現,每家吵架的內容其實都大同小異,以下整理了新生兒回家四大必吵要點,而我們也要認知這樣的吵架是在有效溝通,還是無效固執。


一、穿多穿少:
「唉呦,怎麼給小孩穿這麼少?」「包起來包起來」婆婆媽媽七嘴八舌地把小孩包起來後,眼睛偷瞄媳婦,一種妳怎麼這麼不會照顧小孩的眼神。

「阿你沒看到已經滿臉熱疹逆?!」媳婦看在眼哩,心裡已經火冒三丈,藏不住煩,這個煩不是沒來由的,打從第一天從月子中心出來,護理師就已經再三叮嚀「孩子的體溫高於成人的1-2度哦,我們要維持室溫24-26度,就不用多加好幾件,因為這樣孩子會過熱,反倒長出熱疹」,這已經不是沒溝通過,是講不聽,看到小孩的第一句話必是「包起來」,言下之意就是媽媽不用心,而媳婦則認為婆婆媽媽怎麼這麼不講理,造成照顧上的鴻溝,「長輩覺得冷現象」正在各家蔓延(長輩常感到手腳冰冷,心臟血液打不倒四肢)。

二、哺餵母奶:
婆婆媽媽年代的長輩大概很難想像,現在的醫院全面實施母嬰同室哺餵母奶,是因為母奶對於胎兒在實證方面已經證實,有諸多好處(可上母乳協會查詢)。這是在過去20年前,那個全民配方奶時代,很難想像的。

常聽長輩抱怨「媳婦餵母奶很麻煩」「這樣其他人不好帶」「餵母奶小孩特別愛哭愛黏你」「餵母奶不是抵抗力比較好?有差嗎?還不是感冒了」。

有時候媳婦聽了心裡面會感到很不被支持的無力感,有些媳婦則是心理面會白眼翻翻覺長輩怎麼這麼沒水準?但這個落差在於,長輩那個年代推行全民配方奶,退奶針對於一位正在拚經濟的職業婦女來說,是最佳選擇。加上對母奶資訊的不瞭解,他們並不知道母奶會依照小孩的身體狀況,調整成每個孩子的獨特配方。吸母奶的孩子,也因為額後的肌肉運動的夠,能夠促發神經和腦部發展,更難知道,喝母奶的孩子本身在母嬰連結之間,獲得許多安全感和滿足!

三、趴睡正睡:
30年前的確流行的就是百歲派的趴睡,趴睡的原理在於孩子的肢體和動作跟在子宮內的相同,會較好睡獲得較多安全感。但其實後來研究指出趴睡和嬰兒猝死症的關聯極高,長輩朋友就有曾經擔任褓姆,一個人帶多位小孩,結果一個中午過後,當天死了四個孩子,官司到現在打不完。

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數據和學說,我相信現在長輩還在流行趴睡的說法是因為:1.小孩被平安帶大、2.沒有更新新的做法。這部份真的要好好溝通,並且提出數據說明仰睡的好處,即便孩子會被自己的手抽動嚇醒,也要說明為什麼要讓孩子正睡,床圍盡量少擺放異物的好處等,最好依照寶寶手冊的觀念,與要一起帶的長輩溝通,這觀念要一次又一次。
.
四、安全座椅:
過去我曾經接到許多家長諮詢,其中有來函者就曾提及,自己和家中長輩為了「嬰兒要不要坐嬰兒座椅」吵到要跟丈夫離婚,而許多家庭也在車上上演「把孩子從嬰兒座椅拔上拔下」的戲碼。其實,小孩要坐安全座椅,跟現在要「後座也要繫安全帶」和「全民戴安全帽」一樣,民眾在一開始實施時對戴安全帽也有諸多抗拒,人民從抗拒到接受,都需要一些時間,何況是阿公阿嬤從原本跟他們一點也無關的嬰兒座椅法規,到嬰兒必須乘坐安全座椅,很多阿公阿嬤耐不住小孩不習慣哭鬧,常出口跟兒媳說「好可憐,你看小孩被綁上去好可憐」逼的兒媳也很想說「當你的兒孫很可憐,你們讓他可能有安全上的疑慮,況且誰都擔不起危險」。

