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令孩子尷尬的是,當他溫柔的愛著母親的同時,也會想吃她。~溫尼考特~

親子之間的關係是糾結且複雜的,情感也是濃烈的,在時時刻刻的教養抉擇之間,溫妮考特就像是注入一股專業的暖流,讓我們理解自己,也理解孩子。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是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醫師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系列講座節目,1964年出版,至今仍為父母必備的育兒指南。在書中溫尼考特醫師探討了童年時代的基本人際關係,他從母親與嬰兒間的愛談起,並認為這是人格健全的關鍵。溫尼考特以輕鬆簡單的口吻,解釋了日常發生的事情(好比哺乳、哭泣、遊戲、獨立和害羞),以及嚴重的問題(好比偷竊和撒謊)。他不厭其煩地強調父母天生的能力,並小心翼翼地區分這些天賦跟後天學習而來的技能。他的文字隨處充滿了機智和洞見,更重要的是他傳達了對父母們發自內心的支持與肯定。(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介紹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444632)
溫尼考特的言談或專業也好,有一項是其他兒童專家所不及的,那就是他兼具小兒科醫師和心理治療師的雙重身分。終其一生,即便是擔任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會長的在位期間,溫尼考特還是繼續他的小兒科門診。有人說他一生看了六十萬對母子,這也許有點誇張,但大概也相差不遠的。

因為溫尼考特和小孩、母親及相關家人是如此密切地接觸,他很自然地將焦點也分散在母親等人的身上,而不像佛洛伊德幾乎是不容易離開嬰兒的。甚至,對溫尼考特來說,雖然他說的是母子二元一體的現象,但有時,恐怕母親比嬰兒還重要。

溫尼考特在討論嬰兒時,他的關心反而落在母親身上。這一點也是市面上的親子書幾乎不曾見的。這些年來,台灣引進許多討論嬰兒發展的書,特別是供父母參考用的,但這些書大多是以科學的討論(嬰兒發展的相關知識)為重,或是一些Know-how的母親指導手冊,而不是將嬰兒放在他的環境裡整體來看。這環境也許是媽媽的雙手或乳房,也許是圍繞他的棉被或玩具。而且,這些書更沒有一本是針對母親的心情世界來描述的。

對溫尼考特而言,所謂的母親既是十分關注著自己的嬰兒,但也是十分意識到自己的︰新的感覺、新的變化,甚至是矛盾的心情等等。

溫尼考特這樣的關注,讓這一本《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成為英國母親們人手一冊的育兒經典;就像在美國班傑明.史巴克醫師1(Benjamin Spock)的《育兒寶典》(The Common Sense Book of Baby and Child Care)。只是,他不像史巴克,溫尼考特不談技巧、方法和科學知識,他僅僅是和媽媽們真正的談心。(取自心靈工坊介紹文:http://www.psygarden.com.tw/book.php?func=visit&bookid=MjAwOTA4MDMxMjUzNDU=&deepread=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本,我看了很多遍,卻不曉得該從何下手的「愛書」,溫妮考特醫師,實在是我太敬愛的一位小兒科醫師和心理治療師了

透過書中對於父母陪伴從嬰兒到小孩的過程,予以同理之外;具體地將小孩的心理歷程鉅細靡遺地協助父母有效的陪伴和理解,

包括小孩式的性高潮和性興奮,以及如何引導;212

小嬰兒本身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和母親共生的日子,母親怎麼預期孩子的反應以及如何回應需求

孩子在成行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時候,遊戲又如何影響他的發展.252

孩子遊戲中的潛在空間是如何重要 ,如何促成內外在經驗的連結204

關於手足的出生,小孩怎麼經歷家庭成員的增加,以及關注力被剝奪的感受187

關於斷奶的心理歷程118

對我來說,這本書是從寶寶的內心世界出發,讓母親從寶寶的視角去理解原始的本能、衝動、敵意、攻擊

針對遊戲所營造出的潛在空間的概念,讓父母理解兒童遊戲的歷程和成長的部分,為父母打上強心針。

這本書循序漸進地從安撫父母開始,在談到嬰幼兒的心理歷程,從內部世界道與外部世界連結,

溫妮考特醫師如此細緻的陳述,就像讀者心理上母親般,兩手操作,一手給予母親支持,

一手因為給予臨床的訊息觀察,而帶給母親寶寶內心世界的視框和視角,是我手邊認為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就是如此,所以一言難盡,如果摘要不盡理想,未來會有所增添:

84寶寶哭泣有四種需求:滿足、疼痛、憤怒、悲傷,滿意的餵奶滿足了這場生理上的狂喜。

等小嬰兒懂事後,發現受到攻擊而且被喝光的乳房是母親身體的一部分後,

他會因為自己攻擊念頭,而顯現出某種擔心與憂慮。

250家的基礎是父母之間的夫妻關係。

264在兩歲到五歲或七歲這個階段,每個正常小孩都經歷了最強烈的衝突,這是強烈的本能傾向充實了情感和私人關係結束的結果。小孩的有意識和潛意識幻想已經到達某個階段可以認同父親母親或妻子和丈夫。

266罪惡感和憂慮的發展,牽涉到一個時間感的因素,這個時間序是:愛(帶有攻擊成分)→恨→一段消化期→透過直接表達或建設性的遊戲所做的修補。假如修補的機會不建了,小孩會失去感受罪惡感的能力,最後失去愛的能力!

278我們可以說,有個人將另一人整個「吞」了下去,結果像是個荒唐可笑的扮演,一個人被另一個人併吞的這種情形。

生病的小孩其實在模仿過世的人,而死者正是小孩所深愛的人。

280小孩很容易把他們在學校裡遭遇的事情加以扭曲,因為他們期待在學校複製家庭環境,或者希望學校可以跟家裡完全相反

323令孩子尷尬的是,當他溫柔的愛著母親的同時,也會想吃她。

或當他想要甩掉剛出生的妹妹,而無法表達這種感覺,就將玩具摔出去;

326找出攻擊性的根源,到底有甚麼意義?我們在新生兒的發展中看到最初的自然活動,也看到了尖叫,這些或許很愉快,可是他們並沒有累積成清楚攻擊的意義,是因為小嬰兒還沒有整合成一個人。

小嬰兒的魔法是依閉眼睛這個世界就消滅了,但只要在張開眼睛或有新的需求產生,這世界又重新被創造出來。

3272對所有東西進行原始或魔法般的毀滅,都跟一個事實有關,那就是對小嬰兒來說,所有東西都從「我」的一部分變成「非我」

從主變成客觀認知,這都在小嬰兒的發育成長中變化而漸漸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