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聯繫》
信箱: clairelu703@gmail.com (*將由信箱管理員與您聯繫)

目前分類:〔親子天下x專欄] (1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undefined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生活漸漸緩下來,我也開始感受著身體裡有兩顆心臟跳動的頻率,一快一慢。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201247_10210383263516252_925726898107045881_n.jpg

記得有一次在〔親職商談室-家有少男少女]的演講場子,青少年家長在會後留下來問問題,某位家長跟我說
「老師,透過你的演講,我知道他們現在需要什麼,可是你知道嗎?我兒子都關在房間裡面,我要怎麼跟他溝通?」
我看見家長挫折的表情,這個表情很熟悉!在校園中,我們不乏見到家長著急的來電或諮詢,問問自己家孩子怎麼了
於是這一瞥,瞥見家長心中的著急和被拒絕的挫折感。
 
很多青少年都不知道,其實身為父母也是很玻璃心的,家長會說狠話,不是要拒絕他,而是感到無助和挫折;
 
相對地,
 
很多家長也不知道,很多青少年孩子說狠話、態度差,心理面其實也有害怕,所以先下手為強。
人類發展有兩個階段正在發展自主性,第一個是在兩三歲,開始牙牙學語,卻是豬狗討厭的不要不要階段
第二個就是「青春期」,但青春期的他們已經逐漸人高馬大,心智年齡和語言成熟,與兩三歲實在是此一時彼一時。
他們的情緒語言包括家庭學習、被同儕影響、還有大環境因素,難怪讓父母感到疲於奔命。

看他們似乎「長大了」心理面覺得他應該要自己會想,也在掙扎是否放手,卻不知道到底要放到甚麼程度,
他跟同學出去要不要管他?要不要補習或者接送?在房間一整天玩電腦要不要管他?
風箏要飛往哪個方向,手裡拎著風箏線的父母可說是,戰戰兢兢著。
 
其實,重點不是在於「要不要管」而是在於「要怎麼管他!」

相較於小學時期的青少年,沒有這麼溫順和聽話,是因為他們在這時期發展的重點已經有所不同了。
小學時期注重被增強,被信任、有點數獎勵制度,他們會很容易感到自信心、增加練習的意願。
國中階段要慢慢發展出對自己的看法、對人際互動的判斷、對功課(工作)效率的掌握以及社會化的功能
你不可能要小學生出社會,因為社會有溫情有險詐,需要機靈的判斷、以及心智的能力和情緒智商。

所以,這個時期的他們,加上賀爾蒙的變化,會變地有點「奇奇怪怪」
想像你翻著自己國中時期的照片,「我的頭髮怎麼這樣」「那時候很瘋偶像欸,現在怎麼覺得還好」
「我怎麼跟那個同學這麼好,可以整天年再一起」我們都需要這個奇奇怪怪的時刻,就像陶土塑型,才有機會找到自己適合的形狀。

也因此,
他們有看似賭氣、有囂張的氣焰,有彆扭的鬧情緒,也有對未來的想像、有對生活不滿的改造,只是在他們還沒有支撐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的時候,這些想像就變成嗆聲或關起房門!

如果不是從家裡面著手去關心和討論,有些孩子意氣用事想要找外力,就變成找朋友、找幫派、找錢源、找情感的支持、找只認同自己的對象的問題行為。繞了一圈回來,霎時發現青春歲月已過,看到同學都已經在不同的位置,比較之下,對自己的人生感到願對,怪東怪西。
 
所以,當父母挫折地說,”都長這麼大了”、”等他自己會想,我也沒辦法”,但往往”等”他們會想”的時候,早已事過境遷,他們錯失放膽學習的良機,更措施學習情緒控制的能力!當然,青少年的衝動特質,是常常讓家長看不穿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其實,孩子會推開我們是有原因的,也許我們無法直接聊天談出來,也許可以1.從身邊的朋友去了解、2.筆談(寫交換日記的方式說說彼此的看法)、3.找他信服的長輩適時地釋放訊息、4.提供書籍或者訊息讓他了解(但一次不要太多,會難以吸收)5.留溫馨小紙條,千萬不要用line或者臉書訊息,把一連串的不滿和希望他改進的部分,一次長篇大論傳出去,這樣更容易換得「已讀不回」的結果!
 
其實他會把我們推開是有原因的,我們不用緊抓,需要適時地相信他們,稍微最傷人的,是父母的謾罵和譏笑,你只要記得,他的反應有多強烈,表示他就有多在意。他們要的是「被允許」「一次次教導」「一次次練習],不是謾罵和嘲笑,或者一味的盲目相信卻沒有教導。
 
有毒的語言包括「早就跟你說了吧!」「你怎麼這麼笨」「你是不是我小孩」,我們可以激勵孩子,也可以適時刺激他,但要因孩子的特質而異,更何況,"你怎麼這ˋ麼笨"這種早就超越激勵的範圍,這是人身攻擊。
你得知道,當我們承受不了孩子笨拙,其實是父母的自我對話。你受不了他是你的孩子,是你的一部分,受不了你被他扯下去變笨拙,身為父母的修練也在此,父母這些自己無法消化的情緒,和自我對話得收得好好地,因為第一。對孩子沒幫助,第二。更會增加你自己和他相處的挫折感!第三。他對別人,更是複製了這樣一個沒信心又想發動攻擊的狀態,人際的學習方面受影響。

其實, 
他們在此時,需要智囊團,需要軍師,需要我們提供訊息,讓他們長出判斷的腦袋,唯有長出判斷的能力,他們才會有自信的態度,並且在”挫折和自信”的情緒起伏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定位就像是穩定的浮板,讓他們去嘗試,父母的腳色不是船艦,是他們的浮板和救生圈,慢慢地在遠處看他們用自己的能力去游水,這樣我們就可以安心退位了!
 
身為父母,要垂簾聽政一輩子是最辛苦的!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一輩子的,我在實務現場看見
”有些孩子沒有自己的能力,一輩子窩在父母身邊,長不出自信”、
”有些孩子長期受父母訕笑,最後,長出外表溫順卻憤怒的內在”、
”有些孩子會誤以為父母要有舞台,自己得闖出個什麼禍,才讓他有舞台”等
這些孩子在內在的人生信念,都是我們不樂見的!
 
我們得說,青少年孩子的耀武揚威、得意忘形、眼高手低都是過渡時期。
面對這個時期的陪伴,我們可以做出聰明的抉擇「還政給他」,我們給他建議,他們相較於小學生的態度,可能會是「先推辭在採納」,"先推辭再採納",是青少年時期發展的重要反應,因為他們要長出"自己判斷"和"我真的對你的想法認可"的認定,他的大腦在發展過程才會完成出自主的能力。如果他一位聽信家人的說法,你也可以同理可證對同儕的想法沒有判斷力,這是更危險的!

如果是非常重要的訊息,你可以聰明的給錦囊,或者請「三娘分批教子」,關鍵點在"分批(分段落、分時期)"給予建議,透過不同人的觀點,讓他歸納出自己的結論,然後會回來跟你說或討論。

當他回來跟你討論,我們不要著急,只要等他想通了,不要酸他"早就說了吧!""你自己不聽",你現在得大大的肯定他”對對,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我只是推你一把”他會喜歡上被推一把的心境,喜歡跟你討論,因為在你眼裡,他是個會想、有智慧、有判斷力的人;而不是"你最對他永遠很笨",當他長出"他會想"的想法時,他就會長出一些自信心,並且允許你當他的智囊團之一。

有時候,面對親子之間重要的規範,我們就得強勢地提出一些道理說服他,例如為什麼使用手機的時間規範,家規的限制,講出道理和原因,或者時間限制,讓他知道為什麼要被禁止,為什麼別人家行我們家不行,要到甚麼時候可以這些都是重要的!他們要一個原因和理由,好讓他們遵循,所以我們得有些道理,然後還政給他,讓他成為自己人生掌舵者之前,我們不奢求有美好的掌舵經驗,心靈捕手裡有句話「經驗總是先考試,才讓我們學習」
 
身為父母不容易,我們要放輕鬆,嘗試新的相處經驗,然後維持一陣子,建立孩子的習慣,你會發現,青少年孩子不僅僅是想離開你,他只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試試看,然後,他們需要你,因為無論你是怎樣的人,都是他們人生的榜樣和嚮導!
 
