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沒你的事,你不要管」

小敏的媽是個五十幾歲的女人,當她每次和先生衝突,就是小敏感到最不安的時候,她害怕爸媽就此分開,卻默默希望他們分開比較乾脆,這種矛盾心情,從小到大,不用太多,卻佔掉她大半的情緒版面。

「怎麼會沒我的事?」「你不是常常說就是因為我才害妳變成這樣,現在又說沒我的事,到底是怎樣」小敏氣呼呼地跟媽媽說。
「是阿,是因為妳,我才被留在這段婚姻裡面,但妳爸就是無法改變,我們沒救了,妳就不要管…」

母親的情緒化也很合理,一方面她想女兒抽身而退,但其實有點想女兒挺身而出,所以,她也好矛盾。

她在家中只要爸媽吵架,都會被牽扯進去,好像一生下來就得處理他們的衝突一般。是的,她的出生本身,就是要解決父母的衝突!
 
她困惑著這兩人和童話故事說的都不一樣,怎麼有這麼不情願的婚姻,想到別人是最懷念童年的旋轉木馬和溜滑梯,她的印象則是夾在兩棟樓房中間的防火巷,躲著大人間尖酸言詞的槍林彈雨。爸媽在她小時候的幾次爭執中,她意外知道自己只是培養皿裡面的胚胎,因為生育壓力,被做出來進貢給一對無性的夫妻。
 
她的父母都是典型的乖小孩,在長輩滿意的笑容裡,從小都是努力想拿滿分的孩子。只可惜,這一次是人命關天,給的交代不是考試成績。更因為父母不同心,在她出生以前,早就扛起為爸媽風雨飄搖的婚姻力挽狂瀾的責任。

之所以和父母這麼糾結是因為,她的存在,從一開始就讓父母感到矛盾,媽媽常說因為她救了這對夫妻,但她老是覺得也許因為她的存在,讓這對貌合神離的夫妻,糾纏了一輩子。

家庭中隱而未說的遊戲規則,一代接一代傳下去

家人之間,到底付出多少,乖順多少,才能獲得一絲青睞?在問這個問題的前提是,這人感到自己很卑微。

我們看見某些家庭的家人之間不斷的在壓榨對方,檯面上,我們都很無私、犧牲、奉獻,對對方的好拉到檯面上來講太不識大體;檯面下,我在斤斤計較,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怎麼沒有回報呢?你真沒良心;潛規則是,我們都不能把這些講明白,算清楚,因為講明了好像就不是家人了。

這對夫妻,將自己的小孩跨世代的進貢給他們的父母,但回頭到兩人關係,卻是乏善可陳。這讓「不讓父母不開心」的這件事情,與「自我價值」緊緊的綁在一起,成績也是、表現也是,生小孩也是。我融於你,而你應該也融於我吧!這樣的糾纏關係裡面,誰要是抽身而退或者距離疏遠,就不夠「投入」。

這種將家庭,豎立在你得貢獻出價值且犧牲奉獻的氛圍中,每個家庭成員都在犧牲,但都不能說出這正是犧牲。舉例來說,就像你明明聞到檸檬的味道,不能說出這是檸檬,否則就是白目,但家中一定要出現檸檬的味道,以便正確辨識出這是我們家。

這種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們彼此緊緊相連,我要你不要管,但你非管不可,不然就真正放棄我了的糾纏,一個又一個複製自我價值低落的成員,因為他們約定成俗,我們要把自己投注到對方身上,我們眼裡有對方,自己就不用看見不自信又空虛的自我。

這些價值委託在「我這樣還不都是為了你」的道德觀中,更被這個社會支持著!但夜深人靜時總覺得從來沒為自己活過。

這樣的人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很介意在對方心中的形象,透過和對方的關係來過日子,他們把對方當作自己,是因為自我的基礎很脆弱,透過自我中心來填塞缺乏自我,透過依賴和控制,來搪塞自己一人的空虛和脆弱。

這樣的以他人為中心,其實是依賴在作祟,他們對對方的情緒都很激動,顯得咄咄逼人又難相處,卻一下相安無事,這種患得患失的生存方式,常搞的另一個人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直到最終越挫越不勇了,放棄撤退,於是她又印證自己始終會被拋棄!

心理學家Murry Bowen則指出,當孩子變成獨立的個體時,情感缺失的父母直覺就想把孩子拉回情感糾葛不完的情境,若孩子沒上鉤,才能開始用更真摯的方式連結。當父母因為恐懼而無法感受到親密,如果孩子遍的坦率,他們就會把孩子拉回去,於是得由孩子這邊學會以成人的姿態,給予回應,才有機會阻斷這樣的糾纏的關係。

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的這點無庸置疑,可父母不見得會善待孩子,在無愛的婚姻中,夫妻都渴求被照顧,可卻在無愛無性中,雙方都飢渴卻都不滿足,於是投注孩子更多的掌控,看似緊密的關係,卻無法親密,多的是控制和威脅,這在要急於討好長輩的需求減弱之後,再次看見對方,就已經變的空空如也,而孩子就更成為婚姻底下真正被犧牲的人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本篇文章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