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消失的香格里拉20070403雲南中甸香格里拉這個名字來自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  1997年雲南省宣布,世人尋覓的香格里拉就在中甸縣,上千年古城多木造建築,然而年初20140111凌晨的一場大火卻也讓這美麗的古城建築成為一座消失的香格里拉  

在雲南有個地方,叫作「香格里拉」,這個名字取自英國小說<消失的地平線>,然而在在雲南的這裡,有上千座古城多木造建築,留下著非常純粹的古城,讓人來到這裡莫不產生思古之幽情。延續著前人的遺跡和古城的瓦片中,我們這群人也在找尋自己在學校輔導工作中的定位和步調,這讓我感慨著,我們現在在第一線學校輔導工作上,站在前人的肩膀,摸著黑,循著曙光探詢著答案。有時候,摸到某奘學派,就覺得一定是這個光線,但卻因為不合用而撲空,或者是在這裡,有他的獨特性存在,所以不適用。循著Minuchin、Satir、Sue Johnson這些家族治療大師的脈絡裡,我慢慢理出一套學校輔導工作中"系統治療"的可行模式,運用接案的每一天,以"bottom-up的方法"去找出一套同理的路徑,在南北學校分享著,得到回應和肯定,這讓我感受到,循著前人的步伐,可逐漸配套成一套學校輔導這個場域獨特的同理性路徑,這絕對不是只是個虛幻的想法而已,就從這裡,我們運用每一天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大膽且實務地站在第一線,努力去建構著這一個有用且可行的模式...

 

 

每次到這樣具有歷史性的場景,都因著每片磚瓦感到興奮,想聽聽這片磚,那片瓦背後的故事。

誰人曾經在這裡停留,又誰人在此遇見生命的轉彎,誰又在此一輩子,投注心力選擇歸屬感,沒有離開。

這每片磚、每片瓦,都其來有自,就像每個諮商學派,和家族治療學派一樣,有他的背景脈絡....

因著需求,發展出來.....

 

而我們正努力地在一線的輔導工作中,動用系統的力量,在執行和操作可行的模式。

曾經跟我們北區的專輔夥伴分享著,我們常說輔導工作需要等待,

但等待其實很容易造成別人的誤解,就像是一場棒球比賽:

觀眾席正屏氣凝神等待著全壘打的那一刻,這種等待看戲的性質居多。

但對於要接球的球員來說,則是傾全心全力,排除干擾因素,看準揮棒的那一刻,

才能發揮當下的力量。

而在外頭等待的人,坐在觀眾席居多;

我們,則是舉著球棒準備看準時機揮擊的那人!

 

我們,要有這樣的敏覺性和專業度,不大看自己,不小看自己,別讓不知情的人誤會,

也不用因為觀眾席的評價,對自己懊惱或失去信心,一次次恰如其分溝通出來就可以了!

CIMG3279  

 

 

 

就如同在西區的開場說的,這條路上,我們是一起共學的夥伴,

我們的共識就是不斷想辦法,對案家、對學生、對身為諮商工作者的自我要求

 

 

很感謝西區的教師研習邀請,透過妳們的耳朵、眼睛以及回應,

呼應著我們一起共學的方向性,以及這套方式未來的可能性

 

 

我們從夫妻次系統出發,透過實際案例說明著「如何運用夫妻次系統的同理性猜測和理解」

邀請爸媽和我們一起面對孩子的問題,並透過在學校輔導的運用修改後的實際對話內容,

讓夥伴們了解孩子問題和爸媽問題的概念化。

 

 

其實,夫妻問題是學校輔導工作很難碰的一環,要碰到什麼程度、要邀請誰來跟我們工作,

都是我們學校心理師需要費心斟酌的考量點。

CIMG2317  

在我們學校的這場ASEBA研習,透過白話的舉例,說明"客體關係理論提供對孩子的觀點",

邀請各處室給予不同的觀點和回應,共同拼拼圖,一起拆解我們的危機個案,

取得各處室的合作和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處遇方向能夠更一致,

從系統中借力幫忙孩子和案家度過自己人生的難關

 

這些,點點滴滴,大家帶著保密的專業態度,在各個校園裡面拆解著案家的問題

都是有他的意義存在。

 

因為,從專業訓練裡告訴我們,從家庭系統來看,孩子是家庭系統的代罪羔羊,

吸收最多夫妻和家庭的動力,導致目前的問題行為產生,在學校場域裡發酵,

從課業問題、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兒少保護的案件裡發酵,以及被偵測。

 

但是,"學校"畢竟不是社區的諮商單位、更不是家庭諮商中心,

那些可為?那些不可為?那些要做到什麼程度?對危機個案,怎麼評估並讓相關人了解?

而我們又如何在學校環境裡面,運用這些概念使的上力?

我們不全然的家庭諮商師、也不是全然的諮商心理師、不是社工師、更不是單純的輔導老師,

那麼,我約略給他個名字叫做『系統工作者』(未定案),

如果,要在學校場域,想真正想做到孩子內在世界的工作,架出新的經驗。

無疑的,我們就是正在一起共構出一些可行的處遇方式,

IMG_4300  

<這是2013年在考上國中教職前,帶領的教師知能研習三階段,當時我們常是用學派的觀點看待一線的個案,

現在則是有幸可以運用學校內部的案例,印證其他家族系統理論的概念,並發展同理性的語言和介入模式>

 

 

 

這場研習在說,我們不只有理解孩子而已,而是從學校輔導工作的實務案例中,

將案例的基本資料修改,排除可辨識的成分,建構一套同理性的路徑,分享給輔導教師、組長和主任們

透過成功同理經驗的分享,分別在拒學、行為問題、情緒問題(憂鬱、焦慮、強迫症、體化症等身心症狀)等

以及和案家工作的經驗,運用夫妻次系統的同理,讓父母真正看到問題的所在,從完全抗拒拒絕到一起合作

 

 

這些經驗,很寶貴,也是看見需求後,我努力地逐步開始建構的初心...

從過去的實務工作經驗,我分別在每半年~一年間就進行一次可行模式大躍進,

分別在:

2013年,高雄的國中校內推廣(連續三場:一階、二階、三階)

2014年,高雄的國中校內場次

2015年,台北志工媽媽的場次

2015年,高雄的兼輔督導場次

且2014年,在台北市的家暴類實際處理拒學案例,工作模式分享中獲得特優(第一名)的佳績

2015年,104年台北西區教師知能研習

11185745_10206658320319163_1485355047_n.jpg    CIMG3878  

都在說,其實在各個對象裡面,執行輔導工作的時候,都好需要對話和指引,

想知道卡住了,怎麼做?聽了各種學派怎麼做後,又想知道怎麼運用學校?

在學校遇見不同層級的困難時,又該怎麼辦才好!?

 

 

透過實務經驗的累積,多元的個案接觸,以及一線教師們熱切的回應,我感到很感動也很感恩...

因為,無論老中青生代的教師回應,我能感受到,這些對話也好,呼應也好,都隱含著老天爺的美意。

 

0401-22.JPG  

而我抱持著初心,帶著這份美意,在校內校外推廣著,

期待提供另一個觀點給教師們,透過理解可以更懂自己、更懂孩子

 

 

也期待著慢慢推廣,不疾不徐,依著自己的謙虛又付出的心意,

帶著許多迴響的動力,努力放力氣,充分學習並運用,努力擴充更多一線可行的方法來使用。

 

就讓我們一起做中學,學中做,讓可行性的方式,成為大家好上手的工作模式,擴大這份動力,

像漣漪一樣,讓這份美意在輔導工作的現場中,流轉著!!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