 




* 本篇文章由同步刊登於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文章,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看到一本可愛的繪本是國內繪本作家蔡兆倫的作品,叫做「杯杯英雄」。


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杯杯國的廣場上有一只高塔,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杯子,要爬到高塔頂端坐上高位,就能當英雄。所以,每一天都有人在高塔底下喊著「英雄、英雄、英雄」,廣場上聚集了月ˊ越多人,每天都來看熱鬧,每一天都有不杯子因為無法登頂而跌落塔底,每一天也有不同的杯子再接再厲試著要「登頂拿獎盃當英雄」,每一天,此起彼落的"英雄"呼聲就更加熱絡,所有人都在廣場上聚集著抬頭仰望,期待著登頂英雄的誕生。



這一天夜晚,人群早已散去,清潔夫「杯杯」拿著掃把又來到廣場打掃,他的任務就是要恢復廣場的清潔,清潔著有杯杯殘渣的高塔,每一天的工作,只要他將高塔的獎盃擦乾淨,就算是完成今日的任務,於是他一個蹬足,往上、往上再往上,再俐落不過的身段、再熟悉不過的打掃路徑,最後他登上高塔在月光下擦亮手上的獎盃,就完成他今日的工作,日復一日。』
 


看完後,你有何新發現呢?
怎麼樣的人才是當英雄?你心中的英雄是什麼樣子呢?
為什麼杯杯他不做在高塔上,讓人發現他就是登頂的英雄呢?
杯杯做了在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例行公事,卻是成為英雄的大事!
 
所以,英雄一定是某種樣子嗎?
 
哪些是我們認為很習慣的日常,但他們卻是家中的杯杯英雄呢?
請羅列你家中的無名英雄?(例如:爸爸每天為家裡打拼,給你零用錢、假日還想幫你安排活動、陪你出去;媽媽工作之餘,仍記得要和你聊天、記得要叮嚀你睡覺,希望你健康長大;阿公、阿嬤等等)請羅列你們家中的無名英雄,並給予他們生活的徽章~!
 
哪些是你們在學校很應該要完成,卻也是班上的無名英雄呢?請羅列你覺得班上的無名英雄。(例如:小瑛很會主動幫忙同學、小陳說話很中肯,往往提 不同的看法;小妞個性衝動卻直言不諱,常會提出大家不敢提的意見;小呂是資訊王常幫大家解決資訊的問題等)
 
所謂大事從小事著手,所有習慣的養成,都是從小事中衍生出來的,也許是你認為自己做起來沒什麼的小事,堅持到底,養成好習慣後,都是別人眼中的大事!你目前手邊正在做的是甚麼事?(本分)那些本分是每個人都一樣,哪些是沒有人覺得重要,但你自己覺得非常重視的呢?(守時、清潔、衛生、鉛筆盒或書包的整潔等)哪些是你再學校要盡的本分呢?(打掃工作、個人整潔、大家分組的合作、課業的時間規劃、人際的應對進退)
 
那麼,透過你的行動,你是否也看見自己也是家中、學校、朋友的英雄呢?擰給自己一個光榮的生活徽章吧!
 
 

圖片取自繪本介紹網站,目的不在商業用途之用,版權歸網站所有。

本文同步發表於親子天下嚴選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圖片來源:親子天下嚴選Shutterstock

Dear小女兒:

跟你分享一部最近很夯的電影,叫做【與神同行】。這齣電影內容蠻奇幻的,是在講一名消防員為了救一名女孩死亡,有三名陰間使者來接引他,所引發的另一個空間的事情,媽媽不排斥我們的相遇必有其原因這個說法,媽媽也相信「胎前記憶」,相信你從這麼多名媽媽之中選中我們家,一定有原因,媽媽會盡心盡力接引你、照顧你、教育你,耐心教導你,但媽媽想說的是:

我終究不是你人生的神明,頂多只是光明燈靜靜地守護妳!

也許你會對媽媽這麼說感到失望,但沒有關係,即便這是個事實,媽媽依然會全心照顧妳很多年很多年,媽媽只是想跟你說,你終究會長大,就像你無法眷戀子宮那樣,得在破水的時候離開子宮的溫度,用自己的氣管呼吸,有一天,你也會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也許你會很愛我、很討厭我、很欣賞我、很怨懟我,都沒關係!因為媽媽會知道你得長出你自己,就像媽媽脫離外婆母體一樣,我會因為外婆不了解我不高興,也會因為外婆說的話失望,但都不會影響我們的關係!因為外婆有他的理解,媽媽能做的,就是說清楚自己的狀態,表達清楚讓外婆了解!媽媽接觸了很多需要幫助的家庭,也接觸許多關係很複雜的家庭,有些家庭因為不能接受兒女長出自己的樣子,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導致三方都很痛苦,小孩不敢跟父母承認自己長大了,父母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導致看起來很親密的一家人,卻是隔閡很深!

媽媽知道妳會長大,妳的長大會促進我盡力調整自己,希望你在人生路上有不同的成長和體會,我也保持著赤子之心和妳一起走這段成長的路。其實,我們的生命是在一條平行的軸線上進行,妳的第一次也許媽媽經歷過,但我的第一次卻是因為妳而產生。

妳知道嗎?妳是媽媽的第一個小孩,有好多的不確定和焦慮,都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我想好好記得這些"第一次"感覺,然後,在妳人生中遇到第一次的時候,好好用心陪伴妳的不安和焦慮。像是:第一次長牙、第一次自己尿尿、第一次上學,第一次自己睡、第一次自己吃飯等等,記得要耐著性子,一起面對妳的不確定,我和爸爸看著妳每個月大幾公克的身體,350g、550g、650g,我們能感受到妳的每個增長和奮力,了解到妳是多麼不容易的存在,從肚子裡就如此奮力增長每一寸肌理,每一個器官,一下長骨骼、長肌肉、長小腦袋瓜、長五臟六腑,媽媽能做的除了陪伴妳在體內的時時刻刻,還要和你一起探險外面世界,並且配備足以和外界共存的能力!

也許媽媽懂得沒有妳多,也遺忘了剛到這個世界上是怎樣的感受,但我想要好好記錄這一刻,這條路上,記錄著妳從來的開始就是得奮力地活,媽媽也許能成為你的光,但你會成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這樣就很好很好了!妳要記得妳是如此獨一無二的生存之道,是別人也無可取代的。

因此,每一刻,妳在我肚子裡翻呀踢呀!我都相信你會在裡面也正在極力適應長大的身體,正大口呼吸著,翻身著,緊握住臍帶的,努力適應和熟悉羊水的環境!這種"對妳得相信"的能力是妳教我的,看不見妳的同時,我們隔著一個肚皮,兩個心臟相互頻率,我得相信妳在裡面也可以很好很好,然後帶著歡迎、帶著平靜、帶著愛持續守護著妳,我希望自己一輩子都保有這個初衷和心意:
我知道妳脆弱,所以保護妳;
我知道妳可以,衷心支持妳;
我知道妳需要,所以撐住妳,
當我同時敏察妳,敏察爸爸,就是媽媽想要帶給你們、帶給我們家的愛和能力!

其實,愛很簡單,也很困難,但用簡單卻不簡潔的方式愛妳,是媽媽深深愛妳和愛這個家裡每一個人的心意!

媽媽期許妳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每一條路,我會幫妳照明,但妳得跟著自己的直覺和心意,自己一個人去!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973540_10210766840785444_7439636888543221897_o.jpg

日前,大學放榜,新聞斗大的爆出” 因學霸男友上台大醫?雄女榜首:努力被低俗輿論抹煞”原本新聞想提及交往不一定影響課業,卻意外地扭曲成”因為交往男而進步”的狀況,在這樣的扭曲下,也彰顯了性別意識的刻板印象『在愛情中,似乎男生強就是應該,女生強就是依著男生而強』,引發討論。

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無論在新聞媒體或日常都會略見一瞥,在繪本中,我很喜歡這一本叫做「好好照顧我的花」,這本繪本很適合和青少年少女們探討愛情中的關係經營。我看見,社會的刻板印象不是沒有來由,除了過往傳統觀念外,從過去到現在的愛情故事,媒體傳播都偏向單一的觀點,像是過去的「總裁系列」「青少男少女的壁咚關係」到現在的手遊運用故事性的包裝都偏向”女孩等待男孩的青睞、追求”等,這些內容只顯現單一的愛情樣貌,並且告訴你,這樣一定會成功,因為內容的侷限性,而限縮了關係的各種樣態。

然而,對青少年少女來說,在這樣的主流價值下,容易暗示著男尊女卑的價值觀,也間接孩子的視野變得狹隘,所以這次想介紹這本很有意思的繪本,希望能引導孩子對關係有不同的看見,也期許孩子在談一段重要關係的過程中,練習允許自己、允許對方用自己的速度成長,充分欣賞這些成長帶來的差異,享受這趟關係旅程!

