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555.JPG
「老公,別人老公都會帶她出去玩,你都沒有」太太嘟囔著。

「要出去玩就出去玩,扯別人老公幹嘛,他這麼好,妳去嫁他啊!」

「你幹嘛,你不帶我出去玩就罷了,兇屁啊」

「他不是很好,妳就嫁他啊,跟我講幹嘛!?」

「好啊,你敢這樣說,就不要後悔……

「妳總是這麼盧,我哪裡會後悔?」

「你...」太太睜大雙眼,怒瞪先生

 

在這樣你來我往,不惶多讓的爭執中,最後削弱感情越吵越失焦的元兇。在親密關係中,再這樣一翻兩瞪眼,最後越罵越難聽的情況下,最後的沉默不是達到共識,而是更多不滿的累積

 

當我們很激動的跟對方溝通的時候,卻常常油然而生的一股氣餒的是,覺得對方「講也講不聽、聽又聽不懂,懂又不會做,做又做不好,一這樣想時,雙方心理的空間都瞬間銳減,取而代之的是你不懂啦的不耐煩。當我們被對方認為「沒救了」、「算了,別講了」「怎麼講怎麼錯」這些都是對對方"期望降低"的訊息。
 

家,怎麼變成最不想回的地方


      一旦雙方對自己,對對方降低期待,就容易將情感轉移,有些人是轉移到工作方面,一直加班不想回家;有些人是轉移到結交大量的朋友,想多有活動、社團、將時間排滿在外逗留;有人則是養寵物,轉移注意力和愛意;有人是用減少性慾抵抗,以免被對方無限上綱的控制;有人是採取都不與人接觸的鎖國狀態,消極抵抗等等。無論是用那種方 是,對對方的期望降低,就容易在關係中採取「築牆」的防衛方式,雙雙都切斷連結,而關係就從中慢慢潰爛,而雙方都不自知。

關係,破壞容易耕耘難

 

根據研究婚姻穩定度的權威約翰•高特曼(John M. Gottman)博士所主持的「愛的實驗室(The Love Lab)」裡,他以臨床的經驗,觀察伴侶和夫妻的互動,根據他們五分鐘的互動狀態就能預測出「伴侶是否會離婚」,且預測率高達91%!他清楚地指出,"關係中伴侶互動方式"是關鍵,也指出關係的毀壞有破壞性的四個行為:一、「批評(criticism)」二、防衛(defensiveness)三、輕蔑(contempt)築牆(stonewalling)
 

一、批評:批評和抱怨不同,批評是一種無望式的攻擊,或者給對方的感覺只是在找麻煩,最常出現的語句是「你怎麼永遠都...」「你怎麼有這種奇怪的想法阿」「你怎麼從來都不...」「你總是...」,這樣的溝通方式,常引起對方的防衛心態,間接也促成不惶多讓的心情,就更截斷與對方溝通的意願。
 

二、防衛防衛和保護自己有程度上的落差,防衛的方式會讓對方覺得拒自己於千里之外,也促成雙方容易覺得「都是對方的錯」「要不是你,我就不會變這樣」的受害者心態,讓關係產生更深的泥淖。
 

三、輕蔑:輕蔑往往相較於揶揄,是帶有更多具有敵意的言外之意。像是咧嘴笑、翻白眼、斜視、或是你在講話的時候他在搖頭,這些用肢體語言表示不贊成的訊息,或是輕蔑的言語「我看你是做不到」「是喔~阿不就好棒棒?」等。像是這些,如果在公眾場合,加上旁人眼光和輿論的評斷,就讓關係更失焦,有時候加上其他人意見後,不但離題而且更難收拾。
 

四、築牆:築牆的行為像是「沒有反應」「我不表示意見」「你說了算,你負責!」「冷漠」面對關係中不斷築牆的行為,是最後一道殺手,其實伴侶吵架沒有問題,但是若愛意減少,或者拒絕溝通,常是促成雙方都走不下去的癥結點。

真心話好好講,看穿鬼打牆爭吵背後有害怕

 

其實,關係是互動的歷程,當其中一方開始輕蔑,也許是心裡害怕不被尊重、害怕沒被愛夠、害怕對方離開、或者害怕自己不夠有魅力等等的「警報器」響起也因為其中一方開始了一個行動,也促成對方對關係的不確定或不穩固的害怕心情,促成對方也因為待在自己的害怕中,選擇築牆、防衛或批評的方式回應,如此一來一往,讓雙方都受困,都築牆,都對關係感到遙遠的冰冷,而遠離了當初互相依偎的承諾、是延及陪伴。
 

所以,看穿批評、防衛、輕蔑、築牆背後,雙方是在害怕什麼而且也記住自己對對方是有影響力的,在這樣的基礎之下,才能重拾一些對對方行為的好奇心,也照顧自己在對對方釋放敵意時候的心情和需要是什麼如此才可能在爭執的過程中,稍稍踩煞車,重拾親密關係。
 





Gottman, J. M. (1999). The Marriage Clinic: A Scientifically-Based Marital Therapy. New York: W.W. Norton.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本文同步發布於blog:
跨界。強悍且溫柔地出走
*更多請看粉絲專頁: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黃老師作品「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