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
「唉」她拆著寄來的信封,嘆了口氣,「保險的錢又沒辦法繳了,難怪人家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太太一面收拾,一面抱怨。
其實家中經濟並沒有太太講得這麼誇張,但太太就愛這麼講,讓先生常感到她是在挑剔他賺得不夠多,他不但覺得很煩,也受夠了!
「不然都不要保,全部退掉!」先生賭氣地說著。
「哼,說你沒用還不承認!你怎麼不說你會多賺點錢把它繳清。」太太也一股氣衝上來。
「妳都說我沒用了,還要怎樣?有本事妳自己去繳啊!」
「小寶,你看,你爸好過分,這種話他也講得出來!」
7歲的小寶愣愣地看著媽媽,又望向爸爸,夾在中間不知所措。
「你看,你媽又來了,歇斯底里的瘋女人!」爸爸轉身往外面走去,門「砰」的一聲甩上。
〔狀況 1〕當關係只剩下責任和義務
很多長輩們總愛說:「夫妻有衝突,生個小孩就沒事了!」可夫妻如果原本感情就不和睦,生了小孩之後,常會延伸出更多溝通的問題。原本是吵「誰分擔比較多家事」、「誰對長輩比較有心」、「人家的老公/老婆都怎樣,你都沒辦法」,接著話鋒一轉,變成「小孩的尿布誰包得比較多包」「誰害小孩生病」、「誰不注重孩子教育」等。
這些你來我往的明爭暗鬥,從夫妻相處延伸到孩子的教育、照顧問題,溝通變得更加困難,當關愛只剩下責任和義務、服務和付出,就容易讓人感受不到愛的滋養,只剩下愛的負擔!
〔狀況 2〕當夫妻問題延燒到孩子身上
很多人認為,孩子天生是來當父母間的潤滑劑,很多父母也覺得,若孩子貼心懂事,真是天大的福氣。然而當孩子被迫捲入夫妻之間的爭執,得面對父母間衝突時的選邊站,在權力不對等、資源不充裕的狀況下,很難不被大人的情緒所影響。
如果我們把家庭假想成一間公司,試想,如果大老闆和小老闆吵架,這間公司的領薪員工會陷入一種掙扎:「要走可惜,不走則要承受長官的情緒化和變動。」他們的心態可能有以下4種狀況:
1.已經看習慣了,反正他們時不時就這樣大吵。
2.看誰對誰錯、誰講得有道理,選邊站討好其中一人。
3.觀望情勢,看今天老闆的臉色決定要講甚麼話。
4.另尋出路,想想要忍到幾歲就脫離這間公司。
孩子本身是稚嫩且被父母照顧的,他們的資源有限,很難有本錢選擇「另尋出路」這一項,但孩子愛父母,他們不得不被捲入其中1、2、3項。
當孩子從小因為爸媽爭執或冷戰,要謹慎地擔心是否是自己的錯,或是在夫妻衝突中必須去判斷「誰講得比較有道理」、「誰比較對」、「我要怎麼幫助爸爸/媽媽」等思考點時,這些就已經讓孩子被逼著在家庭中必須開啟「小大人」的功能,去幫助爸媽處理問題。當孩子的目光都擺在父母誰是誰非、誰比較有道理,將力氣放在分擔父母的苦時,就只能犧牲自己的成長空間和權益了。
後退一步彼此珍惜 喚回相愛時的初衷
夫妻之間的情感厚實度,再再影響著彼此的溝通、默契、相處的步調,以及整個家庭的氛圍。若夫妻能夠為彼此退一步想,珍惜對方的好,而不是一味地陷入比較、羨慕別人而壓迫自己的家人,也許對對方來說,被珍惜的情感才能喚回,對方也會更珍惜你!
本文同步發布於自由時報電子報&平面報紙
https://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27532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