一.繪本內容和思考:
好好照顧我的花,繪本內容摘述

莫亞是一名巨人,他的房子很大需要人照料,想請管家,於是有天來了為蘿蘭,莫亞一開始質疑蘿蘭是否能好好完成這項任務,但在蘿蘭的悉心照料下,莫亞也慢慢習慣了蘿蘭的細心,而漸漸將她做的好,感到應該。某天,莫亞跟蘿蘭說他必須離家幾天,要蘿蘭獨自看著房子,而蘿蘭獨自在家的幾天,也慢慢調整自己的思緒,將莫亞從自己的腦袋中移開,一本一本去看莫亞百在櫃上的書籍,因為身高矮,只能看見最下面一層的書,沒想到看完一層,自己也長高了一些。於是,他就這樣一層層看上去。

長的高了,就看得更遠了,於是她開始好奇這個世界,想出去望一望,但唯一捨不下的就是她的花,但這花並沒有綁住她,於是她留了張紙條給莫亞,要莫亞好好照顧她的花。

莫亞回家了,看到紙條後,請了新管家,卻一個換過一個,才也發現自己有多習慣蘿蘭的存在,也發現有蘿蘭在的日子一切都變得如此理所當然,在生氣和懊惱之餘,某天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小了,變小的莫亞只好自己做起了家事,才發現過去蘿蘭有多吃利多辛苦的做這些工作,於是莫亞也開始照顧荒廢的花園,照顧的過程,愛和灌溉也慢慢進到他原本空洞的心中。
某天,蘿蘭回家了,不需要依存莫亞過日子的蘿蘭,看起來如此高大,此時的蘿蘭和莫亞看的一樣高,一樣遠。

 (圖片來源:格林繪本網)
「好好照顧我的花」這本繪本橫越了過去和現代的愛情關係,裡面的議題:包括大男人和小女人(透過身體大小,展現愛情中權力位置的具象化)的性別刻板印象,並探討在愛情中自我中心的自我擴大,容不下對方,進而控制和感到對方的存在很應該,故事中透過「知識的汲取」,男女的基礎點慢慢有了平等的視野和高度,故事中的蘿蘭不受到顧慮的羈絆,走出自我的道路。故事的結尾也看見"女人和男人或者交往中的雙方,不只誰依存誰的關係,而是等待彼此的成長,允許彼此看的高也看得遠的風景,並且互相扶持,才能共同維護這個關係花園。

二、繪本閱讀後引導
「看完這個故事,讓你想到什麼?」
「如果你是蘿蘭,當莫亞離家,你依賴的事情不見了,你會怎麼辦?」
「如果你是蘿蘭,當每一讀書就長高,你的心情是什麼?」
「你在人生中的哪個階段,也像莫亞這麼自我中心?那是幾歲,怎麼發生的?」
「在重要關係(友誼、愛情、家庭)中,你喜歡的互動是什麼樣子?」
「你的朋友中,大多時候你比較屬於強勢,還是跟隨?」
「你常常把自己的需求(事)擺在前面,還是別人的需要(事)擺在前面?你怎麼決定/考量的?」
「要放下羈絆出走,對一般人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對你而言的羈絆是什麼?」
「你曾經有過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或矮人一截的心情嗎?在關係中是否也曾發生?」
「對你來說,所謂”看得高、看得遠”重要嗎?,這要怎麼樣才能做到?」
「觀察你身邊的重要關係,他們的權力互動平等嗎?他們都怎麼互動?這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在你的家中,有莫亞和蘿蘭嗎?依據你的觀察牠們都怎麼互動?這樣的互動是你喜歡得嗎?」
「依照你的觀察,真正的平等是什麼?如果在不平等的關係中,會是怎樣?」
「要做到在關係中平等容易嗎?你的看法是?」
「現實中,有許多時候我們都忘記了身邊最熟悉的人,進而不珍惜,你覺得你要怎麼做才能做到珍惜?如果都是付出的一方,又怎麼做才能讓對方也珍惜你的努力?」
「如果有一天,你也會有自己刻骨銘心的愛情,你覺得怎麼樣的愛,才能讓雙方都有所成長?」
 
運用不同的問題,拓展孩子對於故事的思維,並重新省察到身邊的關係樣貌,回到自己身上,重新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關係,並且不分男女,只要是在關係中,都需要被尊重、被呵護、被重視、被珍惜!也可以讓學生討論愛情中的現實層面的分工,運用觀察家庭生活的互動,了解實際層面的分工為何,讓愛不只有盲目,還有體貼、尊重以及互相成為對方的幫手,共同維護這個關係的花園!
 

文章標籤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973528_10207499024692084_7374202257367686128_o.jpg

一、前言:
近幾個月,看著新聞斗大的標題「今年七月,情感教育放入國小課綱」「大學必修學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比考試成績更重要的事」,在我的輔導活動課,帶著國九的孩子一起探討愛是理解差異。
其實,國九這個年段的孩子,除了升學考試壓力,也正逢他們情竇初開,各種內心小劇場迸發的年紀,而基於發展的需求國高中階段,也正是他們發展獨立自主以及與家人關係轉變的重要過程從看見自己和父母的差異,看見自己和同性差異,領略和異性的差異,透過友伴的選擇去體會「我會喜歡怎樣的一個人」以及「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會和怎樣的人當朋友」

我們這堂課從介紹「鱷魚愛上長頸鹿系列<搬過來搬過去>」的這本繪本為入口,和孩子一起討論差異這件事情。

二、繪本介紹及課堂討論:

「長頸鹿,她非常高大。
鱷魚。他非常矮小。
他們的身高整整差了兩米又四十三公分。
儘管如此,相愛的人還是想要生活在一起」
(請學生畫出他們想像中的鱷魚和長頸鹿,小組討論出他們覺得最像的)
接著,讓學生討論
「他們如果真的要一起生活,會出現什麼問題?」
學生討論他們家人聚會時,桌子要高的還是矮的、家裡衣櫥要買高的還是矮的、出入鱷魚會不會被踩到,長頸鹿要怎麼跟朋友介紹鱷魚等等問題。
 

接著,讓故事繼續...
『於是,他們搬到城市的邊緣,搬進鱷魚的小房子。
不過,因為房子太低了,長頸鹿走到哪裡都會撞到頭。
(圖片連結自博客來官方網站)

鱷魚先生:「要不然,我們搬到你家去,住大房子總比住小房子要好得多吧。」
他們為了愛情,於是,搬到了城市的另一邊,搬進長頸鹿的大房子。
但是,住在那裡困難也非常多。
長頸鹿小姐家的樓梯對鱷魚先生來說實在是太高了。
 想要開下門都很困難。
最令鱷魚先生煩惱的是,每一次上廁所嗯嗯的時候,都像玩雜耍一樣,危險又緊張。
(圖片連結自博客來官方網站)!
唉 牠們在一起的生活越來越困難了,再這樣繼續下去,彼此都不能忍受這一切。於是,牠們想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圖片連結自博客來官方網站)
愛是為對方想,又不失去自己的需求。那要怎麼達到兩者的協調,就是種生活智慧,如果是妳們,請同學就食衣住行育樂這六項,寫下差異,並討論差異的輕重緩急,討論怎麼協調兩的不同,目標是讓彼此都開心。讓學生分享及發表意見,透過同學間的討論,了解彼此之間的好方法,並評估學生目前對於問題解決和觀察的能力基礎點。
 
三、將繪本中的經驗移植生活中的差異點:
教師主要還是要讓學生,從繪本的觀察和討論裡,發展出問題解決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不只動物之間,我們人與人之間,是否也存在不同的差異?例如:12星座、血型、個性偏內向或外向?做事情較主動還是被動?人際方面比較喜歡以朋友為主還是以自己為主?喜歡戶外活動還是室內?等」以教室的兩端為基礎,讓學生透過社會計量法,表態出自己目前的狀況,並敏覺自己目前的選擇。
「我們在同一條線上的同一個點,無法站著太多人,而且每個人就算站在同一個點,目前的想法也不同」挑選幾位學生分享站在那個點上的意思和想法,並做出位置的微調
讓學生思考其實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想法,本身就有許多差異,彩虹因差異而多元美麗、物種因為多樣性帶來驚喜,但如何在些微的差異中微調自己的步調和找出共同目標,就是更有智慧和長大的象徵。

最後,教導學生"我訊息"的溝通方式(我聽到/看到+我感覺+我希望+我相信事情可以______),讓學生們練習溝通,並討論當我訊息溝通無效時,可以調適自己的幾種想法
(「我已經把想法說清楚,那就好了」;
「對方會做甚麼決定,那是我無法決定的」;
「當我鼓起勇氣跟對方說自己的想法,就是值得肯定的事」等等。)
 
讓學生在學習溝通及表達的過程,練習平等的溝通和尊重,以及自我肯定,除了愛的學習功課,回歸到人與人相處之間,尊重差異,不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是尊重別人和肯定自己的終極展現!
 


圖片連結自博客來官方網站,版權歸網站所有,目的唯作圖示不在商業用途 

文章標籤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770.JPG

記得某一年在兒童國際影展的暑期邀約下,看過各國關於死亡的影帶播映後,要和小孩討論『死亡』這件事情。現場是爸媽帶小孩一起來的居多,有些是阿公阿嬤帶孫子來,有些孩子的臉龐看起來好稚嫩,對於影片還似懂非懂,有些孩子則是認真觀賞後,有感而發就哭了!

