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716356_10207000754235634_480273165275389_o.jpg

前陣子,utube有部TED短片是關於"網路成癮"的主題,表示"關於上癮,你所知道的可能都是錯的"

這齣影片指出,『上癮,往往是因為失去連結。』這句話,我深深相信,

在人投入網路背後,其實是有顆脆弱的玻璃心是需要被理解的,無論男孩、女孩都相同....。

( ps:為維護個案隱私,故基本資料部分將進行部分改寫重組,但教師同理歷程方向性略同 )

 

八年級的男孩,因為網路成癮與父母起強烈的衝突,被轉介到我這邊來

轉介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和家人激烈衝突的程度,足以拿著刀,惡狠狠地指著爸媽,

爸媽連忙在隔天,像學校求救,求救的電話夾雜著不所措的害怕 

 

這種狀況對爸媽來說,現實層面是他們害怕兒子弒親的行為會越演越烈,

而在關係層次,他們更是破壞了彼此親子的界線,關係層面變得岌岌可危...

 

 

看著這位斯文的男孩,那種"你幹嘛約我"的倔強地表情,

似乎是欠了他幾千萬,還死賴不還的樣子。

但我太習慣孩子們的抗拒,也努力的一步步和他們建立關係

 

其實抗拒和抵擋是會造成不舒服的,

我會抱著"不畏困難和拒絕"的態度持續與男孩的心思靠近,

 

是因為,

看穿"這種誓死保護自己抵擋和阻抗,其實在他和爸媽之間,是兩面刃。"

幾次談話下來,有機會跟男孩觸碰到與家人衝突的這塊。

 

這一次,

我逮到機會語重心長地和男孩說:

「其實每一次,你說"不理"家人的時候...

我都感覺得到你其實並沒有這麼鐵石心腸,

是因為,當你說到你的想法不被尊重...

你發現家人對你的質疑,讓你好受傷,那就像一堵牆,

這堵牆在說"我才不相信你"、"你這麼小是懂什麼"...

你聽了會難過,會抗議...

 

於是,

 

你為了避免受傷,於是就先發制人...

拒絕他們為先,是這樣嗎?」

男孩默默矇亨地的點了個頭

 

我順勢往下和他討論著

「但是,要他們不要接近你,但其實在牆內的你,也是孤單的,

當他們不了解你的時候,你只能降低期望,變成冷若冰霜。

這是你的選擇嗎?」

男孩默默的點點頭,抬起頭看著我。

 

我和他眼神對焦,核對他的眼神,就知道我是否進到他的脈絡中,

此時此刻,我必須更細心核對著:

「只是,老師看見你冷落冰霜的背後,其實,心是很軟的,

你從小和爸爸就是無話不談,會不會其實你也擔心,

當你現在還沒有辦法證明自己,但為了為自己爭取的時間

和家人越來越遠,這變成不得已最揪心的選擇,只是你不敢看?」

當他默默低下頭,點了幾下,也刻意迴避著我的眼光...因為是這麼的不確定

 

於是,我將自己的理解,試著回應給他,

往下繼續反映他"得不到相信時"的所做的行為,有多聲嘶力竭,背後就有多少難受

 

「其實,當你對家人大吼大叫,甩門拒絕的時候,

你的心也是會痛得,你有多想要他們了解你,門就甩的越大力

只是,當你甩完門後,剩下電腦和自己,你就更孤單了,

這個孤單,你想轉化成證明自己的力量,就跟家人賭著氣...」

 

但哪天也會覺得,會不會賭氣賭氣,有一天就不親了,

老師知道,每句"不理"的背後,都在勸自己放下期待,

因為你不能看見他們對你鄙視的眼神,一個都不可以,

那太傷人了...」

 

 

男孩看著我,一邊聽我說,一邊默默地點點頭。

對他來說,這個歷程很不容易,晤談結束後,我和他都深深呼吸,

在每個"拒絕"和"敵意"的背後,其實都有好重要的訊息需要被理解。

尤其是重重將人推開的人,看起來最凶狠,最防備,卻也可能是最害怕的。

但對於孩子來說,他不像大人,可以找到"精準地詞"來告訴我們他心裡發生哪些矛盾,

如果能將找到多一點那些"心軟的時刻"和"片刻的掙扎",在不強迫孩子拉出困難情境的狀況下,

幫忙他清楚的說出來,一邊耐心確認他的想法和心情,讓他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就已經在幫忙他推移,推移那個原本殘酷的、無所謂的、管你去死的心理位置。

 

 

如果有機會,讓心理面的脆弱被了解,對於他的行為,就會有些打從心底"踩煞車"的作用。

 

在教育現場,我們當然不希望一直在做危機處理、急診室、或療養院這樣的後送概念,

我們好希望,

若在危機出現之前,能有更多的理解和引導,鋪陳後,幫孩子做準備,

就有機會,在此之前更深刻的理解眼前的孩子,而唯有深刻的和人連結,才有將孩子從"成癮行為"中脫離的機會。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