即便有法規規定嬰兒要乘坐坐椅,但長輩卻堅持要小孩不坐嬰兒座椅,據了解之下,第一.是認為這樣很不方便,第二.是認為哪有那麼多事故,第三.是主觀心疼小孩覺得"小孩很可憐"(捨不得小孩哭鬧),卻忘記了危險性,多半的阿公阿嬤都是手持孩子,身體跟著搖啊搖,殊不知阿公阿嬤的大腿就是最危險的地方,依據研究指出,嬰兒不但要做嬰兒坐椅,而且要反著坐,以免「甩鞭效應」讓嬰幼兒的頸部受傷。

以上這幾點,可以說是如果跨世代一起教養,每家必吵的四大項目。其他諸如:
1.嬰幼兒到底該不該喝水(過去要喝葡萄糖水,是因為葡萄糖是最珍貴的營養之類的,可以退火利尿…),這個要補充一下,現在三個月以下嬰兒的水分,由母奶中獲取已經很足夠,不需要額外攝取葡萄糖水,額外有葡萄糖水反倒容易齲齒蛀牙,且抗拒喝白開水。母奶寶寶的白開水的攝取,應在嬰幼兒吃副食品的餐跟餐之間,慢慢獲取一點,逐量慢慢增加!
2.嬰幼兒為什麼要擦屁屁膏?
3.嬰幼兒要不要阻止他吃手手?
4.嬰幼兒哭了該不該抱等等...

然而,過去的年代大家拚經濟,小孩怎麼長大有些家長多半沒甚麼參與,但是現代的爸媽很多都不惜夫妻輪流請育嬰假顧小孩,更以科學化的態度育兒,在世代差異之下,愛孩子能給的獲得的資訊、方式和資源也非常不同,細數起來30年過去了,光是奶嘴都改良了,要破除舊想法,迎向新的觀念,需要保持溝通的彈性空間。

若想要長輩一起育兒,但發現彼此觀念的差異時,耳裡傳來「我家、你家、他家」的各家說法時,記得雙方都要各退一步、深呼吸,別忘了,每個人都正想端出最好的給孩子,但在世代研究資訊的差異和進展,就如同3C世界的今天,訊息是日新月異,資訊大爆發,如果彼此僵持不下,我們更應該請教第一線專業的小兒科醫師和護理人員,針對問題找答案,而我們希望的是訊息的更新,是帶來家庭幸福,而不是在孩子回家後,就變成照顧上不斷爭論誰對誰錯的家庭戰場!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嚴選】同步刊登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沒你的事,你不要管」

小敏的媽是個五十幾歲的女人,當她每次和先生衝突,就是小敏感到最不安的時候,她害怕爸媽就此分開,卻默默希望他們分開比較乾脆,這種矛盾心情,從小到大,不用太多,卻佔掉她大半的情緒版面。

「怎麼會沒我的事?」「你不是常常說就是因為我才害妳變成這樣,現在又說沒我的事,到底是怎樣」小敏氣呼呼地跟媽媽說。
「是阿,是因為妳,我才被留在這段婚姻裡面,但妳爸就是無法改變,我們沒救了,妳就不要管…」

母親的情緒化也很合理,一方面她想女兒抽身而退,但其實有點想女兒挺身而出,所以,她也好矛盾。

她在家中只要爸媽吵架,都會被牽扯進去,好像一生下來就得處理他們的衝突一般。是的,她的出生本身,就是要解決父母的衝突!
 
