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的依戀關係,是我們的第二基因,人與人連結親密關係的型態,再再影響我們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以及適應能力。在我們的文化中倡導很會看人臉色,不要白目,總擔心不被需要,因為不想有衝突而配合對方,這些在我們日常可見一般。而,這些人際方面的結論歸結,與我們的依戀模式可以推論得知。擁有安全依戀的人,對人有較好的互信預期,和人相處起來較為順利,有合宜的預期,而不容易不安全感的感受,選擇要持續黏膩或者切斷,以防衛或保護自己。而,1/3的人都是不安全型依戀,也時常感受到人際關係的困難,情侶中任何一方的機率更高達50%。本書透過人與人相處的模式,了解我們的依戀型態,在我們的日常,有人就是當他遇到挫折會尋求回應和協助,有人就是再怎麼困擾也無法向人傾訴,如果你有興趣身旁的家人是那些型態,在本書中,對你的親朋好友可窺見一二。
內容簡介
「依戀形式」堪稱第二基因,從根本影響我們的人格、情感與人際關係。
為什麼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
為什麼總是在否定、責怪別人?
為什麼對拒絕和傷害特別敏感?
為什麼工作和戀情總是無法長久?
為什麼人際關係這麼困難?
◆《母親這種病》作者岡田尊司分析屬於你的依戀形式
認識造成心靈陰影、負面思考的「第二基因」、修復受傷的安全感
從此,不再讓依戀控制你的幸福
依戀(attachment)也譯作依附,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締結關係的能力。依戀障礙則是現代人精神問題、親密關係失敗的根源。依戀形式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而不安全的依戀形式,可再細分為「焦慮型」、「逃避型」與「混亂型」三種,孩童的發展障礙、成年後的焦慮、疏離、不安與控制欲往往來自不安全的依戀形式。
‧從小遭到父母否定,卻總是乖巧順從?
‧無法與人保持適當距離,容易陷入情網?
‧常常衝動爆發負面情感或傷人言語?
‧不易維持信任與情感,工作和戀情很難穩定?
‧對伴侶要求嚴格,控制欲驚人?
‧喜歡黏膩的依賴關係?
‧習慣在人群中扮演小丑?
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以夏目漱石、太宰治、柯林頓、歐巴馬、賈伯斯等名人的具體案例,探索每個人的依戀形式與深層心傷,分析親子關係帶給孩子的影響,以及長大成人後如何化為一生的人格特質。
讀完本書,瞭解自己或家人、伴侶、朋友、同事的依戀形式與行為特質,進而學習理解和陪伴,邁向修復與和解的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書籍簡介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___________________
書中第四章,詳述了安全型依附&不安全型依附各類人的特點,可參照。
書末有「依戀形式診斷測驗」可供讀者測出自己的依戀類型。
以下就書中摘要做一紀錄。
70依戀形式影響各種人際關係,尤其當人們成為父母之後,自身的依戀形式更容易直接影響親子關係。
許多研究都證明父母本身的依戀形式,對孩子將來的依戀形式影響很大。
換句話說,若是父母本身擁有不安全依戀形式,孩子容易出現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尤其母親有最密切的關係。
當父親與母親屬於不同依戀形式時,與安全依戀形式那一方的關係,能彌補與不安全依戀形式那一方之間的依戀模式。此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人際關係,也能逐漸修正、調整孩子的依戀模式。(說不完的故事,默默)小說
34.控制型依戀模式:這類型的孩子,容易隱藏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同時善於偽裝,展現樂於為他人付出的形象。
76.Q:即使雙親健全,在正常家庭中教養長大的小孩,仍有不少孩子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形式呢?「與父母的干涉有關」;
一、表現出逃避行依戀的孩子,其母親往往缺乏對孩子的感受性和回應性,對孩子較漠不關心和淡薄。
二、表現出反抗/矛盾行依戀的孩子,母親具有強烈的焦慮和神經質的特質,有時對孩子過於嚴格、過度干涉,有時又過於依賴,孩子表現不如她意的時候,又採取冷淡,呈現極端的矛盾傾向。這樣的母親難無條件的接受孩子,給予孩子安全感,只會要求孩子必須乖巧懂事,孩子很容易形成陰沉而開朗的矛盾性格。
184
安全型的依戀型是最大特徵,就是在人際關係上的穩定度。
安全型的人理所當然地相信,自己依戀且信賴的人永遠愛著自己他們部會為擔心失去愛或被討厭之類的事情煩惱著,也相信自己遇到困難或求助時,對方一定會有所回應。正因如此,安全型的人才能毫無負擔的與信賴的人商量難處或請求協助。
另一特徵是,慧直率積極向前的態度,懂得以正面角度解讀別人的反應,部會輕易否定自己,更不容易物以為自己受到輕視。不容易受到別人的反應左右,當自己拒絕對方要求或否定對方主張時,也部會擔心因此傷害對方或被討厭。他們認為,與其因為配合對方,粉飾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如誠實的表達,這是誠意的表現,也促進彼此的理解。
部會認為說出自己意見就是否定對方,此類型的人也容易自然而然地和伙伴一起享受工作的樂趣,因此不容易累積壓力。
268
獲得認同與自立
對自己有自信、相信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就能在人與人的聯繫中,發會自己的力量。如果發揮自己的力量正是自己有興趣的事或嗜好,那就更幸運了!