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有個小孩看到某段,在場中就哭了,而我當時還在後台一起觀賞,
『歹勢哈』阿公阿嬤哄著,要把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孫子帶出場去。
『你是累了嗎?還是影片讓你想到甚麼啊?』我關心的問了一下。
『我想到媽媽...』此時旁邊的阿嬤示意了一下,要小孩不要再講。

我摸了摸阿嬤的手,用力地跟阿嬤點了點頭,然後繼續追問,阿嬤不確定的表情,看看孫子,看看我,沒有阻止我的意思。
『想到媽媽的甚麼呀?』
『我有一天睡醒,就再也找不到媽媽了...』看著眼前不到十歲的孩子,低著頭囁嚅著這兩句,這是多麼沉重的經驗哪。
我說『你很想她,可是找不到她』『想著找她,又不能說,難怪你會這麼難過』
她定定地看著我,停止了哭泣,緩緩地吐出這句。
『我不能想她』
『這是你常常告訴自己的嗎?不能再想她,不然你會難過,阿公阿嬤也會難過,是嗎?』
她瞧了阿嬤一眼,說『我好了,我可以進去了!』

兒童影展的引言即將開始,我們也沒有多的時間對話。但這一幕我一直烙印在心裏,影展一開頭,我問小朋友『小朋友們,失去是很抽象的,死亡更是。這種失去的經驗,小到"我們心愛的玩具不見了"、喜歡的橡皮擦被偷了、朋友不理我了、寵物死掉了;大到再也看不到我們的朋友、家人,都是失去的經驗。』
『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有的請舉手』
「我的老鼠死掉了」「好朋友再也不理我了」「妖怪手錶壞掉了」小朋友紛紛舉手回答。
對,你的妖怪手錶不動了,沒有回應了,好朋友再也不理你了,再也見不到老鼠蹦蹦跳跳的了,你一定是難過的,尤其是我們這麼介意的東西,突然一動也不動,就像是再也找不到了,因為在意過,我們一定會很難過。

但我們會忘記它嗎?不一定,有時候時間會讓我們忘記,有時候我們怎麼樣也忘不掉,這都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會長大,時間會流逝,我們的人生中可能會有新的事情加進來,舊的事情留在那個時間。但是這種好傷心的感覺,卻需要被聽見。聽見,就好多了,如果不能分享,不能說,就更難受了!

說不是要一個答案,或者一定要她回來,而是,有個抒發的出口,面對自己曾經喜歡、曾經在意,但沒辦法了。

這種惆悵的感覺,是孩子在失去中學會承受的。而對我們來說,大人也是「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孩子先走,我們能夠怎麼在孩子心中有延續,將我們對孩子的愛,給孩子的安全感,延續在孩子心中?」「將這份沒有來得及說出口,但一定會面對的難受,提前跟孩子討論」

我分享了有一次和朋友的對談,她說,有了孩子之後,人生的顧慮和掛記就變多了,而我們面對這些顧慮和掛記,常常不好說,好像說了,就是預告人生得有遺憾,而無法為自己"預約個美好告別",於是,她跟孩子說了,她期望自己在死亡的那一刻,是可以簇擁著玫瑰花瓣,而你會看見玫瑰花就想起她,聞到玫瑰花香就知道他在你身邊,當你想要她的時候,你可以在玫瑰花中尋獲她,透過玫瑰花香將愛轉化成一種心電感應。

當我們遇見孩子有失落時,有時候不是幫她解決或處理這份失落,因為害怕看到他難受的臉,就要他不要再想,不要再聽,大家也不要再提,有時候,是讓悲傷在心裡面發酵成無可附加的舊傷,一掀就痛。

我想這也是我在兒童影展的結尾,我們在家庭會議中可以討論的:

在華人社會中,很難跟孩子提及心理面的感受,也更難傾聽孩子的心聲,是因為我們害怕情緒會毀壞了和諧,也害怕這些暴風雨不會停,好像說一次就會刺痛一次,我們都想保護對方,覺得對方很脆弱,希望可以息事寧人,以和為貴,但其實提及感受,做好準備,和愛的延續都是可以三管齊下的。

也許你也可以和孩子做個活動「想個跟視覺(小熊維尼、皮卡丘、玫瑰花),嗅覺、味覺(一道佳餚)、觸覺、聽覺(幾首歌曲)等方式,讓活著的人,在失去你時,可以一起想念你,讓逝去的人的愛和陪伴,坐落在某個時空,陪伴想念的人!」

當我們越大膽的接觸和討論死亡和失落,就有機會更坦然面對它,失落帶不走愛,遺忘也帶不走愛,因為,愛不會散,愛是一切的答案。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934.JPG

最近情殺的事件層出不窮,也反映了國人對於情感教育長期的忽視。在我們長期不能談「愛」這件事的氛圍之下,大學期間就要孩子成熟到處理情感問題,在家中無法談愛,好像「談愛得先討論如何阻止性」、「談愛他們會付出更多盲目去愛」,在這些迷思和氛圍之下,我們常看到成年可以談愛的年紀時的大學生出現以下的問題:

A.在愛情中碰壁/不順遂=當作自己很失敗,永遠不提問題,結果累積夠多失敗經驗;
B.則是覺得按照A片演出對於性的渴求,結果讓對方感到被強迫/強暴;
C.表達自己委曲求全哪裡做不好,為什麼對方就是不買單,在愛情中當小媳婦卻遭受被劈腿的命運,
D.用"集點"的方式,來評估自己的付出和對方的收穫,將對方當作戰利品而不是好好對待一個人;
E.自以為熱列的追求就一定要有收穫,只知道一直加碼,不知道有停損點,最後演變成情緒化的舉動「愛你愛的超過,不然就羞辱你」「愛你愛到殺死你」的情緒化作法等等。

其實,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開始對異性萌發喜歡和愛的意思,我們除了和孩子討論怎麼樣才是愛對方的表現,也得要跟孩子討論的是「愛情是有停損點的」。

討論停損點的這件事情,不是你比較殘酷或比較理性,也不是你比較會計較,跳脫這些對愛的評價,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甚麼時候你覺得不舒服,會想把心關起來」這就可能是你的某些地雷或底線。

在關係中,很重要的透過我們的重要關係,可以發現連自己都無法發現的地雷,像是:
我就是很在意他對別人和對我一樣好,你可以發現你對"我對你來說是很特別的"這件事情是在意的。
我不喜歡他常常敷衍我,你可以發現"我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希望你能夠和我一樣重視"這點是在意的。

當你的這些在意或者需要,在這個人身上常常不能滿足的時候,你就會進行一些決定...
1.持續溝通...
2.觀望他在不同關係是不是也這樣
3.不溝通,冷戰
在這些都進行過之後,你就得面對你要「加碼」「撤離關愛」或是「喊卡」。這些關於愛過程,都需要拉鋸和練習,也需要學會討價還價和按兵不動。

所以,愛是需要學習的,你也得詢問自己:
是否在愛中持續委曲求全,卻怨懟不已?
是否過度負荷,卻不斷合理化,成為憤怒的聖人?
是否常狀況外,卻抱怨對方不斷追究抱怨你?

這些都是彼此合不合適和願不願意磨合的象徵,因為連我們左右腳都不一樣大,更何況是兩個不同的人,兩個人要走在同一條路上是得許多溝通、磨合和討論的,所以,回到停損點的位置上,跳脫誰比較冷酷、誰比較不愛的問題,我們還是可以問問:
「你知道再付出些甚麼,你就會變得不理性了呢?」
「你知道再多付出甚麼,你會受不了嗎?」

這些討論是重要的,因為不只孩子,我們成人在愛盲目的情況下,都因為評價而很難主動求救,有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更視討救兵為無能的舉動。所以,當大人和孩子一起討論時,在不先責罵的情況下,才有機會和孩子討論到他們目前關係的困境,以及在愛情中是否雙方都在勉強,雙方都沒有底線,最後演變成情緒化的行動,勒住彼此的脖子還不知道要鬆手!

