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內容簡介:自我實現的萌芽,時常是以惡的形態顯現的。──河合隼雄

  為了避免孩子惹事生非,家長、教師往往極力防堵孩子犯下惡行,一心想調教出走在「正軌」的「好孩子」。但日本榮格分析心理學泰斗河合隼雄認為,一味地「排除惡」,恐會引來更大的惡。表面上的「惡」,可能背後藏著珍貴的成長訊息,值得我們深入思索。

  河合隼雄發現,許多才華洋溢的人,年少時都是「壞孩子」──霸凌、偷竊、說謊、拒學……這讓他不禁開始思考:什麼是惡?上帝創造世界,為什麼把惡也放進來?

  「一個人為了成為他自己,必須破壞過去支撐他的支柱。」個人的成長與獨立、革命性的創造和進步,往往是從突破既有規範開始,而「破壞規矩」會讓一般人覺得孩子開始「變壞」了。惡,讓人驚恐,卻又魅力無窮,因為那是人發展健全自我的動力。

  本書從日本許多名人青少年時的「壞行為」出發,直搗人心深處「害怕惡」又「想作惡」的矛盾心理,提出發人深省的建議。勇敢接納孩子天性裡的惡,並不意謂縱容孩子胡作非為,而是要拿出更大的耐心傾聽、不過早論斷是非,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突破成長瓶頸的門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文字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很喜歡書中的說法:

p.10

古老的諺語:「孩子在七歲以前,是神的孩子」

孩子接近神,也接近靈魂。

孩子清澈的目光,比大人混濁得眼睛更容易看到靈魂的真實。孩子並不是一種對象、而是一種視點,一種主體。

 

 

在我的專任輔導教師的任教生涯中,常見到所謂「行為問題的孩子」

所謂行為問題,就是他的行為違背倫常,需要被「矯正」

但我們也知道當你站在一個上對下的關係,就更難與已引導和所謂的「矯正」

對我來說,傾聽那所謂叛逆的靈魂,是什麼選擇了叛逆,要叛什麼?要逆什麼?

那些已經想好了,那些並不,從中帶著裡解的好奇立場,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們真實的困境。

 

在盔甲的背後,裝著怎麼樣的「脆弱無助心情」和「對世界的不相信」以及『對生命的韌力』

我和孩子走很深,是因為可以觸碰到這個他們覺得不好看、不可看的部分,

但其實,這部分也許是他生命動能中最有力量,也最好看的部分!

 

當孩子無法消化這些所謂的「惡」他就會進行幾種選擇,比較嚴重的狀況下視

醫院:這種孩子過度壓抑、順從,乃至於被「好人形象」綁架,最終因為消化不了這些心情,而得身心症;

法院:這類的孩子選擇往外發洩,將自己的錯誤投諸於外,覺得既然都不被相信,就更錯吧!

這兩種狀況都是我們不樂見,卻是專任輔導教師生涯中最常見的兩種抉擇。

 

孩子並不了解他們在做抉擇,只知道自己莫名其妙變成這樣,

接著就會接到無助的家長來電,要承認病情(行為問題)還是否認;

於是在盔甲背後,接觸家長焦慮和失望的心,又是我們工作中另一層必須要處理的事情!

 

對我來說,每個惡的背後,都需要一雙善意的眼光關注它!

令我印象深刻的包括p.26提到的『惡的型錄』偷竊、逃學、霸凌、撒謊、懶惰、孤僻、幹盡壞事、愛哭、狂妄、自以為是、眼高手低、霸凌別人、強欺弱、強詞奪理、叛逆...

河合隼雄給予惡一條創造的道路,它引言蕭沆的話語:「善良者不會思考,他們缺乏想像力」

在善惡二元論的論調之下,創造力失去了一個空間,扭轉善惡的裂隙變得不可能,於是更從中作亂。

 

p.60惡之所以無法根絕,是因為人的心中本來就有惡念,但也可以說惡在生活中是有某種意義的。

p.69對於惡的關係的修復:嚴厲斥責孩子的行為,當孩子深深反省過後,接著抱住他說,「你的行為不代表你的個人,媽媽依然愛你,請你不要再出現這樣的行為」

p.106在日本,雖然教導孩子「競爭視一種惡」唯獨在考試競爭方面,卻要求孩子成為贏家,孩子若因此發展出扭曲的性格,並不令人驚訝。

p.149[秘密和寶物]秘密和孩子的自立與自我認同有深切的關聯,因子孩子會想保有他們眼中的秘密。

大多數的孩子都擁有過自己的「秘密寶物」的經驗,話雖然此,因為秘密寶物是如此美好,如果只是自有卻沒有別人知道,那是件很可惜的事,所以無論如何都想像別人展示,展示的時候還要告訴別人「這是個秘密喔」。這個時候,孩子會選擇自己最重視的人,作為展示的對象。剛開始是母親、之後是父親、兄弟姊妹,漸漸變得不讓家人知道,只展示給友人觀看。有時候孩子某個時期的秘密寶物,經過某個時期,卻不再感到它的價值,那是因為在相映著成長不同階段,寶物已經達到它的某個。這份寶物,對孩子來說,就等同於自己的存在相當。

p.225殘酷場面在敘說的是:

1.<小紅帽>中,小紅帽被大野狼吞到肚子裡;

2.<沒有手的女孩>裡的爸爸,砍斷自己女兒的雙手

3.<糖果屋>裡的爸媽,因為受不了飢餓,拋棄自己的小孩。

東方故事裡面<喀擦喀擦山>的狸貓,不只殺死了老婆婆,還把它煮成肉湯給老爺爺吃。

這些殘忍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麼,對孩子來說,讓自己的搶別人玩具,不想讓給別人心愛的玩偶,想要絆倒妹妹等,這些場璟有些空間,在童話故事中給予了處理問題和解決的方式,讓孩子們有機會做機會教育的學習。

p.268許多家庭裡面「父親」和「母親」都不在,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狀態,因為「父親」的缺席,母親不得不頂替父親的角色,於是母親逐漸變的「父性化」,導致母親的消失。有很多人主張過度保護孩子,會造成孩子變壞,其實只要那個過度保護是"真的",孩子很少變壞,孩子的生命力是很強的,如果真的一路陪伴他,有一天他會把媽媽推開,長成堅強自立的大人。假的過度保護則是運用物質填補母性的缺乏,孩子最需要的「媽媽」不存在,導致父母接缺席的現況。

p.273在我們努力破壞學校所有的秩序後,我們可以想想到底在創造什麼,他們裡面是否有人具有這樣的可能性。他們正在進行破壞的同時,同時想想有創造什麼新的?引導學生從惡中去創造些甚麼。

p.279當大人們也越來越沉迷於智慧型手機,大人和小孩親身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小孩不得不在強烈的孤獨感終,面對自己內在的「惡」,這種惡並非來自外在我們受苦的東西,而是我們內在想像力的枯竭。所以,唯有凝視自己內在的「惡」,才有辦法面對眼前孩子的「惡」。

 

最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首:p280谷川俊太郎的詩

不曾在商店裡行竊,

我卻偷走別人的心

連自己都沒發現

 

房間的門不鎖

我卻鎖住自己的心

也不知道鑰匙在哪裡

 

我是不說謊的

我只是微笑著保持沉默

不告訴任何人我的真正感覺

 

因為是好孩子,

所以我是壞孩子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