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8574.JPGIMG_8618.JPG

這天參加親子天下2017增加親職力的講座,這次的講師是清華大學幼教系的周育如教授,內容關於「如何陪伴學齡前0-6歲的孩子樂於閱讀」,育如老師以他培育幼教系師資以及實際到幼兒園研究的經驗,札實的介紹「閱讀和大腦發展的關係」。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及由於目前腦神經科學的發達,我們開始可以對代代相傳的教養方式,有更多的實驗和印證其來有自的原因。透過偵測大腦活氧反應的方式(偵測,不但讓。可以讓我們在教養方面更有方向感,這一場育如老師一面說著1.大腦的發展在學齡前發展的進程,2.父母如何運用和孩子(嬰兒)親子共讀的方式,建構孩子在腦袋裡和世界的圖像,可以達到可預期的兩項效果是1.孩子上小學時可以更自主,且思路和適應能在早年就有機會建立和培養2.運用孩子喜歡的繪本,在不同年齡層與孩子討論,因應不同年齡層需求,讓一本200-600元的繪本"回本式的運用",講座內容豐富且實用,這讓我深深覺得「當父母的時間有半輩子以上這麼長,我們可以上路,但不要倉促趕路,也不要當超人,一起陪孩子走他們自主的這段旅程...」

一、大腦在學齡前的狀態和改變

大腦的神經迴路,在六歲以前特別旺甚,破除「上小學,才開始」的教養觀,在六歲前如何引導孩子思考及學習。

迴異於過去的經驗傳授,以目前的科技,我們有許多的儀器可以驗證給予甚麼刺激,會引發大腦得甚麼反應。

運用 ERP 腦波研究、FMRI 腦造影研究、Eye Tracking 眼動研究、言談分析研究等科學方法,

可透過儀器清晰地觀察到孩子在親子共讀時的腦部變化,會發現不同的閱讀行為、父母在閱讀時的口語指導,

會讓孩子腦區不同區塊活化,這讓教養更有方向感,可以知道哪些方法是其來有自,那些可以做些修正!

IMG_8576.JPG

育如老師表示,三週講座都要由大腦的原理開始說起~

而孩子容易出現跳讀、讀的時候跳行,字寫歪歪扭扭,左右顛倒、經常寫錯字或者閱讀不專心等狀況,

都可能跟大腦的某特定區域出問題有關,這部分需尋求醫療協助,

但在閱讀部分也可以以尺幫助專心,孩子不一定是故意不專心 可能他們也因此感到氣餒和懊惱,

進而對於讀有更多的挫折感,因此孩子讀不好,可能也是求救的訊號,大人可更留意問題出在哪裡。

另外,閱讀和語言有一些關聯,大腦左顳葉裡的語言區包括:語法(處理複雜句子的能力)、語音(發音構音)、語用(甚麼時候該說甚麼話)

像亞斯的孩子,在語用部分出現狀況,不容易辨識甚麼時候該說甚麼話,因此常被說白目,但他們仍一頭霧水)

例如:媽媽發現餐廳的冷氣很冷,問孩子說「這餐廳冷氣開好強,你冷不冷?」其實是媽媽自己冷,孩子如果聽得懂背後的話語,就知道媽媽感到冷

當你頂撞老師的時候,老師怒氣沖沖的說「你再說一次」孩子就真的按照指令說一次,有時候是因為語用出問題。

 

若孩子因為構音的問題,常話講不清楚,那可尋求相關的語言治療師協助,避免因此造成人際的劣勢。

另外孩子有清晰的發音,主要也是跟聽力的敏銳度很有關聯,若孩子臭拎待,或者講不清楚,要聯想到是否跟聽力的問題有關。

 

當小孩愛插隊、插話、忍不住一定要動作的時候,也可以從大腦的觀點,了解是否孩子有過動的傾向,

這些都需要尋求專業的判定和協助,以便協助孩子進行學習時,有一個好的狀態進行學習。

 

然而,以閱讀來說,孩子幾歲開始讀好呢?

二、培養親子共讀的目標和方式

回應上一個問題,「孩子幾歲開始閱讀好呢?」目前最夯的是從兩歲就開始做寶寶閱讀~

但實際操作會怎麼進行呢?又為什麼要從兩歲就開始呢?兩歲的孩子能讀嗎?是否太早?