她困惑著這兩人和童話故事說的都不一樣,怎麼有這麼不情願的婚姻,想到別人是最懷念童年的旋轉木馬和溜滑梯,她的印象則是夾在兩棟樓房中間的防火巷,躲著大人間尖酸言詞的槍林彈雨。爸媽在她小時候的幾次爭執中,她意外知道自己只是培養皿裡面的胚胎,因為生育壓力,被做出來進貢給一對無性的夫妻。
 
她的父母都是典型的乖小孩,在長輩滿意的笑容裡,從小都是努力想拿滿分的孩子。只可惜,這一次是人命關天,給的交代不是考試成績。更因為父母不同心,在她出生以前,早就扛起為爸媽風雨飄搖的婚姻力挽狂瀾的責任。

之所以和父母這麼糾結是因為,她的存在,從一開始就讓父母感到矛盾,媽媽常說因為她救了這對夫妻,但她老是覺得也許因為她的存在,讓這對貌合神離的夫妻,糾纏了一輩子。

家庭中隱而未說的遊戲規則,一代接一代傳下去

家人之間,到底付出多少,乖順多少,才能獲得一絲青睞?在問這個問題的前提是,這人感到自己很卑微。

我們看見某些家庭的家人之間不斷的在壓榨對方,檯面上,我們都很無私、犧牲、奉獻,對對方的好拉到檯面上來講太不識大體;檯面下,我在斤斤計較,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怎麼沒有回報呢?你真沒良心;潛規則是,我們都不能把這些講明白,算清楚,因為講明了好像就不是家人了。

這對夫妻,將自己的小孩跨世代的進貢給他們的父母,但回頭到兩人關係,卻是乏善可陳。這讓「不讓父母不開心」的這件事情,與「自我價值」緊緊的綁在一起,成績也是、表現也是,生小孩也是。我融於你,而你應該也融於我吧!這樣的糾纏關係裡面,誰要是抽身而退或者距離疏遠,就不夠「投入」。

這種將家庭,豎立在你得貢獻出價值且犧牲奉獻的氛圍中,每個家庭成員都在犧牲,但都不能說出這正是犧牲。舉例來說,就像你明明聞到檸檬的味道,不能說出這是檸檬,否則就是白目,但家中一定要出現檸檬的味道,以便正確辨識出這是我們家。

這種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們彼此緊緊相連,我要你不要管,但你非管不可,不然就真正放棄我了的糾纏,一個又一個複製自我價值低落的成員,因為他們約定成俗,我們要把自己投注到對方身上,我們眼裡有對方,自己就不用看見不自信又空虛的自我。

這些價值委託在「我這樣還不都是為了你」的道德觀中,更被這個社會支持著!但夜深人靜時總覺得從來沒為自己活過。

這樣的人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很介意在對方心中的形象,透過和對方的關係來過日子,他們把對方當作自己,是因為自我的基礎很脆弱,透過自我中心來填塞缺乏自我,透過依賴和控制,來搪塞自己一人的空虛和脆弱。

這樣的以他人為中心,其實是依賴在作祟,他們對對方的情緒都很激動,顯得咄咄逼人又難相處,卻一下相安無事,這種患得患失的生存方式,常搞的另一個人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直到最終越挫越不勇了,放棄撤退,於是她又印證自己始終會被拋棄!

心理學家Murry Bowen則指出,當孩子變成獨立的個體時,情感缺失的父母直覺就想把孩子拉回情感糾葛不完的情境,若孩子沒上鉤,才能開始用更真摯的方式連結。當父母因為恐懼而無法感受到親密,如果孩子遍的坦率,他們就會把孩子拉回去,於是得由孩子這邊學會以成人的姿態,給予回應,才有機會阻斷這樣的糾纏的關係。

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的這點無庸置疑,可父母不見得會善待孩子,在無愛的婚姻中,夫妻都渴求被照顧,可卻在無愛無性中,雙方都飢渴卻都不滿足,於是投注孩子更多的掌控,看似緊密的關係,卻無法親密,多的是控制和威脅,這在要急於討好長輩的需求減弱之後,再次看見對方,就已經變的空空如也,而孩子就更成為婚姻底下真正被犧牲的人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本篇文章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達志影像)圖/達志影像

文/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當她從我身體被拉出來的那一刻,我跟她說「孩子,為了妳,媽媽這次不能說到做到了!」當時,我們都很挫折。

