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情緒化...怎麼回應,可以讓孩子學會辨識自己的情緒呢?>
上一篇跟大家分享「大腦皮質、情緒腦和爬蟲腦」 三腦的概念,
一個成熟的人可以在做出決定時,動用三個腦協助自己做正確有效的判斷!
但,我們也說~大腦皮質到20歲才會成熟!
到底,在成熟之前我們除了營養健康要顧之外,要怎麼協助大腦皮質的判斷力增加呢?
答案在於:增加孩子的刺激(例如:文字、音樂、圖片等)以及日常生活經驗,
並在日常經驗中,協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
才不會讓情緒像烏雲罩頂一般~讓孩子和你都無頓時無所適從歐~
那,為什麼要讀懂情緒?讀懂情緒的好處是什麼?
其實讀懂情緒的關鍵在於,
1.表達你的關愛、了解及接納的態度,讓孩子學習理解自己
2.你可以為孩子示範 如何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好處在預防孩子品德問題,協助孩子處理情緒困擾有實質及長遠的幫助!
現在,就讓我們一看情緒的內容吧!
情緒都有一體兩面,像是:
*「憤怒」失控情緒背後,可能有脆弱、無助、渴望和惶恐
*「責備」情緒背後,可能有罪惡感、失控感、期待和焦慮
*「生氣」的背後可能性更多,可能有擔心、哀慟、失望、後悔、焦躁、難過、驚嚇
害怕、訝異、怨恨、無奈、不安、緊張、不甘願、不公平或丟臉(羞愧)等
通常孩子的情緒一來,比較常出現的就是「生氣」,
這種生氣情緒很容易引發大人也很想「生氣」,
殊不知,在情緒背後可能有其他的心情排列組合,
爸媽們其實除了「生氣」的選項之外,可以藉此機會讀懂孩子,讓關係更靠近!
但當你怒火中燒的時候,如何淡定回應呢?
首先我們要釐清一個想法:
同理不等於同情、同理也不等於推理、「同理更不等於允許」
我可以同理你的心情,可是我可以不同意!
同理的心情只是向孩子,表達「孩子,我懂了(我了解了,我知道了)」
我知道你有這樣的情緒,但現在可能不行,所以爸媽你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行為!
這樣就將「行為」和「人」徹底分開,
我聽過爸媽說過「你再這樣做,我就不要你了」(ˋ_ˊ)
這個訊息的背後表達:如果你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
孩子會學到的是..我渴望妳持續愛我,所以我服從,但同時也會產生「你會突然不愛她」的恐懼感
如果孩子斷然覺得,「你這麼凶,算了~我不需要你的愛可以吧!?」反而會適得其反。
所以,
行為本身有錯誤需導正,但眼前的這個孩子一樣值得被愛,才會讓孩子真正學會自尊和自重!!
如果能夠換句話說:
「我知道你太生氣了所以這樣做,但是你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你自己,所以我不同意你這麼做,請停止!」
這樣的不同意是基於「愛和關懷」的基礎上,孩子會學會為什麼爸媽要這樣教他
爸媽可以使用一個方式,與孩子溝通:
「(孩子的名子),我知道你現在很oo(+情緒),但(+設定限制),你可以選擇ab(其他方法)」
「小嘉,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覺得不公平,所以需要這樣摔桌子表達你的生氣,
但你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我們會嚇一跳,如果講不出來,下次可以先用xxx的方式告訴媽媽好嗎?」
這個方式就是設限!
但在這之前,建議爸媽必須也hold住,並了解自己的情緒有哪些內容歐
在管教的時候,你是「擔心、羞愧、不甘願、矛盾、無奈、憤怒、還是焦慮....」
邀請爸媽先了解自己的情緒後,再回應孩子的情緒 *會更有效果歐
教養孩子不容易,且在表達愛和管教上,唯身教最重要,
「妳怎麼做,孩子正在看、也正在學」
無論你想要怎麼做,請記得都要停下來想想:
「這樣做,到底讓孩子學會了什麼歐?」
下一篇,我們將跟大家分享一個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學派,
這是個國內外 於心理師和孩子互動時 一方面建立孩子自尊又可以設立限制的有效方式!
我們將協助大家一起理解,設線如何協助你的愛和教養並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