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679755_10217249533568712_126576169431597056_n.jpg

在諮商的實務經驗中,一般家庭的孩子也許很難理解,為什麼離婚家庭的孩子,要不就是過度客氣,要不就是過度直言,要不就是對家人不在抱以有任何希望,要不就是永遠懷著一種罪惡感。
陪伴離婚家庭孩子的這些年裡,我會特別留意”忠誠度”、”罪惡感”和”愛足不足夠”的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些問題環繞一生,都盤旋在自己的心裡面,這些現象會展現在這些孩子跟父母關係很糾結、如果長大則是延伸到戀愛關係,再更大一些就會展現在他未來的家庭關係。這些好熟悉的負面感受,變成個人揮之不去的陰影

對於離婚的家庭來說,孩子無論做任何決定都會卡在”忠誠度”的問題,因為在生活中必須選擇其一或是被決定,孩子在精神上也會變成兩半。假設我是跟媽媽生活,我和爸爸的快樂,就很難跟媽媽分享,試想如果我跟爸爸的快樂跟媽媽的分享,難免會讓媽媽觸景傷情,或者感到吃裡扒外,而和另一方的快樂,往往也會變成另一人較勁的話題或不平衡的來源。

所以,孩子對於這種快樂,往往夾雜著一股「罪惡感」,為了逃避這種罪惡感,有些孩子容易把別人推開,防衛地覺得我不稀罕快樂,或有些孩子是一邊快樂一邊感到我不值得,某些孩子會一邊快樂一邊覺得這種快樂是種假象,對於被疼愛或者被懂得的快樂,孩子更是感到無所適從和過重的戒心。他們無法放開自己,更不用說是要懂得拿捏,當親子關係變成一種婚姻權衡的政治,夾心餅乾的孩子,就更難以有所謂的自我抉擇,或者無法漠視親信誰就是背叛誰這種兩難的題目。

所以這就牽扯到,到底愛是什麼?怎樣才夠?

對於父母離異的家庭來說,有些孩子拿”斬斷對另一個父母親的愛”來輸臣並展現忠心,有些孩子則是選擇自我封閉,不要再相信任何人,有些孩子終其一生,都遊走在雙方,但總覺得沒被愛夠,更有些孩子變相地向其中一方索求愛,卻永遠挑剔對方不夠好。這四種關係中,孩子同樣都覺得自己沒被愛夠,更深一層地是,我不值得被好好疼惜和愛護,所以愛變成一種工具或要對方得立誓愛你這種不安全感的心態。因為「如果我值得被愛,怎麼可能被丟下」「如果你愛我,怎麼捨得拋棄我」「如果我不奮力留住你,我甚麼都沒有」這種”給愛和收愛”永遠不再一個自然的狀態中,反倒像是一種證明卻又沒有沒有實質的效益,抵達不了人內心不安全感,明明惶惶不安卻不能承認!

我記得過去在大學端接案的一個孩子,在好些時日前寫了封信給我,說「老師,我終於可以跟爸爸說我要在雙連站先下車,我覺得自己有好大的進步!」這個孩子在三歲時期,父母就離異了,他從三歲開始住在外婆家,但也會定期與爸爸會面,時日久了,他對父親越來越少和他碰面,加上他越來越長大,以男性的角色失去對父親的榜樣加上青春期的尷尬心態,在他面對父親有其他伴侶之後,有很大的失調和不諒解,他想佔有父親,卻沒有資格,更不能接受父親有其他女人,因為有了其他女人,他就彷彿變成一個沒有歷史定位的存在。

他生氣父親即便與媽媽離婚了還有另一半,更困惑為什麼他們要逼他失去其中一方,最重要的,他覺得自己在父親的生命史中變成一個有負擔的過客,這樣的會面,讓他們之間變得尷尬且衝突。這些衝突的日子裡,他父親其實依然找他碰面吃飯聊天,甚至是帶他出去玩,但他的心態不同了,怎麼看就覺得怎麼不夠,他常會要求爸爸載他到很遠的地方遊玩,並要爸爸付足全部的費用,能怎麼折磨他,掏空他,他都覺得爽快,但爽快不到一下子匱乏感又在爸爸走的那一瞬間襲擊他,當他想要感受自我時,就是消磨爸爸的人生,以便讓他「償還」從小到大無法陪伴在他身邊的「遺憾」。消磨越多,他就越痛苦,所以在大學時期主動尋求諮商的協助。

這在離婚家庭底下的孩子心態中非常常見「我消磨你,但我更失去自己,我願對你,但我無能為力。」他常要爸爸載他到很遠的地方,但從不用自己的雙腳去行走,因為如果我會走了,我爸爸就沒有位子了,這種退化心態,希望永遠存著爸爸的重要性,間接也讓自己處於孩子的心態,好像身體長大了,但在心態上永遠是個巨嬰!

於是,他的這封信特別有意義,他成長居住的地方從台北捷運站的雙連站附近轉公車,需要再搭個30分鐘才會抵達。但過去,他從來都是要求爸爸得送他到家,再讓爸爸一個人開車回到新竹老家,這一次,當他說「讓我從雙連站下」,在心境的整理,與父親的關係,以及對自己的解套,有了更多意義性的成長。我們也看見,一個孩子從離婚家庭中在心態上要走出自我的道路,而不是糾結在早年的遺憾裡面,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和自我的強度,光是忠誠度、罪惡感和愛不愛夠的問題,都足以讓一個人在愛這件事情上面,有巨大的困惑和迷失,最終,可能還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

所以面對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我們更應秉持著另一種理解的態度,面對他們的冷酷、討好、超理智或者防衛本身,都得更細膩的看見另一層的擔心「我不值得」的無助、你不用花力氣在我身上等,看見他們渴愛的方式也許不可愛,也許很防衛,但也可理解可被接受,他們就有機會透過我們的對待,更確信一點自己是值得被關愛、被喜歡、被疼愛且欣賞著,每個孩子都需要有這樣的經驗,才能撿回自己早已斑駁的童年,發展出更完整的自我!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文中故事已由真人真事改編改寫,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 本篇文章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文
*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