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eg

當年到美國和異國家庭一起生活,給我許多新的刺激和育兒靈感。

Tessa是一位對家庭和育兒很有想法的女主人,她說:

「不是每個美國人都跟我們有一樣的想法,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只要是對家庭好的,就來try try看無妨」

我很享受每一次和懷著七個月身孕的女主人,在陽光下的歇腳亭,一面看一對兒女打水仗、一面聊天

從聊天中,我看見一名女性的堅毅和智慧,從育兒的點點滴滴,把屎把尿、回應孩子、解決衝突等

看著她有自己的一套和先生及具默契的愛家的方式,也影響我自己在育兒時期的各種心境轉換。

實踐下來,我們家也有了屬於我們的新的互動模式,在哭聲、掙扎聲、各種尖叫聲中,找到彼此的默契,

從中也幫助長輩們一起參與,原來和年輕人一起育兒,也可以很有趣!

 

一、小孩大便時,劈哩啪啦就像party。

新生兒因為腸胃道發育尚未完全,每天解便都像「烙賽」(黃綠黃綠很正常喔!)

從月子中心抱回家的第一天,和我老公、公公、婆婆一起面對第一關『屎尿攻擊』,

Emily在月中6-8次的解便,就會崩潰大哭,我自己的私有邏輯(沒有根據的)是她在我肚子裡面跟出來一個樣,

從懷孕開始,身邊很多人都跟我說,肚子悶悶的吼,會便秘,可體質的關係,Emily特別愛乾淨,有異物就排除

出生後的她也一樣,只是你會發現她的哭聲會變的特異且淒厲,很像在羞愧自己怎麼大便了好髒好髒這樣(

當時,我就跟自己加油打氣一邊換尿布、一邊微笑跟她說:

「哇!劈哩啪啦開party」

「小女孩~~好健康!」

「黃黃的,好健康!」

「劈哩啪啦劈哩啪啦,健康的女孩兒」

每一次的屎尿大典,都是一場歡慶,歡慶生命的健康、歡慶身體的代謝、

歡慶我們的家庭成員老老少少都健康,歡慶你來到地球上成為我們的孩子!

 

image.jpeg

圖檔是:給幼童玩的保齡球,有沒有很貼心!

 

二、小孩猛力哭鬧時,適時幫助大人「消音」

人身為父母時,身體會啟動一個機制,就是過度勉強自己,一般人對你大吼大叫,你可能會怒瞪回去,

但面對孩子,你不會。

也許是母愛大爆發,也許是天職,理智還在的時候你會盡其所能捱著哭鬧,真心希望找到寶寶不舒服的原因。

雖說小孩也只能用哭鬧表達他的需求,因為無法充分溝通,強度常常是過載到說是使出吃奶的力氣都不足形容,

父母除了面對高頻音量的哭聲,若還要面對住宅的房子空間狹小,家具不多,屋內回音就像要掀掉天花板一般的處境;

或是,有些房間就是與鄰人相近,在孩子作息不穩定的時期,倘若孩子放聲大哭,就更容易折斷大人的理智現,壓縮掉心理空間。

 

在國外的教育與華人教育不盡相同的是『孩子是寶貝,但大人也是。』

當孩子已經不舒服大聲哭鬧,大人也因煩躁怒氣漸升,都不足有心理空間理解彼此狀態的時候,除了禱告就是"消音"

當孩子哭鬧不休,先隔絕也好先安撫冷靜也好,各種用品都可以先用上,耳塞、耳機、棉被、區隔空間,

只要是能在當下幫父母爭取心理空間,就先去做,以免忍耐到極限,大人情緒失控!

也許我們都得先掌握住一個原則:先顧好大人的狀態,就更有餘裕、有心理空間聆聽小孩。

 

我曾經聽過友人,分享著育兒時情緒失控的片刻,因小孩哭鬧,就對孩子大吼大叫說「你最自私,別人是都不用睡覺了嗎?」

事後他相當懊惱,覺得跟三個月小娃賭氣,小孩不舒服沒被解決哭的更淒慘,大人也難消一肚子火,作出令自己感到荒謬的舉動。

 

另一個朋友則是,當他孩子對他大聲哭鬧時,他努力想忍耐住並微笑以對,小孩依然哭鬧不休,他把自己和孩子關到房間想解決,

孩子因為房間空氣不流通哭得更加慘烈,他就理智現斷掉在房間對孩子大聲吼叫,太太慌忙進房間時,

則看到他跪在地板上,懊惱的說「我覺得自己很幼稚,我只是想讓他嘗嘗被當面大哭大鬧的滋味...」

另一組人馬的父母典型則是選擇委屈落淚,每當孩子哭鬧,就抱著孩子在房間裡面一起哭!

 

身為父母,不得不說,我們都已經盡力了!每一次,Emily對我大哭大鬧時,我總想好好耐心地回應他

當我跟他說「沒事沒事」但是依然獲得震耳欲聾的哭聲,讓我腦神經緊繃之外,一邊煩惱著媽媽可是靠耳朵吃的哪

 

這些焦慮,在我們心理空間被壓縮時,就更顯得難以忍受,與其忍耐,不如隔絕一些雜音,

如果必要,請適時的幫助你和你的伴侶「消音」,無論是戴上耳機、耳塞等都好(本方法不適用於本身對嬰幼兒哭聲很無感的父母)

減少面對40%哭聲強度的你,將更有愛、更有耐心去發現哭鬧原因!

 

 

image.jpegimage.jpeg

 

三、當寶寶學會新技能時,正向鼓勵不可少

Tessa家的小女孩,發出嬰語的時候,嬰嬰呀呀的,大人就像接力一樣,眼神對望,鼓勵他多發出聲音

當每個孩子學會新技能,也許是會扳開一個鈕扣、穿上一隻鞋、幫忙拿一個東西,都給予鼓勵和回饋

我常在家中聽到此起彼落的,

「Awesome~!」「Great!」「Amazing」「super good!」

當叮嚀孩子時,依舊提醒並鼓勵做正確的事!

「Yes, honey~」「Be gentle~」「Be patient」「 You got it^^~~」

孩子在0-6歲每個月的發展皆不同,更是人生中大肌肉發展、小肌肉發展、身體動作、生活習慣、進入團體的大躍進

研究顯示,被正向且具體的回應,將讓孩子更有信心,強化的結果將會出現更多正向行為。

在語言發展來說,嬰兒從三四個月開始就會出現嘤嘤呀呀的「嬰語」,頻率約莫是30秒一次,倘若大人在此時回覆,

就像人向山谷吶喊時會產生的回音,不但確認人的所在距離和位置,也增強人對表達和友人回應的信心,

這將更有助於孩子未來語言發展、社交表達方面的自信~!能正確表達自己的孩子,將能更準確標的自己遇到的難題,並尋求協助!

IMG_4588.JPG

 

我認為,人類的發展雖然有文化的差異,但是,人類的嬰孩時期的共通處,是跨越文化藩籬的。

刻意練習一下,每天起床時,和孩子來一點正向語言吧!我們的生活正在往好的方向進行著

愛家、愛孩子之餘,同時聆聽大人和孩子,才能讓愛的正能量像陽光,日日升起,灌溉整個家~!

 

延伸閱讀:

* 本篇文章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

*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