回應這些問題的現場狀況其實是,兩歲寶寶還在撕書、吃書、爬來爬去的階段,可能對書籍無感。

但推嬰兒共讀,最主要是建立孩子對「書」-「媽媽溫柔的閱讀,媽媽涵容的態度」的A-B連結。

也就是,這是運用心理學上Povlov「古典制約」的方式,讓寶寶對於閱讀,連結媽媽的擁抱+愉悅的感覺

(實驗內容:狗狗愛吃,看到流口水想吃,後來出現的時候搭配鈴聲,後來鈴聲出現流口水

慢慢運用刺激和反應的過程,讓嬰兒對書有種好感覺,所以在嬰兒共讀目的不在於真的讀,

是在於建立種溫暖愉悅,有母親同在共感的好感受!當然如果媽媽拿著書,對孩子大呼小叫,或者不耐煩

孩子就可能反效果的,建立這樣的連結在書身上!所以我們常會見到許多孩子學鋼琴不耐,對學科不耐,

其實某種程度也是她對於鋼琴或學科,加上大人的不耐態度,讓他間接對於這些領域感到厭惡或厭煩造成...

undefined

三、學齡前如何培養樂讀兒:

育如老師提醒父母,我們常說七歲開始上小學念書,其實在這之前建立孩子對書的好奇才是重要。

孩子不會突然在七歲時開始愛上讀書,但若在此之前,你和她一起找到閱讀的樂趣,孩子就會自己拿書來看,

七歲念小學之後,讓孩子自己來,你只要在旁邊陪伴她,她就會自主看書,何樂不為!

 

講座中,除了精實的內容,和如何建立孩子對於書籍的好感受,我覺得非常實用的部分是:

"運用一本繪本依照各年齡層,有不同的閱讀方法",

以「好餓好餓的毛毛蟲為例」年紀小的孩子對於觀察力較敏銳,

親子共讀並不是父母本身唱獨角戲,而是和小孩互動。

undefined

第一次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一起看一本繪本「好餓好餓的毛毛蟲」孩子當然不識字,

請他指認「毛毛蟲在哪裡?」她有一個身體,幾個節,是甚麼顏色,幾隻眼睛,幾隻腳,

這隻毛毛蟲有多大‵?她的特點在哪裡?甚麼顏色比較多?

 

第二天問孩子說,我們今天要看好餓好餓的毛毛蟲,我們今天來比賽,比今天比昨天觀察到毛毛蟲還多了哪些不同?

她有幾隻觸角、幾節身體、幾隻腳、她的腳有歪歪區區的身體,還有裡面綠色,外面黃色的眼睛,她的˙眼睛是三角形的,

加上兩隻很特別的紫色漸層觸鬚,她的大腳總共有六隻,是三角形的,加上牠的毛有幾根,身體的綠也稍微不同

(建立孩子更多的觀察敏銳度)

undefined

開始念繪本內容,這隻毛毛蟲發生甚麼事情,她怎麼辦,她的心情是甚麼,你覺得她會怎麼想?

第三天,讓孩子從第一面開始講,兩人比賽

 

第四天,讓孩子自己講故事給你聽,你補充細節,只要問孩子「然後呢?」「接下來呢?」「然後呢?」

育如老師強調,親子共讀是讓家長將主控權慢慢還給小孩的時機,一步一步放手,從閱讀中讓孩子自己來告訴你。

接下來你只要讓她然後呢?接下來呢?再來勒?讓孩子自己來跟你說,她觀察到甚麼,大人輕鬆,小孩有成就感

undefined

小學階段,則是可以讓孩子去查毛毛蟲怎麼變成蝴蝶,她是甚麼種類的動物等這些資訊性的問題。

引發孩子對於自然界的好奇,一併順道了解其他動物的種類和生存方式。

也因為,

孩子喜歡的繪本永遠是那幾本,能夠將她喜歡的繪本發揮最大效益,再讓孩子塗色,或者創作自己心中的毛毛蟲,

都是可以發展的活動,這也考驗孩子的發想和對於這個生物的熟悉感。

四、在依賴與自主之間,陪孩子走自己的路:

育如老師運用演練的方式,帶我們透過繪本說故事的演練,「100層樓的家」

透過兩人一組,討論每一層樓的家庭樣貌,透過觀察更認識每一層樓的巧思,以及家內成員在做甚麼事情

並透過討論內容,討論自己比較喜歡的家的樣貌,以及期待裡面有哪些成員,比較喜歡那些樓層的氛圍等。

很有意思的演練,繪本除了地上的一百層樓,還有地下的一百層樓!30層樓的30隻貓咪,海底下的100層樓等書。

都很適合讓孩子拓展觀察力、對色彩的敏銳度,對於各種生活樣態的看見等等。很有意思。

 

undefined

 

 

undefined

活動網頁:http://bit.ly/2lGyzhq

相關連結

 

創作者介紹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