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750  

 當你忘記自己是誰,危機才真的開始....

 

最近常跟學生閒聊,發現在青少年階段,孩子們往往對朋友,有渴望,也有迷思...

 

當被朋友背叛,心裡難受不已  很想報復時,怎麼辦?

當被朋友誣陷,心裡很委屈時,怎麼辦?

當被朋友輕蔑,很想找回尊嚴時,怎麼辦?

當被朋友誤會時,很想修復關係時,怎麼辦?

 

這些掙扎,每天都上演在孩子的生活裡。

 

有趣的是,每個人回應這些情況的手法也不同...

雖然,沒有人天生就知道怎麼處理,但大家都盡自己所知所能在找方法...

 

有些人,找其他朋友or男女朋友(跳過這些感覺)

有些人,刺個青、穿個耳洞、抽菸、喝酒聊心事,掩蓋疼痛了事(上癮行為)

有些人,沉溺網路手機,上去成就 另一個樣子(上癮行為)

有些人,惶惶不安,擔心別人流言蜚語(焦慮且過度在意)

有些人,假裝沒事心裡卻苦悶著 (內傷或內在焦慮型)

...

...

 

每一條路徑的結果怎麼樣,都會讓一個人重新定義自己、定位自己。

例如:孩子受到排擠。

往往容易定義自己為"令人討厭的人..."、"不受歡迎的人"

然後在行為上,也許就表現得畏首畏尾、or張牙舞爪討注意力、過度誇張或疑心病重...其他。

無論是那樣的人,這對孩子來說都不會離他的舊故事太遙遠,而他也藉由不斷地重複就故事,

回頭定位自己"就是會被拒絕"、"就是不受歡迎"、"就是容易被遺棄、被拒絕..."

 

然後就根深柢固,形成久而僵化(失去彈性),更長大後就是所謂的人格。

但我最近發現,這些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在談話中其實是有很大的施力點和效用的...

 

往往在晤談的地圖中,充分理解"孩子覺得自己是誰",

然後踩著"記得你期待自己是誰"反而有機會讓孩子產生新故事,

我們所做的就是再多撐孩子一下下、多讓舊故事發揮力道 然後讓一點新故事發生,

陪孩子看這些新故事對孩子的影響,

再多做一點,就是拉照顧者對他新故事的回應,都能夠鞏固孩子的新故事 形成新的對自己的看法。

 

然後,在關係上就很難失去孩子,你會記得她是誰,她也會記得你是誰...

最近的幾次家庭晤談,以及個別晤談中,我對於晤談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知覺",有更深刻的體會。

 

運用舊故事,架出新知覺,就會讓一個人找回自己是誰...

所有的偏差行為問題危機,也就有機會透過晤談,植入案主內在,由內而外從行為上踩煞車...

因為,當一個人忘記、不在乎or過度想證明自己是誰,才可能讓自己陷入危機...

 

 

 

下一篇:【教師問我,妳怎麼確定,這一次,孩子後續不會有衝動行為。我說...】

 

 ------------------

  相關心理教養好文:

 人氣文章:孩子情緒化 之淡定處方籤  

 孩子情緒化 如何淡定-情緒篇

※ 孩子情緒化 如何淡定-大腦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青少年 管教 親職教養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