延伸閱讀:
談不盲目的愛,才是真的愛你
曾經的唯一,現在只是平庸的日常?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592209_987236484717971_7526417440352991928_n.jpg

在我帶領的這一屆輔導活動課的學生,終於又來到了九年級這一年,上學期一連上了幾堂情感教育的課程,學生的回應也讓我知道,他們真實的想法以及在感情中的困頓。有學生課後跟我說「老師,我女朋友真的讓我很煩,但我媽更煩,每次都問我到底跟她怎麼樣,阿她則是一直限制我的交友圈,上了這堂課聽了那個故事很有感覺,我決定我得維護自己的驕傲,把時間花在刀口上,不要讓自己後悔莫及,這樣才聰明…」。其實對於九年級生來說,除了即將面臨的生涯「升學」的議題,另外就是孩子們開始發育第二性徵,萌發春心和對異性的好奇,上課很享受的是,我們有機會把他們正關注的議題和人生困境,融入到課程中,一面作班級輔導,一面和他們一起探討他們最關注的事。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衝動、好強、佔有、重視同儕觀點、很在意自我形象、容易春心蕩漾的時期,「他到底喜不喜歡我」、「到底甚麼樣的尺度才能證明我很在意他」「我該怎麼花時間陪他」、「當他說”我和別人交朋友就是不喜歡他”的時候,我該怎麼辦」、「當他抱怨我爸媽管很嚴,我該怎麼回應」、「哪些是代表他很喜歡我、哪些只是他很無聊、哪些又是他只想佔有我?」等,這些都是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不說,但心裡百轉千迴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大哉問,也許在我們上大學的那一刻開始,「開放交友」的解禁,本來是正當交往的入門卷,過去我在大學接案的時候,聽到的卻是『幽閉的19歲』,因為沒有正確的觀點,只是拖長痛苦、苟延殘喘、長大的過程變成更多的試誤學習,進到婚姻前,或者賭氣進到婚姻,都活得很不愛自己或傷痕累累。
 
和孩子一起面對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14.15歲,這大腦都還在發育,賀爾蒙作祟的年紀,他們很容易因為衝動而停不下來,停不下來就容易想不清楚,在九年級連續六堂的情感教育課程裡,其中一堂,我們運用繪本「用自己來愛你」設計進課程的內容,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擊擊,是鳥中之王,他有著強悍的臂膀,是歷屆飛行的冠軍;菲菲是森林中最美麗的鳥姑娘,也是所有未婚公鳥的愛情女神。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命好苦啊,兒女都很不孝,他們很少回來……」婆婆逢人就這樣說,鄰居聽久了,對這家的媳婦、兒子也給怪異的側目。

她聽久了也很膩,常跟先生叨念說:「你媽說的都不是真的。她為什麼要這樣一哭二鬧地要我們回去?一下說她沒吃飯,一下又說她腳扭到,就非你不可,我實在受夠了。」

他們不是不常回家,只是婆婆總覺得不夠,常在他們離開的時候,又丟下這些話「是啦,心都是向著外人啦~你們不想回來就不要回來,不要假意回來又要走」這讓他們感到很不知所措,不管他做多少,婆婆都覺得不夠,常在她們走的時候覺得很可憐。

每次先生都很尷尬地離去,被抱怨之後的他,總是扛著一身沉重的包袱離開,她很不喜歡看到先生為難的臉,她所以常跟先生抱怨不如就少回去,不要媽媽說甚麼都往心裡去,但先生每次聽到這些就更悶不吭聲,一個人甩上門,關起來忙工作。她知道這些話,先生聽不進去。只要一聽到婆婆說「都這樣啦,人都還是要靠自己啦,兒孫靠不住」,先生就糾結著一顆心,變得很不耐煩,一心衝回家去。

她只覺得老人家孤單沒錯,但不要增加兒孫的罪惡感,因為這部是真心想陪,而是為了減輕罪惡感。

先生為了減輕罪惡感回家,離家時,婆婆又加諸罪惡感在他身上;然後先生再努力消弭罪惡感。於是加加減減,這齣「媽真的很可憐」的悲情戲碼,就這樣演過一年又一年。

「我都說了,我媽就是這樣,她只是孤單,妳就不能忍一忍嗎?」
 
孤單的父母將包袱投諸兒孫身上,就像三秒膠,牽扯不完
在婆婆眼中,只要嫁進來家裡的,都是搶她兒子的外人。
「我辛苦一輩子,費苦心養大的孩子,怎麼可以有人把他搶走?」婆婆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她血肉的一部分,至今四十年過去,即便孩子都已屆不惑之年,她仍依然故我的認為”媳婦就是撿便宜的既得利益者”把她的心血整碗捧走。

早年就喪夫的她,將三個孩子當成她的心血,而唯一住外面的他們,就變成她緊迫盯人的對象,她極力想忘記喪夫之痛,努力投注心力在孩子身上,三個孩子的成就就是她證明自己不被喪夫打擊的成果,將注意力成功轉移的她,努力不要碰喪夫的失落和難受,難道這樣錯了嗎?

也許她忘記了,允許悲傷不等於自己失敗,允許想念不等於自己會失能,可長期的轉移,她幻想自己能夠逃離自己是失敗及無能的心情。她也感到矛盾,她不是不允許兒女開心幸福,只是,她當年緊抓的浮木一一成家,甚至是離家,就剩下當年感到無助的自己,這才是她沒辦法處理。


 
表現的張牙舞爪的人,實際上是越感失落
她怕的是自己又剩下孤單一人,她怕的是自己不被記得,她怕的也是兒孫不懂得感恩,但最終,她怕的是自己終將孤獨。但這些焦慮,就變成各種不堪的抱怨。她的困難是,當她專注的看自己的孤獨,就很難去收兒孫的愛和關懷,最後吸引到的是晚輩的不耐煩卻苦待,覺得回去是壓力,於是更印證他的孤單。

於是,將「到底要不要回家」的問題懸置一邊,其實這是個存在的孤單的議題。被她的抱怨、先生的不耐、媳婦是不是孝順,給混淆了視聽。越來越模糊的問題,誰對誰錯的爭論,都不能解決這個根本的孤單議題。
 
小大人的焦慮,救苦救難卻無解
其實先生沒有看穿的是,媽媽的不安不是他能解決。於是這位習慣陪伴媽媽的小大人,早在人生早年就頂替了爸爸的位置,成為媽媽的伴侶。當久了,習慣了,即便成家,他也忘記了自己是另一家的爸爸、另一家的先生,只要聽到母親發出訊息,他就反射性地回歸。但他沒有發現,他高頻率的回歸,並不會讓媽媽真的感到安心,反而是一種操弄,弄得兩邊不是人,壓力很大。
 
要母親鬆手,得家庭中的每個人也願意放
其實,存在的孤獨議題,不是誰來拯救就可以解決,當先生「停下」自己不斷回家的反射動作,婆婆「停下」自己一感失落就抓誰來咒罵,希望得到回應;太太「停下」看見婆婆來電,就覺得壞事要發生。

這三方的自動化反應,讓關係的惡性循環更難解,唯有看見失落所在,才知道要重新在那裡灌溉,婆婆要的陪伴本意不是犧牲誰,但她自動化的索求和追討,兒孫就感到犧牲於是沒法由衷情願,害怕不做就會被落井下石;先生原來想要陪媽媽不是勉強,但他自動化地勉強自己和妻兒配合,於是造成兩邊不是人的處境;太太原來想要的不是不去婆家,是適度頻率地回去,而不是因為怕被講而回去,但落得她變成不孝順的壞女人。

這就是惡性循環的結果,也許我們除了問婆婆怎麼處理和面對自己的孤單之外,也得問問家庭中的其他人,是甚麼讓你們一直餵養媽媽的孤單長大,讓媽媽越來越需要你們,所以不只有一方需要改變,在源頭著手,承認大家都是促成問題的一部分,才有機會讓彼此都比較輕鬆,鬆手,才能真正讓愛在家中輕鬆地流轉~

延伸閱讀: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啊
你把自己對人生的怨恨,遷怒在孩子身上了嗎...
為什麼都沒人了解我?內心壓抑型的大小孩


黃老師作品《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以上案例為維護個案隱私,已將內容調整暨改寫創作,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本文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文章
*更多請看粉絲專頁: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文章標籤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0915154839_IMG_0381.JPG

「爸,我這次英文段考只有考92分,粗心錯四題,一題不會」知道要拿成績單給爸爸簽,國八的孩子打算先招認考最差的那科。

「不是給你補習了嗎?這次已經考得很簡單了,還考這樣,不要補了」爸爸一邊接過成績單,沒見到兒子的氣餒,就以劈頭叨念他。
「好啊,不要補了」兒子氣餒極了,連自己最會的英文都考差,很洩氣。

「欸,有沒有搞錯,念一下你就放棄,你們這些不知感恩的小孩,不知道我們以前過多苦,現在有得補又不知把握,考這種成績還有本事賭氣」看到兒子放棄的樣子,爸爸有點著急,補這幾句,卻沒有激發兒子的信心。

爸爸有點慌張,他知道兒子的成就感只放在成績上面,如果沒了成績,他不曉得還能再鼓勵兒子些什麼,現場的氣氛降到冰點,他不能表現得比兒子慌,只得表現更生氣……。他把自己過去只得去打工給弟妹補習的遺憾,完全投注在兒子的表現身上,他知道弟妹始終會組成其他家庭,但兒子是自己的,他的成敗就是自己的成敗,這一次,他很認真灌溉,當然得失心也越重,殊不知,得失心越重,就越常叨念孩子,連孩子的好表現,都吝於給肯定和讚美了。
 
我們以前都沒有,你們有還不珍惜
親子關係降到冰點時,不只是父母感到傷心,其實孩子也是有感覺的,當你的目標變成孩子的內在目標,你對他的影響力就越大,當然他的反彈對你的影響力也越強,因為在意而變成怨懟越多的親子關係非常常見!