記得我們在產前,全家人一起上了許多產前課,練習最多的是,媽媽跟妳說要怎麼樣順利通過產到,在心裡面默默跟妳打勾勾,一起耐心做好許多練習,記得我默默跟妳說 :
「要先低頭通過產道,再抬頭轉頭慢慢離開子宮頸,來到世界上媽媽會第一個先抱妳,等待妳尋獲乳房在哪裡,妳要大口大口吸喔!」

但是,計畫趕不上變化,當我的產程遇到高燒不退,妳的胎頭卻一直還沒下降,我們就從自然產的產程計畫中,在醫師建議下臨時被迫決定改成剖腹產。

「剖腹產」從備孕以來從不在我的選項中,也因此,我們都錯愕慌亂,醫生提及妳高居不下的胎心音對妳不利,最後我們都被推進手術室,記得當時因為決定太臨時,我感到非常害怕,一邊哭一邊顫抖著讓醫護人員進行麻醉,妳也一邊哭一邊被拉出我的身體!

當你從我身體被拉出來的那一刻,我的神智已經很迷亂,麻藥下地太重的情況下,我想努力睜開眼睛看見妳都有困難,這是我第一次感到這麼力不從心!妳的聲音是忽遠忽近,聽不清楚更看不清楚,最後更暈眩了過去!

這個產程讓我們都飽受驚惶,事後妳在加護病房的那些日子,我每天去看妳,卻摸不到妳,花了很多心情調適自己,並且照顧妳!
 
住院期間麻藥退得很慢,我在想,我們並沒有要跳過沮喪的心情,一味只想著正向樂觀,加上賀爾蒙的變化,這樣會更撐不住沮喪,更容易陷入憂鬱心情。所以,在我面對自己感到挫折時,同時想著執抝哭不停的妳,說不定妳一樣是感到很挫折。
 
也許,這正是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堂課「面對挫折」「因應意外」。
 
嬰兒的情緒緊連著母親
當加護病房的護理人員跟我說,女兒會突然用一種歇斯底里的浮誇狂哭表達需求,一開始我也很錯愕,我發現無法聆聽女兒的哭聲,聽了就會想掉眼淚,我們有著奇妙的共振,突然間我發現原來我心底的哭聲跟她是一樣的,是她把我心底的哭聲哭了出來,於是,我開始允許自己莫名其妙掉眼淚,也允許自己有低落的心情和想狂哭的難受。這樣哭一哭,接納一下自己,難受一下,再接納一下,告訴自己「沒關係」「沒關係...」允許自己哭一哭了,也比較能夠接受和聆聽女兒的哭聲了,對我、對妳,似乎都好上許多了!

直到月子中心的護理人員細心的觀察下,他們跟我說,
「媽媽,妳知道嗎?在妳身體不舒服的那幾天,小孩在嬰兒室情緒也很躁動,可能感她也覺到媽媽的情緒波動!」護理人員跟我分享著,

當下她跟孩子說
「妳媽媽很想陪妳喔,但她今天真的不舒服喔!已經去看醫生了,妳要乖乖,讓她安心去看醫生喔!慢慢吃,慢慢吃,等一下沒關係,不要急、不要慌,媽媽會回來的喔!」
 
護理人員跟我說
「妳相信她聽得懂嗎?我們在這邊這麼久了,嬰兒都聽得懂喔!妳要常常跟她講話,跟她講”慢慢來,沒關係”我都在喔!」「她只是最近一直都比較沒有安全感,遇到挫折就很激動,要給她時間、要有耐心喔。」我把這些話珍惜著,像是掖在折子裡面,收在心底面收得好好的。

時不時抱著她就跟她說話,當她尋乳有困難,邊吃邊大便感到不舒服就大哭、嗝拍不出來一直梗著,很激動狂哭的時候,我就先緩一緩自己的心情,慢慢跟她說:
「我知道妳怕吃不到,好難受,就哭得好大聲」「好挫折,一次次都沒試成功」
「好怕沒成功就再也沒有了對不對?」「我知道妳難受,可以幫助我了解嗎?」

待在產後的脆弱心情中,深深感受到醫護人員對待產後媽媽的同理心,實在很重要,
記得她們說:

「妳跟她講話,其實她們都聽得懂喔,她們從五個月就聽得到妳的聲音,喝著妳的母奶也記得妳的味道,妳是最佳療癒他們的大人了!

