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是兒童的語言,透過遊戲我們可以讀懂孩子的內在需求和意圖>
最近有些家長常問起我「遊戲治療是什麼?」
*「對待孩子,為什麼要反映?這之中的原理是什麼?」
*「當我HOLD不住情緒的時候,怎麼辦?」
*「什麼樣的反映是遊戲治療?」
所以我決定寫成一篇網誌來說明,期待能夠說的更清楚.....
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再留言跟我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過,我先回應當你情緒HOLD不住時,該怎麼辦的問題
當你情緒高張、怒斥責罵已經無法宣洩反而火上加油,
或你發現連你有想把小孩打死的恐怖想法,拜託你~ 千萬要離開現場!!
我們很不希望 哪些愛孩子的爸媽就此上社會新聞!!"真冤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排除以上情形,單就遊戲治療的精神和假設~我先做以下簡單說明~
老實說,碩一時我修習遊戲治療時 總有一種感覺......
「如果孩子時期的我,能夠這樣被對待不曉得有多好?!」
也許是我的內在小孩在渴求,有這麼一份滋養的關係,
這樣的關係也在碩班時,不斷透過去接受心理師個別諮商獲得~
「重新長大一遍」可以改寫扭曲的長大歷程,心理諮商就是在做這件事情...
**透過一段特殊的關係,讓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重新長大一遍 重新被看見、重新被聽懂、被呵護。
當你自己長的夠茁壯,自我肯定以及強大,就有抗體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
這些,我們就是透過"遊戲治療"就針對孩子做起,改寫的機率很大,因為孩子可塑性非常高...
簡單說,遊戲治療就是從 大人由衷的「信任孩子、跟隨孩子」的態度出發
從 治療師的態度的對待上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肯定和正向性格...
遊戲治療發展到目前,更出現親子遊戲治療、成人遊戲治療....
這些運用"遊戲媒材"為工具的治療法,重點都在於建立一段特殊且獨特的關係,
一個人只要有被滋養的好關係,就會開始重新看待自己!
這就是自尊、自重、自信已達到真正自我肯定的源頭...!!
遊戲治療的主要精神是:
*改換角色由大人「跟隨」孩子的行為、並反映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和想法!
協助孩子更釐清自己行為背後的情緒和想法,從很小的時候就建立孩子"懂自己"
"這種跟隨"是大人展現的尊重和理解得作為,也是孩子確認你和他很親近的關卡~
他會知道你值得信任、值得她依靠、並建立安全感和信賴感!!
遊戲治療的基本假設是:
「玩具」是兒童的語言,透過玩具孩子有更多的想像力以及媒材可以「躲」,
創造出隔一層的空間可以想像,可以演出自己的故事,並在故事中找到力量改寫故事。
但更重要的絕對不只「玩」的本身,而是透過玩的歷程,旁邊的大人如何反映,
協助他更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感受、想法~
孩子的自我概念來自於他人如何反映構成!!
遊戲治療主要適用年齡是:3-13歲的孩子(主要考量智力上的因素)
如果父母親想要運用遊戲治療的一些概念到生活中,
是非常好和孩子更親近的具體作法,因為孩子尚未建立完整的語言系統,
透過爸媽的"反映"可使孩子更容易了解自己的情緒、想法、作為,
因為透過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可更快速建立與孩子的親密感、建立信任的親子關係~
跟隨的方式語言有:
「我看到你.....(孩子的具體行為)」
「我知道妳......(孩子說的話)」
如果你要加上教養或教導的意味,則可反映孩子具體作為加上你的意圖(愛、擔心、關懷):
公式:孩子具體作為+你的愛和關懷
「我看到妳很快速的衝上坡道(孩子的具體行為),我必須阻止你是因為 很擔心妳會跌倒」
(緊握住孩子的手或身體,並堅定地告知孩子 阻止他過度衝撞)
「我知道妳很想要盡情地玩,但這個動作很危險,我愛你必須保護妳」
(緊握住你的孩子,並充分的告知)
*在這樣一次次地告知時,你可以學會的是:清楚你自己的愛和意圖!
