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在華人社會利己主義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能否在自卑又自大的狀態下,重拾對家的重新定義?

內容簡介

一本寫給為家庭所苦的人們,得到心靈的救贖與自由
戳破「幸福家庭」的真相!
愈親近的人,愈讓人感到疲倦、恐懼!
挑戰家人關係,反轉對家庭的美好想像。
不過度期待,適度的家人關係更健康!

 
  人們常消極地說,「我們生來不能選擇家人,當我們一出生就決定了將來成長的框架。」
  但作者用他的堅強與勇敢面對,顛覆了亞洲對於家庭的傳統認知,以一種本位與個人主義的觀點來思考問題。
  她主張,
  1. 女人要有自我空間且經濟獨立!
  2. 不要當大人眼中的乖乖牌,要有主見和自我意識。
  3. 只對「自我期許」負責,不再在乎他人看法。

  但是當她接二連三失去家人後,她開始體悟到「家人間是需要溝通的」!
  因為了解家人的同時,就是了解自己。
  她學會,
  1.  學習傾聽對方的聲音。
  2.  不要先入為主地評斷你心目中的家人。
  3.  真正的「家人」與血緣無關。

  人生必讀的一本「家庭經」,我們總是習慣「表現幸福」、「隱藏痛苦」。
  「幸福為什麼這麼難?」
  那是因為我們有著一顆慣性追求「幸福範本」的心。
  面對這些苦痛時,選擇逃避、面對或自我封閉,這些方法都沒有對錯。
  最重要的,自己必須要有信念,讓家族成為人生的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宿命。

  在形成「家庭」這個群體前,我們都應從「自己」出發。
  不被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影響甚至束縛,才能有更健全的家庭關係。

_______________以上內容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下重曉子女士是日本的時事評論家,透過她對社會歷練以及對於世代的觀察,

在她洗鍊的筆法之下活躍於紙上,被深刻的記錄下來,看著她的文章,深深感到同感。

這也反映了在華人生態中,因為家人間的不實期待、擔心家務事被人知道反而更在意評價,

最後反被評價綑綁而不自覺;誤以為的親近,反而是更大緊繃的張力,和擔心可能換來的疏離。

就像她在書中P.86所說的"家庭的利己主義在我們的大腦裡面根深柢固,但其實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又都沒有自信,才會一邊在意別人的家庭,一邊誇耀自己的家庭處於上風"這些比較之下,其實對於家庭的定位很失焦,也忘記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是因為豐富才有趣,因為多元才尊重。

 

下重曉子女士的觀點,讓我想起家人間到底只是種義務,理所當然全家都要綁在一起嗎?

在【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中】其中有一個案例是,要全家人綁在一起才是愛,

就在說明這種黏膩的家人關係,造成個體的影響,以及菟絲花在找一面牆可以攀附的習性

 

我曾經聽我的學生說,我不能考上太好的高中,因為這樣會太好,我爸媽念高職五專,

我不能去考大學,因為這樣我們全家就不能"一起出去玩",會少我一個,這樣不好。

當我很困惑於這些說法的時候,發現自己家庭裡面也有這樣的共業,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家人的擔心,而將自己的腳綁起來不走出去?

是否因為害怕先生外遇,而將他的眼睛蒙上不准再看任何的女人?

又是否因為害怕太太太有魅力,而剝奪掉她決定要怎麼裝扮出門的權益?

 

這些在所謂"家庭和諧"、"家和萬事興"、"家人間以和為貴"的價值中,

是否也縮限了個人的選擇,卻換來更多的不安全感,導致整個家庭除了"鎖國"之外,

反作用力就是"更在意外在評價和眼光'"反倒就似將國中有國一般,把自己局限在護城河內,

自以為護城河可以保護自己,殊不知是兩面刃,除了自己出不去,別人也進不來

然後不安圈著不安,因為失去了外在刺激的考驗,或預期外在刺激會導致家庭的崩解,

反倒就更難以相信對方,其實某種程度更反映著,整家人更難以相信自己!
這樣的惡性循環,代代相傳著,子女可能會想要掙脫,就反而選擇離家遠遠的以便發展自主;

更可能選擇黏在家裏面,討好爸媽,卻忘記了,誰也沒辦法真正討好到誰,

就算妳在懂對方的需要,一旦個體沒有認識自己的腳,就更難用自己的腳走出去。

反而在原地,畫地自限,怪東怪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馬上跳到"都是別人的錯"的投射,

將自己沒辦法消化的情緒和抱怨,不自覺地訴諸在外,不願內化的結果,就離自己越遠,

也讓家人之間,維持一個"大家都不能逃脫這個困境,否則就是背叛家庭"的恐怖平衡。
 

 

對下重曉子女士的這本書而言,她其實從社會案件中,從自身經驗中,不斷在反思"家庭的群性"

家庭的群性是否其來有自,跟道理在哪裡,我們是否透過這樣黏膩又緊繃的關係,照顧到彼此的心境。

還是只是維持一個誰也不敢拆穿的假象,然後從中上演一齣齣的所謂家人相黏就是相愛的家庭劇場,

其中,下重曉子女士更提出伴侶是同居人的概念,日本語的伴侶就是同居人,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下,

較有機會重拾親密,這個觀點我覺得很認同,一旦我們把對方應有的尊重也剝奪掉,

蠻有意思的是,某個程度我們其實更無法更忠於自己,更尊重自己,這是一體兩面的

 

 

我相信看了此書的妳,如果能先放下『世俗上的對於家庭的種種評價、道德勸說、應該必須怎樣』的觀點,

回到個體和家庭之間發生關係之後,對自主和依附的需求,如何照顧到彼此,對於"妳眼中有我,我眼中有妳",

有新的洞見,從中做自己比較喜歡的決定!

我們誰都需要負責任的在家人的愛中,愛對方、也保有自己,

那我想,也能達到這本書傳遞的用意了吧!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579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