「而且,那個挫折經驗不只妳有,小寶貝也一起承受,她那麼小, 容易覺得很不安全、很害怕,都很正常!妳想想,生產過程妳覺得她被拖出妳的身體,沒有說到做到給她一個溫暖的產程;
「她的感覺也同樣是挫折哪,睡好好地怎麼就這麼被開膛剖腹被拉出來!

「這個挫折,妳們得一起面對,並且當妳難過的時候,有時候也想著她狂哭的背後也許也是這麼挫折,然後跟她說話,談出來去修復彼此!」
 
我望向遠方,想起過去服務過的案家,何嘗不也是這樣,親子之間的傷痛是雙面刃,當媽媽感到受傷時,孩子同時也感受到受傷。
 
而親子之間要談起這個,就像隔面牆,如果這次的生產經驗,就像一堵牆,擋著我們各自煩惱,但換個方向,也許也有機會讓我們更親密,跨越藩籬去修復彼此。
 
而這個橋梁,正是我們慢慢建立的安全的親子關係。
 
學會面對「挫折」和「意外」
這些日子,我也慢慢體會到,原來孩子來到世上的第一堂課,是學會面對「挫折」和「意外」。面對挫折我們可以選擇低落難受,也可以選擇舔舐傷口重新出發;面對意外,我們可以捶胸頓足,也可以選擇從意外中找到意義!
 
而我們也得承認,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也會有徒勞無功,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都無所謂。
 
孩子,媽媽想跟妳說,不管低谷跌得有多深,重點是重新再起的盼望和勇氣,這是身而為人很可貴的信念!
 
其實安全的關係是催化劑,每當我一次次跟妳說話,發現妳從狂哭到合理的哭,從無法等待到慢慢來,微小的進步對我們來說都是大大的安慰,也正是重要,所以我們一起花時間學,即便是漫長且漸進的過程,都沒關係!

我們無法改變生產過程的事件,但我相信小小的挫折會變成人生中大大的養分。未來還有很多很好很好的事情,正等待我們一起去創造,女兒妳相信嗎?沒關係,媽媽相信喔!就讓我們帶著開放的態度,彈性面對每個對挫折,一起反思、討論和調整,期待我們一家人因為不同的事件都會越來越好~為我們的家庭裝進一個又一個值得回味的好故事~


延伸閱讀:
準媽媽,妳得信任妳獨特的身體經驗
面對孕期變化,正式練習接納自己的時候
孩子,人生這條路妳得自己走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生老病死」除了"老、病、死"的保健養生之外,國人對於「生產」的選擇近幾年開始逐漸重視產婦的自主權,生產的方式也漸有不同的選擇,相較於在醫療體系冰冷的產檯,產家又多了幾種選擇。像是:產家自己找助產士或助產所進行居家生產、醫療院所裡的生產(自然產、剖腹產),形式和生產方式及姿勢,也變得多元化,包括水中生產、生產姿勢的不同(趴姿、臥姿、蹲姿以及傳統的兩腳跨在產檯上等),醫院生產等。
 
其實,生產的過程其實充滿變數。我們必須記得生產不是生病,卻也是跨過人生的一個坎,過去人說,「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台)」表示生出孩子母子均安就可以喝麻油雞湯,但如果生不過就準備棺材送葬,顯示生產是半隻腳踏進鬼門關的大事。
 
現在的醫療很進步,雖然可以減少產婦冒著生命危險生產,卻也開始提倡及推行回歸自然,希望能夠減少一個一個SOP式的累加的醫療行為,並且重視產婦對於生產過程的了解,減少對生產的恐懼,並重視身體自主權的核心價值!
 