當我們聽見爸媽抱怨孩子不長進時,孩子如果反彈越大,他的介意越多,當父母覺得他常常還嘴「應嘴應舌」,所引發的可能就是孩子的羞愧反應,羞愧反應是一種「我不好」「我讓你丟臉了」「我讓你蒙羞」於是壯士斷腕的心態,青少年的孩子可能反向地說「那又怎樣!」「有什麼了不起!」「不要就不要阿,跩什麼」這時候,說話的殺傷力,不但刺傷父母真心換絕情的心境,甚至是掀起過去自己過去都沒有被滿足,而現在給孩子,孩子還不珍惜的怨言。
 
其實,家內每個成員都玻璃心
有句話說「我們有值得玩味的童年,卻從未有值得回味的青少年」青少年孩子開始發展自主的時候,常常是不可愛的,偏偏「青春期」就接在可愛又聽話的小學階段後期,當父母嘗過孩子又乖巧又聽話的階段,面對青少年第一次的回嘴,就顯得特別不適應,這時父母有幾種思考,「他變了,我可愛的孩子回不來了」「氣勢壓過他,以免他爬上我頭上」「他長得人高馬大了,會不會有天對我不利」「現在不教他,何時要教,不管怎樣都要講」等,無論是哪種抉擇,無可諱言的,父母都是玻璃心的。

而孩子在回嘴的同時,其實孩子也是充滿各種忐忑,當他開始會為父母的話感到羞愧卻不認同的時候,是種彆扭又不甘示弱的心情,但當父母太快妥協,青少年占上風的心情只有一下下,大多數的心境是失望,於是他就產生更多的挑戰,希望把父母「戰」回來,只可惜,父母如果也看不穿這種一面失望一面又想激發父母成為父母的心境,就更容易覺得孩子難管教,要不「通通不管了」要不就是「你要住在家裡,就要聽我的」。

孩子不知道,當父母還沒適應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是很玻璃心的;而父母也不知道,青少年對父母的各種反應,都吸收得很徹底,即便只是個小小的失望,都可能促成他鋌而走險的大反應,外表像隻難親近的刺蝟,心李面還像小動物般期待你靠近~
 
讓家,可以存放心裡話
當我們投諸自己的期待給孩子,都希望孩子好好珍惜並當成對自己的期望,這是大人很自然的心情。因為我們不想讓孩子走自己辛苦的回頭路,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好好觀察孩子的反應,對孩子多點信心,多點信心不是過大浮誇的讚美,而是,如果孩子已經自己知道反省,可以肯定他也很有目標和成就的心。

面對孩子自我放棄,家長不要太快妥協,回頭也想想「甚麼時候自己也有這種不得不放棄的心情」感到氣餒和洩氣的心情被說出來,不會減少孩子自省的心,反而能夠和孩子一起體會這種心情,跟著收拾一下,好好往下一步出發!其實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實在很不容易,因為每個時期的孩子都不同,好像已經慢慢上手當小學階段的父母,孩子又長大到另一個階段去了,很多時候都要有reset的準備,一方面也回想和反思著自己的成長過程,當個覺醒父母,即時起步都不遲,但也需要很要解方以及被肯定才是!


延伸閱讀: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啊
放不下母親的先生
富著養長大的男人

黃老師作品《
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以上案例為維護個案隱私,已將內容調整暨改寫創作,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本文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
*更多請看粉絲專頁: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422296_10210077077261787_6525694143674783688_o.jpg

「為什麼你結了婚還是可以這麼沒責沒任?」這天太太跟先生發牢騷。
「我有怎樣嗎?我不是什麼都有做嗎?」先生不以為意,沒聽懂太太說的。
「你只會說一樣做一樣,沒說的就不做」老實說,婚姻中這樣不主動,誰受的了!
「我警告你,不要用這種語氣跟我講話」先生最討厭太太這種抱怨,每一次提到情緒就來了。
「不高興就不要聽阿」太太做了點退讓,最後丟下這句。
「那你就不要講啊!」他認為太太有錯,一開始幹嘛要吵架,這讓太太最無言以對。
結婚後,他們這種無疾而終的爭吵,常讓兩人感到鬼打牆,溝通不下去,好像每次都失焦。
就連長輩看他們這樣,也不免發牢騷著「都是人家先生了,說那種話真的很沒風度…」她聽了有點厭煩,但也起了些嫌惡感,她知道長輩不滿意先生,但一開始他叫就是喜歡先生這樣飄丿的樣子,她喜歡他單純、不會想太多,對什麼事情都不介意,也不會想太多,她是多愁善感、杞人憂天的人,每一次當她提出負面想法,先生總是說「妳越這樣想,就越吸引壞事,像我都不去想,就不會惹事上身」這樣似是而非的道理,好像也能暫時安住太太憂慮的習慣。太太原以為先生就是她的避風港,每一次當他提出不切實際的遠大計畫,她一方面感到他眼高手低,卻也欣賞起他的天馬行空,從這之中獲得她從未有過的快樂!
她從小身長在父母外遇的家庭,她不想再有複雜的人生,不想管繼父的脾氣,母親的傷心,以及回應父親的期待,要顧到身邊一群大人的傷痛,她早就累了!她默默的希望千萬不要重蹈父母的後塵,但對於愛情卻有許多的擔憂!她害怕太過有主見的男生、溫柔的男生、甜言蜜語的男生、條件太好的男生…。東挑西挑都讓她感到不安,這男的嘴太甜、這男的想太多、這男生很會嘴、這男生人緣很好,沒有一個讓她感到安全。最後她選擇了天生稚氣、總是跳脫框框思考的天真爛漫的他交往,他從不計畫未來,只求當下的快樂,迷人又幽默的反應,獨鍾於她的純粹心意,這讓她感到好安全好放鬆。
她很珍惜和先生相處時,總是能跳脫現實的問題,還能單純的逗她開心,在那一瞬間,好似能許多煩惱都能化解掉,讓自己多勇敢一點點,好像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性去闖,這是她人生中從未有過的感覺!
也許就是這樣,她當時覺得最適配的人,就是這樣一位沒有時間感、永遠像個單純的孩童,不須密謀算計,不需要想太多,該怎樣就怎樣,男孩的直覺很強,做事情總沒多想這種不用顧慮,只須按照自己想法行事,讓她覺得很狂!
「你男友好炫,很像犀利哥,做事情很瀟灑阿」
「妳男友好敢講,講得又有道理,好迷人!」
「妳男友有想法又專情於妳,妳到底是怎麼圈住他的阿?」
老實說,她寧可和先生充滿想像力、一起冒險,不顧慮後果!
也受夠了從小當個顧前顧後的小大人,當個沒有聲音的懦夫,還要承受這些大人的鳥事,人生還不夠煩惱嗎?

即便先生常做事情沒有規劃,天真爛漫就像個青少年,她依然很迷戀。
沒想到婚後,他的依然故我會讓他們起這麼多爭執,婚姻畢竟是兩家子的結合,更是由兩人一起分工持家的過程。她原本天真的覺得,這男人應該會長大,從她選擇先生的那天起,她就願意陪著先生長大,畢竟,多年的交往,她耳提面命的教導他要成為怎樣的男人,才能扛一個家。只是她沒想過,如果男人有心,是不需要她教的。她以為能改變他,其實不會!


我們的狀態對關係的影響:

文章標籤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440622_926503894124564_5996282274274356740_o.png

「老婆,我今天下午要去加班,兩點出門喔!」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935159_1002668846508068_6086704573858588618_n.png

「你這外人,嫁到我們家就要認份,有財產就該交出來,這不是基本的道理嗎?」婆婆逢鄰人就抱怨媳婦不懂事。這些話早就傳到媳婦的耳裡,她即便不滿卻不作聲,婆婆認為自己講得不夠力,往往挾帶小姑一起發難。
「人家婆婆說什麼就是什麼,沒想到大嫂妳這麼不懂事!你看看隔壁家媳婦,多麼識相,識相才會得人疼」小姑酸溜溜地補了這兩句。
媳婦被前胸夾後背夾擊,自然不是滋味,晚上跟先生吵,先生也感到無能為力。
「我媽個性就是這樣,她不知道哪裡有這種觀念,認為”只有姓我們家的姓、留我們家的血,才是家人”,妳就別跟他計較。」原本先生是想好聲好氣的想勸太太看開點,沒想到太太感到很崩潰,情緒失控地說
「什麼叫做”不是流你們家的血就不是自己人,那妳跟妳妹亂倫好了啊,好啊,依照妳媽的道理”近親相姦”才叫作自己人嘛!」
「妳講這什麼話啊!固然我媽有錯,但妳講話真的很惡毒欸!」
後來,只要她”提到長輩又說什麼”,先生就用”妳怎麼這麼情緒化”回擊。這樣一來一往,長年鬼打牆的爭吵下來,她覺得很膩也很煩,她感到很懊惱,先生不打算搬出去也漸漸不回家,她在家中被冷言冷語當作外來人種,很不安又沒有出路。她過去來自傳統家庭,媽媽常被爸爸當作下人,頤指氣使的咒罵,卻絲毫不吭聲,依然認命地完成媳婦的事情,從小為媽媽抱不平的她,早就看膩這種八點檔劇情,原本婚前,自恃要成為一位前衛的女性,告訴自己”眼光要放亮,千萬不要有機會步上媽媽的後塵!”沒想到自己陷入另一個不講理的傳統家庭迴圈。
當年她為了要擺脫男尊女卑、言語暴力的家庭。她選擇”風度翩翩,喜歡看展覽、逛藝廊的自由派文藝青年”,跟先生在交往期間,她往往能在他身上能夠透過談論創作舒心,也常常感到一股自由自在,從現實中逃逸,不必為現實愁苦擔憂,她心想:”這性格溫順、視野開拓的文藝青年,應該就是帶我從家庭出走的最佳人選吧!”

