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得高中時期,有一次參加球類比賽,我很介意打不好變成拖油瓶,跟老師借了球說我要放學每天練習,當時老師跟我說,「如果沒時間練也沒關係,大家也沒甚麼練習」我跟老師說「沒關係啊,我自己會找時間,要去比賽,就要有基本的練習才是!」
記得當時,老師看著我,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之盈,你真的很逞強欸~」沒想到聽了這句話,不知哪裡來的委屈感,
斗大的淚滴,居然忍不住滾落下來,老師嚇了一大跳,問我說「你怎麼,為什麼哭了?」
我自己也被突如其來的淚滴嚇到,這種感覺像是觸碰到心裡的某個點
「因為逞強,感覺是個很不好的詞吧」我說。
「會嗎?我覺得還好阿」老師連忙解釋著,我能感覺到他的焦急和急於解釋。
 
「逞強-表示我能力不到那裡,還硬要做,感覺不被相信我能做好吧!」老實說,我實在有點沮喪老師會這樣說我。回頭想想,他如果說「哇,你很努力,很認真,想做好…」說什麼都好,怎麼會脫口而出說我逞強,。
「好像就認定,我很不行一樣!」我心裡面忿忿不平著。
 

青少年時期,對於「外界眼光」以及「內在感受」特別的強烈,是其來有自。
依據[青春,一場腦內旋風]這本書中的作者Daniel J. Siegel M.D.指出,根據腦部掃描顯示,青少年看到中性表情的相片,腦袋中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和杏仁核會變得活躍,但是成人看到同樣中性表情的相片,腦中會活絡推理的前額葉區。

意思是,對青少年而言,即便他人反應平淡,他們卻可能認為對方懷有敵意,不可信任!這些掃描的研究,讓我們理解為什麼在路邊有人「看」青少年兩眼,他們會認為對方有敵意,進而有「烙人」「看什麼看」「衝煞」的衝動行為和反應,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有強烈的情感需求,有高冒險、易創新,也容易情緒高張,敏感易怒。
行為和個性較外放的孩子,容易和同儕間互嗆,擦槍走火,
個性害羞內向的孩子,則是較容易因為敏感而退縮,或者對外界有不好的預期。
這些,都讓孩子在情緒的流中,若未能適時的引導,則孩子不容易從情緒中理出頭緒。


而據Daniel J. Siegel M.D.指出「人的青春期,又為期12-24歲之久」,對於追求冒險和極端的青少年而言,這段期間充滿了賭注和危險,而高賭注,好冒險,需要感官的刺激和立即的酬賞(意思是他做出什麼好事,你增強他,好事會變多;但若你羞辱他、輕蔑他,他會以牙還牙)的青少年,在這段期間也是腦部發展最旺盛的時期,他對於這個行為的反應,你如何對待和回應他,形塑了大腦內部的迴路。

也就是說,當你跟一位作弊的同學說「你實在糟透了!」「你真的沒救了!」他就會強化自己沒救的這個訊息。但若你對他說「這樣的行為很不對,但我看到你想要有好的成績,想要有好成績,就要有好習慣,才能達到,我們一起討論!」就有機會站回大人的位子,和他一起討論作弊的挫折,以及下一個步驟怎麼達到,對青少年來說,他們需要具體的步驟和方法,如果只有羞辱和謾罵,他們的腦袋會因為一團混亂,而放錯重點,比較叛逆的孩子,最後可能不為自己行為負責,反倒是理解成「老師很機車」「關他什麼事?」「抓屁阿有什麼了不起」這樣的結論,這都是在他腦袋一片混亂之中,想要抓回主控感的歪結論。



而對於青少年,父母可以運用以下方法跟他討論事情:

  1. 就事論事:不要過度延伸或翻舊帳
  2. 論功行賞:若他有功,就要給適度的口語回饋,增強他多做一點。
  3. 客觀檢討:若他做不好,要和他一起客觀地討論失敗的原因,給予鼓勵讓他再嘗試,並且盡可能暨往不咎,不要將過去和現在混為一談。
  4. 給予方法:青少年常常說話很嗆,結論一堆,但其實也總想要有人推翻他,跟他討論失敗,並一起討論成功的步驟和方法,或者給他方法鼓勵他嘗試,都是不錯的辦法。

其實,青少年對於自己有種英雄的想像,這股想像引領著他們做許多不同的試探和嘗試,你試想我們現在30.40.50歲的年紀,生活這麼固定,哪像他們高潮迭起,勇於冒險,敢於試煉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於是,運用他們對於自己英雄的盼望,和有能力的想像,給予具體的方法,讓他們支撐起自己像海賊王一樣熱血的夢想


*本文同步發布於blog:跨界。強悍且溫柔地出走
*更多請看粉絲專頁: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圖片授權自藝之魚創意團隊,版權歸創作者所有
(@黃老師作品「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

*本文同步發布於blog:親子天下嚴選
*更多請看粉絲專頁: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圖片授權自藝之魚創意團隊,版權歸創作者所有
(@黃老師作品「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