妳想要溫柔生產、優雅生產,還是有控制感的生產
每個人想要的不一樣,但每種生產都有它的優點、風險和準備。除了過去全部交給醫生和醫院處置之外,現在坊間也開設了許多產前課程,教導孕媽咪關於產程的一些概念,胎兒怎麼出來,怎麼看懂每次的超音波數據,如何做會陰按摩,並且教導產婦減痛的呼吸方式,及教導先生如何陪產等。
 
有一種說法是,如果自然產程中打減痛分娩是優雅生產、剖腹是最有控制感的生產、在家人陪伴下一起迎接寶寶是溫柔生產,看現場狀場身體狀況如何叫做順勢生產。
 
其實,只要是不影響媽媽和寶寶的安全之下,產婦是有權力決定是否要剪會陰、灌腸、打點滴等醫療介入的,但如果影響媽媽寶寶的生命或健康安全,一樣得配合醫療評估,並進行該有的醫療處置。
 
所以,除了產前,妳可以了解想要哪一類的生產方式,但面對現場的狀況也得保持彈性。在月子中心期間,我聽到很多生產的故事,其中有夥伴想要自然產,但減痛分娩沒發生作用,加上呼吸方式沒有搭配上,會陰三級撕裂傷;有媽媽想要居家生產,因為寶寶胎位不正送醫剖腹;有媽媽想要自然產,減痛分娩打下去發燒,寶寶呼吸窘迫…。面對生產,我們除了盡人事之外,還得聽天命,將一個部分交給老天爺!
 
陪產中,給老公具體的任務
「看著我老婆生孩子,我都嚇到陽痿了」「我是怕血的人…」「聽我老婆聲嘶力竭,我的心也碎了」男人不是生孩子的當事人,當然無法感同身受那種痛苦。
但是,對於孕程和產程的不了解,就要男人進來陪,看著心愛的女人痛苦卻束手無策,也不曉得說什麼才對、要做什麼才能幫到老婆。
如此一來,對男人來說,在所謂”新好男人””暖男爸爸”的名詞背後,只能隱藏過度驚嚇的心情和恐懼焦慮,這對他們何嘗不也是一種暴力?
 
陪產中,建議老公可以學一些放鬆的方式,或者準備放鬆的器材小物,協助老婆放鬆,例如:坊間小的按摩器材、運用放鬆和冥想的方式,協助老婆轉移注意力、摸摸老婆額頭到臉頰的部位(重複來回協助放鬆);
 
或者,陪產中跟老婆說說話:「我知道你正在努力,妳相信寶寶也跟妳一起努力嗎?」「我都在,我都會在妳身邊,我們一起面對」「妳是很棒的媽媽,我看見你的意志力正在幫助妳」,如果不知道要怎麼做,就問問老婆「妳希望我怎麼幫妳?」
 
當老婆進入第二產程時,可能不希望老公講話,或者聽到有聲音變得敏感,這時候媽媽也必須適時提出「先不要跟我講話」「不要發出聲音」這時候先生可以選擇肢體觸碰,或者隨侍在側就好,並相信老婆正在應付宮縮的疼痛!
 
每個產程都是獨一無二的
而我們也得了解到,每個孩子來到這世界上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產前準備是重要的,也許可能會有變化,但父母都努力過也準備過,面對生產這件事情,我們不要擴大恐懼,也不要徒增焦慮,當焦慮時,去翻翻坊間書籍、上上產前課程。不要過度蒐集嚇自己的網路資訊、不要過度聽從朋友之間的恐懼傳言,做好準備,並且面對現況,保持彈性。只要是產婦在了解產程後選擇合適的生產方式,做了對寶寶和自己都是最好的抉擇,就是最溫柔對待自己的溫柔生產哪!


延伸閱讀:
準媽媽,妳得信任妳獨特的身體經驗
面對孕期變化,正式練習接納自己的時候
孩子,人生這條路妳得自己走

* 圖片授權自藝之魚創意設計團隊,版權歸藝之魚設計所有 
* 本篇文章同步發表於親子天下嚴選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