沒想到婚前看似開明的先生,在家卻是被傳統觀念的婆婆擺布,無法逃脫。”只要有血緣關係就是一家人,沒有血緣關係就是外人”這種說詞,居然在她身上上演著。而這些說法,也讓她變得歇斯底里、情緒失控,最後婆家總以”妳太情緒化”不罷手的追殺她,矛盾地把她視為外人,以「媳婦的本份」之名逼她就範。她正才恍然大悟,原來,當時她和先生一樣,都急欲想逃離這樣男尊女卑,長輩大權在握的家庭,看似逃出生天的兩人,就這樣碰在一起。他們都以為對方可以帶自己逃家,殊不知,卻依然被家庭捲了回去,感到很無助又懊惱。
 
我們在家庭裡受的傷
她看似和原生家庭做了很不同的抉擇,卻沒想到卻找到用另一種形式找到欺侮她的人。
這些過去的傷痛,她希望透過婚姻來解決,卻始終無法如願,讓她感到很挫折。但在這個過程中,想必先生也是挫折的,當先生用他的怒氣抵制太太的抱怨,因為他深深知道媽媽和太太都沒有安全感,而他也無法處理女人的沒安全感,對先生來說,他也在重複原生家庭的夢魘,原本以為自己選擇了”前衛、開明的太太”應該不會像老媽一樣叨唸和傳統,殊不知,他對太太有很多的理想化,認為這個女人能夠撐得起不安全感,並給予他童年無法滿足的尊重,他在過去和太太的對談中的自由感,不僅僅滿足她,也滿足了自己的優越感和被尊重,原本他以為太太能夠帶他從原生家庭中逃逸,卻也因為這些無解的點觸碰到太太原生家庭的痛處,雙方都想被尊重、被認可、卻彼此都感到被對方虐待和羞辱。

然而,積壓這種憤怒時,他們都相信自己是後現代的前衛份子,只可惜在親人面前要自主的時候,卻又像個不聽話被責備的孩子,雙方都陷入原生家庭的重複模式中,都感到無助和挫折。這種狀態稱作「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強迫性重複指的是我們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特定類型的對象吸引,我舉個臨床個案中常見的典型「討好男-冷豔女」的組合,有些男生特別喜歡冷豔難親近的女生、卻不斷外遇順從的女生,來彌補在伴侶中得不到的尊重。

他們藉由和對方一來一往難搞的互動過程,來處理”過去與強勢母親互動時,那種「凡事被決定,沒辦法說心裡話,一直被當成小男孩」的挫折感,基於希望被母親認可和喜歡,選擇一個難以親近的女性,以便處理他們過去和母親之間無法親密的問題。一方面他們對這樣的挑戰著迷,另一方面卻又在”依然難以討好”的固定互動模式中,更企盼有溫馨的母愛,這樣的模式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一但難親近的對象將她最依賴的部分呈現,男人又覺得這樣就”變成家人”、”沒有感覺”因而失去挑戰了。若女方被增強一直處於強勢的狀態,那男人因為重複這個挫折,以至於他們容易抱怨,在原配身上得不到的溫暖,要在外遇對象身上得到,將這種責任歸咎於「是原配的問題,我才…」。

我們不必要繼承上一代父母的戰爭,但我們也無法寄望另一個人有義務和能力,帶我們從原生家庭中出走,”愛情”和”婚姻”不完全是過去關係的解藥,我們其實都很平凡,也很對等,當我們負著傷,卻不斷理想化另一個人有能力帶我們出走的同時,他也在和我們這段的關係中,舔拭著他過去的傷痛,作他人生的功課,唯有對自己保持覺知,負責任的和對方溝通,邀請對方一起成長的意願,我們雙方才可能成為修復原彼此原生家庭傷痛的解藥。






延伸閱讀: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啊
你把自己對人生的怨恨,遷怒在孩子身上了嗎...
為什麼都沒人了解我?內心壓抑型的大小孩
黃老師作品《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以上案例為維護個案隱私,已將內容調整暨改寫創作,若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授權自藝之魚設計團隊,版權歸創作者所有。

*本文同步發布於blog:黃之盈老師部落格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230081_960678224040464_5759695490189957187_n.png

「你這沒良心的,幫我一下會死是不是?」平日只要太太提高聲量,先生就會就範。
「妳怎麼講這種話阿,做人要有點口德。」他害怕太太生氣的樣子,但不滿的他,被動地小聲說。
「你是在那邊低咕什麼?」太太聽到先生在那邊咕囔著,帶上這一句。
「算了。」先生再度感受到指責,只得把臉垮下來,不想再多說什麼。
「少在那邊不情願,這對你來說是很簡單的事情,你這人老是小氣又愛計較,你看隔壁誰誰誰的老公,才不會這樣,把她老婆捧的像太皇太后供著,才不像我,遇到你這種不像樣還抱怨的…」
先生常覺得太太對他很跋扈,要不跋扈、要不就情緒化的把自己弄得很可憐,他已經厭煩太太的伎倆和說詞,但只要他不從太太的願,要不是羞辱他像個女人,要不就回娘家跟長輩告狀,反過來弄得全世界都怪罪他不對。
他打從心底實在受夠這種不對等的關係,臉露無奈的表情,不情願地吐實「你如果比較喜歡當太皇太后,去嫁他啊!」
「你在說甚麼阿?告訴你,我是倒了幾輩子的大楣才嫁給你這種的,要不是我施恩惠,誰要你這種不知反省的男人?」太太加碼罵著他,他的臉色更臭了…。
在外,他是一個工作能力強、又自尊心很高的人,卻在家裡面被謾罵指使,一點都沒辦法反擊,他本來不想跟太太計較,本覺得像他這樣一個風度翩翩的人,跟妳這惡婆娘計較好像也不太對等,他只能在心裡默默貶低太太,卻也害怕太太貶低他。
從小,他常常看到父母爭吵,他常常覺得只要其中一方忍讓一下應該就不會吵了吧!於是,他不斷的表現好,藉由表現好,乖巧,有耐性,凡事忍讓,只為了讓父母開心那一下下,他最愛聽到父親說「我這個三兒子,是我們陳家的驕傲,他喔…」他藉勢轉移掉無力感的話題,和父母親永遠化解不了的衝突,凡事盡量做好自己,不給任何人擔心,不被當成挑剔的對象、不被任何人有指責的把柄,這樣自以為風度翩翩的男子,卻娶到他心中覺得最鄙俗市儈的女人,每每聽到太太往自己臉上貼金,又把他踩在腳底,他沒有想過放棄,反倒是要付出所有,只為了讓太太出嘴肯定”他是個顧家、脾氣好、溫順的好男人”,他傾盡所有,只為太太的嘴裡能吐出認同他的讚美,彌補他從小都沒有獲得的肯定。
他默默希望能透過他的努力,換得一個寧靜溫馨的家,殊不知,無法如願之下,他也變成在感情中壓抑到極致的怨夫,有苦說不出,覺得自己被太太無止盡的壓榨之外,還要被一群人糾正指責該這樣做那樣做,這些煩悶都鎖在他內心的黑盒子裡,他無法面對他的努力是無效的,一但無效,就是更努力,只是這樣的忍讓是無法解決他們衝突的。反倒是不斷重複他童年看到父母之間,永遠彼此貶抑、恥笑對方不夠好,以及那些永無止盡、令人生厭的抱怨。

