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你帶新生兒回家了嗎?很多人會說『恭喜你,孩子回家即將要面對另一個新的關卡囉!』
但其實這個關卡,並沒有想像中簡單。無論你帶新生兒回家的時機點為何(有些人是在家生產、有些人醫院生產之後直接帶回家照顧、有些家庭則是會經過月子中心的過渡時期),孩子終究會回家,到家之後,才是各種挑戰的開始,新手爸媽不但要面對眼前新生兒各種情況,如果要跨世代讓長輩接手管教,那更要面對的是「新舊時代的育兒觀念差很大!」。

我身邊的朋友大多都已屆生育年齡,養兒育女本身就是新手爸媽擔擔心不完的壓力,跨世代的落差,更是讓全家都很緊繃,身邊的朋友要不就是和娘家吵架完,到婆家又和婆家吵一輪,最後,吵到婆家、娘家、自己家都很挫折,和老公關係也很緊張。後來分析了幾位朋友後發現,每家吵架的內容其實都大同小異,以下整理了新生兒回家四大必吵要點,而我們也要認知這樣的吵架是在有效溝通,還是無效固執。


一、穿多穿少:
「唉呦,怎麼給小孩穿這麼少?」「包起來包起來」婆婆媽媽七嘴八舌地把小孩包起來後,眼睛偷瞄媳婦,一種妳怎麼這麼不會照顧小孩的眼神。

「阿你沒看到已經滿臉熱疹逆?!」媳婦看在眼哩,心裡已經火冒三丈,藏不住煩,這個煩不是沒來由的,打從第一天從月子中心出來,護理師就已經再三叮嚀「孩子的體溫高於成人的1-2度哦,我們要維持室溫24-26度,就不用多加好幾件,因為這樣孩子會過熱,反倒長出熱疹」,這已經不是沒溝通過,是講不聽,看到小孩的第一句話必是「包起來」,言下之意就是媽媽不用心,而媳婦則認為婆婆媽媽怎麼這麼不講理,造成照顧上的鴻溝,「長輩覺得冷現象」正在各家蔓延(長輩常感到手腳冰冷,心臟血液打不倒四肢)。

二、哺餵母奶:
婆婆媽媽年代的長輩大概很難想像,現在的醫院全面實施母嬰同室哺餵母奶,是因為母奶對於胎兒在實證方面已經證實,有諸多好處(可上母乳協會查詢)。這是在過去20年前,那個全民配方奶時代,很難想像的。

常聽長輩抱怨「媳婦餵母奶很麻煩」「這樣其他人不好帶」「餵母奶小孩特別愛哭愛黏你」「餵母奶不是抵抗力比較好?有差嗎?還不是感冒了」。

有時候媳婦聽了心裡面會感到很不被支持的無力感,有些媳婦則是心理面會白眼翻翻覺長輩怎麼這麼沒水準?但這個落差在於,長輩那個年代推行全民配方奶,退奶針對於一位正在拚經濟的職業婦女來說,是最佳選擇。加上對母奶資訊的不瞭解,他們並不知道母奶會依照小孩的身體狀況,調整成每個孩子的獨特配方。吸母奶的孩子,也因為額後的肌肉運動的夠,能夠促發神經和腦部發展,更難知道,喝母奶的孩子本身在母嬰連結之間,獲得許多安全感和滿足!

三、趴睡正睡:
30年前的確流行的就是百歲派的趴睡,趴睡的原理在於孩子的肢體和動作跟在子宮內的相同,會較好睡獲得較多安全感。但其實後來研究指出趴睡和嬰兒猝死症的關聯極高,長輩朋友就有曾經擔任褓姆,一個人帶多位小孩,結果一個中午過後,當天死了四個孩子,官司到現在打不完。

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數據和學說,我相信現在長輩還在流行趴睡的說法是因為:1.小孩被平安帶大、2.沒有更新新的做法。這部份真的要好好溝通,並且提出數據說明仰睡的好處,即便孩子會被自己的手抽動嚇醒,也要說明為什麼要讓孩子正睡,床圍盡量少擺放異物的好處等,最好依照寶寶手冊的觀念,與要一起帶的長輩溝通,這觀念要一次又一次。
.
四、安全座椅:
過去我曾經接到許多家長諮詢,其中有來函者就曾提及,自己和家中長輩為了「嬰兒要不要坐嬰兒座椅」吵到要跟丈夫離婚,而許多家庭也在車上上演「把孩子從嬰兒座椅拔上拔下」的戲碼。其實,小孩要坐安全座椅,跟現在要「後座也要繫安全帶」和「全民戴安全帽」一樣,民眾在一開始實施時對戴安全帽也有諸多抗拒,人民從抗拒到接受,都需要一些時間,何況是阿公阿嬤從原本跟他們一點也無關的嬰兒座椅法規,到嬰兒必須乘坐安全座椅,很多阿公阿嬤耐不住小孩不習慣哭鬧,常出口跟兒媳說「好可憐,你看小孩被綁上去好可憐」逼的兒媳也很想說「當你的兒孫很可憐,你們讓他可能有安全上的疑慮,況且誰都擔不起危險」。

即便有法規規定嬰兒要乘坐坐椅,但長輩卻堅持要小孩不坐嬰兒座椅,據了解之下,第一.是認為這樣很不方便,第二.是認為哪有那麼多事故,第三.是主觀心疼小孩覺得"小孩很可憐"(捨不得小孩哭鬧),卻忘記了危險性,多半的阿公阿嬤都是手持孩子,身體跟著搖啊搖,殊不知阿公阿嬤的大腿就是最危險的地方,依據研究指出,嬰兒不但要做嬰兒坐椅,而且要反著坐,以免「甩鞭效應」讓嬰幼兒的頸部受傷。

以上這幾點,可以說是如果跨世代一起教養,每家必吵的四大項目。其他諸如:
1.嬰幼兒到底該不該喝水(過去要喝葡萄糖水,是因為葡萄糖是最珍貴的營養之類的,可以退火利尿…),這個要補充一下,現在三個月以下嬰兒的水分,由母奶中獲取已經很足夠,不需要額外攝取葡萄糖水,額外有葡萄糖水反倒容易齲齒蛀牙,且抗拒喝白開水。母奶寶寶的白開水的攝取,應在嬰幼兒吃副食品的餐跟餐之間,慢慢獲取一點,逐量慢慢增加!
2.嬰幼兒為什麼要擦屁屁膏?
3.嬰幼兒要不要阻止他吃手手?
4.嬰幼兒哭了該不該抱等等...

然而,過去的年代大家拚經濟,小孩怎麼長大有些家長多半沒甚麼參與,但是現代的爸媽很多都不惜夫妻輪流請育嬰假顧小孩,更以科學化的態度育兒,在世代差異之下,愛孩子能給的獲得的資訊、方式和資源也非常不同,細數起來30年過去了,光是奶嘴都改良了,要破除舊想法,迎向新的觀念,需要保持溝通的彈性空間。

若想要長輩一起育兒,但發現彼此觀念的差異時,耳裡傳來「我家、你家、他家」的各家說法時,記得雙方都要各退一步、深呼吸,別忘了,每個人都正想端出最好的給孩子,但在世代研究資訊的差異和進展,就如同3C世界的今天,訊息是日新月異,資訊大爆發,如果彼此僵持不下,我們更應該請教第一線專業的小兒科醫師和護理人員,針對問題找答案,而我們希望的是訊息的更新,是帶來家庭幸福,而不是在孩子回家後,就變成照顧上不斷爭論誰對誰錯的家庭戰場!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嚴選】同步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