*在這樣一次次的告知時,孩子可以學會的是:不會誤認你的嚇阻,就是不愛她的表現!
不過,你要記得孩子的反應就是會抗拒、會尖叫、會反抗、會掙扎,但你是大人,一定要堅定!!
他容易引發你地嘮叨、威脅、恐嚇、處罰、責罵的情緒,他天生就是來引發「你變的不像你」
記得,要HOLD,別上當!
為什麼?以下說明-
這樣的具體反映 比嘮叨、威脅、恐嚇、處罰、責罵、毆打等方式,更有長期效果!
其實,嘮叨、處罰、威脅、恐嚇、責罵、毆打最大的殺傷力在於「孩子到底學會了什麼?」
腦部科學家發現:每個人的腦袋額葉處,
都有一群神經元叫做「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
這一群可反映外在世界的特別細胞,促使我們透過學習將生存技能傳承下去,
此神經元主要的功能是紀錄「看過」的畫面和場景,他不但可以理解別人的行為想法,
且可以建立我們「瞬間認知的迴路」!
發現鏡像神經元的學者一舉推翻了皮亞捷「嬰兒是透過學習而模仿!」的概念,
證明了「嬰兒是透過模倣來學習的!」的迴路!!
所以當你不得以而選擇「叨念、威脅、處罰、責罵、毆打」的同時請千萬記得:
你必須HOLD住,停下來想想:孩子的鏡像神經元,到底記錄下了什麼?
他到底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要這樣的結果嗎?
如果你想要孩子成為有信心、自我肯定、謙虛、...等等等的人~
我建議你,可以先開始實行以下三項:
一、以身作則:運用鏡像神經元的功用,協助孩子看見並建立好習慣的迴路;
二、記住 孩子的問題行為並不等於他的人格:曾幾何時妳也會犯錯,但不等於你就沒救了!;
三、放輕鬆:輕鬆不等於妳放縱,因為你太緊張也沒用!反倒你內在的輕鬆,
可以讓你更冷靜的面對孩子問題行為!
例如:他今天跟你撒了謊!!
你的恐怖想法中包含:
妳要如何再信任她?他到底哪裡學會這些?以後會不會就一路錯下去?
一定有很多排山倒海的情緒和想法淹沒你,挑戰著你怎麼教這個孩子~
但我必須還是要請你冷靜的是:
你必須要先相信他的問題行為不等同於他的人格 已經長成,反而是你的責罵讓他看待自己變成可增的人!
不是不要罵、不是不要責備,而是需要提醒愛
妳要提醒自己,你愛他所妳這麼激動,然後...
他是你的孩子,你要冷靜,妳要相信,他一定還有救!!
而且,這時候~你怎麼看待他對他是非常重要的!!
先別往壞處想,深呼吸後,想想「如果你是她,你會怎麼想?」先試著理解他到底為何這樣做~
如果他是他,她又會作出什麼決定?怎麼樣的決定可以讓孩子長出自尊、尊重?
怎麼樣的環境可以讓孩子 懂你限制她的同時有愛、同時又學會真正的自我決定?
如果你一往這個方向想,你責備他的同時,一定會提起你的愛和擔心~因為你不想要他錯過這麼重要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就像是個情緒感應器,當你帶著情緒跟他說話時,他感受到的都是「情緒」
絕對聽不下你的教養,而引發你更為挫折、內傷....
這些挫折和內傷對孩子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他仍像塊海綿需要學,需要一個彈性的空間好好學~
遊戲治療有效在於 它反其道而行,透過「不斷反映孩子的內在」協助他更了解自己~
這也就是遊戲治療為何能夠建立孩子自尊、自信、界線以及情緒抒解的原因!
親愛的爸媽~邀請你輕鬆的作面鏡子,輕鬆不等於不負責任,
運用遊戲治療的態度,創造出一個專屬於你和孩子的對話空間~
孩子會從你"輕鬆的反映"和回饋中找到自己獨特的樣子~
--------------------------------------------------------------------------------------------
相關心理教養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