我們在家庭裡受的傷
案例中的夫妻互動其實非常常見,我們常常見到一種配對組型「性個溫順好好型的先生-幼稚自私的太太」或是「能力好的完美女神太太-無法自理生活的魯蛇先生」這樣的組型很常見,我們在人生中常會找一些石子往自己腳上砸,然後告訴自己「我們一定可以療傷」,愛就是可以改變對方,殊不知對方從出生到現在都這樣,也許在他還沒改變的時候,你已經為了感情的風調雨順,把自己當成供品,給擺上桌獻給祭祀,卻不見得如願獲致風調雨順,反而是不斷掀起自己也不樂見的風波。
我們看到案例中的先生害怕被嫌棄,以致自己常壓低姿態面對太太的頤指氣使,互動模式是這樣來的,並不是太太太過囂張跋扈導致先生低姿態,而是先生的低姿態,也促成了太太的囂張態度,家庭問題和沖水馬痛的問題不一樣,沖水馬桶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一個零件出狀況,導致功能無法運作,而家庭問題是種循環觀點的問題,也就是夫妻雙方同時促成目前的互動模式,所以雙方都有責任,也都要為目前的關係負責。

兩人被對方吸引,一定有很多因素,包括性格方面,習慣方面,態度和觀念,和兩方家庭的互動等等,但就夫妻雙方而言,先生的懦弱和委曲求全,正好加強了太太頤指氣使的態度,我們常在伴侶關係中聽到「如果好好講他會聽,我幹嘛這麼用力?」但妳也會聽到先生說「她平常都不尊重我,我不想讓她得逞。」當先生越不讓太太得逞,太太就越囂張,太太越囂張,先生就更要不到他要的尊重,導致「一方跋扈,一方隱忍」的惡性循環。這樣的惡性循環一而再再而三對彼此的默契產生殺傷力,導致雙方都很無力。當我們從小看見父母是這樣的互動,例如:媽媽常對爸爸大小聲,爸爸都悶不吭聲,孩子從中會做出以下幾種選擇:

1.認同媽媽的大小聲:這類孩子認同身為女生就是要強勢,妳看媽媽已經這麼強勢了,還制不住爸爸,如果不強勢還得了,如果這孩子是女孩,就容易承襲媽媽的做法,認為家中一定要有人強勢的出頭,否則整個家會亂。
2.不認同媽媽的大小聲:孩子會看穿母親大小聲背後的無奈,這類型的孩子可能媽媽私底下會跟她講心事,也會說出自己”嫁錯人”的心聲。當孩子吸收母親對自己或對婚姻的無助無望,他們會看穿母親大小聲背後的脆弱,並且從中安撫和試著協調父母的衝突。
3.認同父親的不作聲:這類孩子認為父親很可憐,總是忍讓母親的大呼小叫,卻不選擇反擊和爭執,他們認同父親的壓抑,也覺得當遇到事情”不做不錯”為上策。
4.不認同父親的不作聲:這類孩子認為”默不作聲”是懦弱的行為,針對父母衝突較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不贊成以退縮、逃避或睜眼說瞎話的方式躲避問題,這類孩子較不害怕衝突,常能直言說出父母問題的癥結點,但父母的迴避態度,同時也會讓他感到挫折。
5. 其他:有些孩子認為父母的吵吵鬧鬧或者到最後冷若冰霜,這些都失去關係的甜蜜和溫度,並要求自己不要像父親默不作聲,也不要像母親跋扈囂張,他們遊走於拯救者、受害者、協調者和不愛者的各種角色,希望能從父母婚姻中得到教訓,以便和伴侶間能有新的可能。

我們都是家庭的成員,看了以上的解析,你可以反觀自己,你和主要照顧者之間,是怎麼互動的呢?你比較認同誰,比較傾向誰的決定是對的,而你又因 此成為怎樣的人呢?面對過去成長經驗這麼多家人間的互動,又怎麼影響了你在親密關係中的信念呢?

 無論孩子最後選擇那些角色,認同父母哪一方,這些角色都會因孩子個性,以及對於父母衝突中的結論,去嚮往和掌握自己的關係樣貌。我們要記得對這些選擇要有所覺知,對於自己選擇的角色有所了解和看見在現在關係的適用性,保持彈性的面對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另一半的關係!

在親密關係中,有惡性循環,當然也有良性循環,對於惡性循環保持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我們要多多讚賞彼此,給彼此正向回饋和鼓勵對方成長的意願,靠良性循環儲存對彼此的正向感受和信任,如此一來,才有機會一反從父母婚姻裡受的傷,化原本阻礙關係的絆腳石,成為關係的墊腳石!




延伸閱讀: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啊
你把自己對人生的怨恨,遷怒在孩子身上了嗎...
為什麼都沒人了解我?內心壓抑型的大小孩
黃老師作品《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以上案例為維護個案隱私,已將內容調整暨改寫創作,若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授權自藝之魚設計團隊,版權歸創作者所有。

*本文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

文章標籤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戀愛翹翹板〉勢利媽挑剔男友 賭氣護愛傷母女情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我都已經做成這樣了,妳到底要我怎樣?」
「那算什麼,你只會忙公事,假日一動也不動像死人一樣」
「假日本來就要休息,幹嘛要勉強我?」
 
太太說什麼他什麼都還算配合,但就這點不行。
繁忙的公事讓他經歷耗盡,假日就想休息,出入人群中陪笑讓他感到格格不入,假日休息時間被剝奪,又不能一直裝忙!他跟太太說,我給你錢,你跟同事自己去玩,惹的太太不高興,他也不情願。婚前為這事吵架,婚後也為這個吵架。
但他離不開,他雖然討厭太太,但他也依賴她。只要太太不在,他覺得孤單,但太太在,他也覺得不滿。
這種矛盾的感覺,讓他很苦惱,卻也很熟悉。他越無法溝通,就越無法消化這種心境,當別人問起他太太,他反而很難說自己不滿的心境,因為「被強迫,這是足以不滿的理由嗎?」
漸漸地,他將不滿的心情隱藏起來,一旦別人問起家人和他的生活,他反而會說「我太太,她很好啊!」「我家人,他們都很好啊」「我的生活,很好啊!」。有了這種矛盾衝突的落差,讓他更覺得自己像個聖人,每一次他講反話,在心中就默默地認為:「你看我多愛家人,多為他們著想」
他卑微的只希望別人能領略他的用心,顧到他的一點感受就好。可事實上又沒這麼簡單,他想要的是大家都知道他是個思維縝密,同時具備風度和雅量,所以不隨意出招的聰明人!
表面上他說「我只希望身邊的每個人都開心,不要吵架,不要爭執,家和萬事興」但越是這樣,他的心態就越不平衡「你們應該要感謝我」的願望就越深。他留一線的做法,內心正上演著”施捨與感恩”的小劇場。
他無法啟齒的是,他想要全部的人都尊敬他,他是有容乃大的聖人,因為唯有聖人才能施恩,他很聰明,也很懂得別人有甚麼需要!他就像京劇變臉的演員,在嗅到別人有需求的時候,壓抑著自己真實的感受,見縫插針想獲得讚美!
每一句「你們好就好!」「你們好,我就開心了!」其實是在表達「我有話要說…」「你們開心,那我的開心呢?」但他維持了犧牲奉獻的形象,卻是心裡充滿最多不滿的人!

我們在父母婚姻裡受的傷: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021712_1625015394192368_1065228724014513489_n.jpg

「這一次又是哪裡來的髒女人,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育如老師在親子天下的第三場講座,提及過去建中生考完第一次段考臥軌事件、清大生因感情不順跳樓事件,講座內容有豐富的學理,過程更是有沉重、有笑、有淚、有活動、有問答有滿滿的收穫。她提及情緒影響人一生甚鉅。青少年或成人在情緒上瞬間過不去的點,都不是一時之間,而可能是累積而來的。講座中她提到,從人類研究腦部開始,透過腦部「刺激-反應」測得血氧量的濃度,知道腦部哪一塊的對應位置,例如大腦的顳葉區對應「聽覺」枕葉對應「視覺區」前額葉對應到「思考、問題解決判斷」等。但情緒一開始卻無法在腦內側得,我們常常感到有情緒,生氣的時候全身血脈賁張、低落時甚麼都不想動、難過時感到沉重、興奮時全身細胞欣欣向榮、快樂時想找人分享覺得甚麼事都很順遂,這好像都不僅止於腦內發生的作用,而是全身一起作用,所以有人說,"心情好"的對對應位置好像是在於「心窩處」,像是心暖暖的、心酸酸的、心痛痛的。這些都指出好像情緒,是無法單純用腦袋來解釋的~

文章標籤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續上一篇,育如老師帶我們了解一.人類情緒在演化上其來有自,二.寶寶情緒發展階段、各情緒階段的功能,三.大腦對於情緒經驗的記憶和產出之間對人的作用、四.研究者如何從早年的佛洛伊德經驗,到後續動物實驗發現中理解愛和依附,如何對情緒發展產生作用,這一篇更要談談:『從家庭中如何培養孩子有高EQ及情感教育』,這些研究資料大大佐證早年經驗,對於成年後的我們,影響甚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標籤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