自立的過程就是獲得周遭認同的過程。同時也是告訴自己「這樣做就對了!」的自我認同過程。
依戀障礙容易影響夫妻關係與育兒行為,因此可能波及下一代,使孩子的依戀狀態也出現問題。克服自己的依戀障礙之所以如此重要,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終止這樣的負面鏈鎖。
83在父母否定中成長,也是產生不安全依戀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孩子擁有突出的才華或優點,仍可能在成長過程中,遭到父母否定,甚至被父母視為麻煩。
95
人際距離的調節基礎,建立在每個人的依戀形式上。擁有不安全依戀形式的人很難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也很難維持對等關係;逃避型的人,為了避免與對方關係過於親密,人際關係總是流於表面而無法深入。
焦慮型的人,則無法拿捏與他人的距離,總會很快的將他人拉入私密領域,甚至愛上對方。
97
孩子可能因為無法回應雙親期待而陷入嚴重的自我否定和自責,這樣的孩子往往具有自我矛盾的傾向,一方面否定父母,一方面又認為不受父母肯定自己就一無是處。
104
在岡田尊司的<依戀障礙>一書中提到「依戀障礙者的表現就是,無法拿捏與別人的距離,要不離得太近,就是離的太遠,有時非常生疏,有時很快能建立親密關係,又因疲於太近的關係而結束關係,一但時間拉長,又因為太密切而造成彼此精神上的耗損。」
有依戀障礙的人,很容易呈現負面反應,他們很容易因為輕微的壓力引發負面反應,第一種是把壓力是為對自己的攻擊,立即反擊;第二種則是容易變成沮喪,自責,總預測最壞的事情發生。
111
John Bowlby將克萊茵的「客體關係」重新解釋為依戀。這層意義而言,從「部分客體關係」發展成「完整客體關係」的過程,也就可以說是依戀逐漸成熟的表現。最重要的是,人們逐漸學會用「心」和「人格」去認識對方,將對方認知為一個完整的存在。
發展出完整客體的孩子,會體認到不只是做出不好行為被斥責,而是自己做了壞事就會害母親傷心。連帶自己也會從中產生悲傷情緒,產生後悔和自責的感覺,引導出真正反省和改過的行動。
區隔"部分客體"和"完整客體",最主要的分水嶺是「理解對方心情」就是「是否產生同理心」。以部分客體為重,缺乏同理心的傾向的人,就容易產生特殊扭曲的情感。
152
依戀障礙者一聲中經常尋求著足以代替雙親的對象,有些人可能和比自己年長許多的異性交往甚至結婚;相反的也有人試圖成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因此選擇比自己年輕許多的異性,擺出父母的姿態和對方交往。後者,很難和成年異性以對等的關係結合,因此總會選擇和比自己年輕的異性作為戀愛對象,讓自己保持優勢地位。如果是男性,因為厭惡並逃避與成年女性交往,因為他們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不穩定,導致憎恨母親或將母親過度理想化,如此一來,也難以和成年女性發展正常戀愛與保有對等愛意的肉體關係。
155
自我誇大是幼年時期出現的自戀型態之一。包括感覺自己像神一般偉大,產生無所不能的感覺與自我表現慾,當事情發展不如己願的時候,立刻表現出強烈的憤怒。停留在自我誇大階段的依戀障礙者,卻會忽略現實中自己的能力,無限膨脹自我誇大的慾望,試圖藉此保護受傷的自戀心裡。
159
由於和父母之間的依戀不穩定,做任何事情都想要獲得父母的愛和認同,對父母的期待過度服從,問題是人心並非如此單純,即便表面服從,沒有真正放下的部分會在心裡面不斷的累積。正視這個部分令他們習於以嘲弄的態度看待事物。這種雙面的操作,正顯示了人性原有的矛盾之處,陷入社會對自己或對社會的否定,導致負面情感發揮作用,有時反而會成就別具一格的著眼點,獲得正向的結果。
161
分辨依戀形式
依戀形式掌控了人們最在意的問題,進而左右其行為。
比方說,焦慮型的人最在意的就是人際關係、獲得他人認同;
逃避型的人更注重工作、學習和興趣,某部分也是藉由工作或學習逃避人際關係的紛擾。
162
每個人的依戀形式,不只是本質上影響人際關係,更反映出自己的內在狀態、自我控制的方式及對壓力的敏感度。希望甚麼、恐懼甚麼、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規範自己,依戀形式就像一雙看不見的手,操縱著這一切的結果。
164簡要判斷依戀類型
1.當壓力大時會求助於人嗎?
焦慮型:希望一直有人陪伴,如果沒有人說話或接觸就會難以忍受。
逃避型:不但部會增加依戀行為,反而有減少的傾向。
2.經常想起痛苦的經驗嗎?
逃避型的人對付麵技藝的回想受到壓抑,焦慮型的人則是超乎必要的活躍在腦中,反倒是對正面記憶受到壓抑。
3.能為心愛的人犧牲嗎?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745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