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81442_684880651620224_8036012500733927106_n

當一位母親聽不見心底的哭喊,她就聽不見孩子的哭聲。
 
十月,是秋葉紛飛的季節,這時候在大學校園的景色非常美,低頭拎著書,匆匆的往前走著,像是落葉紛飛的好時節與他無關。
走道長廊上,「張教授」一聲招呼,攔下他匆匆的身影,「我們想問問題」。
「你只有十分鐘,等下我要去研討會那邊發表」,他一邊摘下墨鏡,拿出筆,在長廊上幫學生解題,在同學眼裡,他還算是個個性溫馴,願意幫助學生的老師,對事情的看法非常理性,顧及人情事故,頗受學生歡迎。
「你怎麼會有這種奇怪的問題?」當學生想跟他更進一步的時候,他會婉拒並語氣略為輕鬆的挖苦學生,這是他的獨到風格。「做人就是要有基本道理」但他在跟孩子細數規定的時候,好像爸爸在教導小孩般有條有理,讓學生們都很服氣!
 
只可惜,他對於自己的感受像是木頭人,常常壓抑自己的性子,只為身邊的人舒服,這樣的性格,讓他在幾場國外的工作坊發表後,因為負荷過大,加上對完美的偏執,罹患了憂鬱症。
「我這麼糟,還有誰會邀請我?」
「我現在是什麼都做不好的渾蛋,你們都別靠近我」
「我是爛人,我沒辦法工作,還造成家裡的負擔」


自發病後,他每天鬼打牆在這些想法中,跳脫不出來,他來到我的晤談室,完全記不起他過去發表過的期刊論文的輝煌紀錄,,只想著現在是攤再也振作不起來的爛泥巴,黏到誰誰都倒楣,挖苦自己之外,勉強著自己,偏執的只想好起來,卻不從醫囑的指示用藥。他不談感覺,只談他是個因循苟且的人,問我為什麼要拖住他無望的人生。
        我也是從來看他的學生中,才了解到他過去的幽默風趣,常揶揄戲謔學生的問題,把困境變有趣。而也因為了解了這一層,我才覺得他一定也覺得現在像蹲苦窯,從自嘲挖苦到真正栽在這裡,他應該比誰都難受吧!只是,我也好奇,這麼戲謔的他,怎麼像是切斷了自己內心能夠感受的所有神經,當我跟他說「所以你感覺怎麼樣?」他說「我認為自己是個爛人」這個回應是在想法層次,於是我再繼續追問:
「對於自己是個爛人的感覺如何?」
「我他媽的覺得自己是個廢物!」
我說「所以你對於現在的情況,感到蠻沮喪的」,
他說「沮喪?我沒有沮喪,我覺得我是個廢物」,


我再嘗試著跟他釐清
「所以你對現在好不起來感到氣又急,覺得很挫折?」
他抬起頭說「我沒有挫折,我覺得自己是個孬種,準備被回收的廢物」這樣鬼打牆的對話。
我領受著他不能體會自己心境的痛苦,好像那些負面的想法纏繞著他,切斷了他對自己感覺的領受力,而如果他對自己的感覺接觸太少,又容易讓他感覺上來的時候,心裡一團亂,無所適從。
但自一次住院期間,他的父母來看他,我才從中找到一些端倪。
「孩子的問題,我一手包辦,我也不曉得他怎麼會變成這樣。不過我們家族有憂鬱病史,也許是遺傳的,其來有自。」當我問媽媽「他這麼有完美的偏執,從小當他挫折的時候,你怎麼處理呢?」媽媽說「要他去打個球,抒發一下,我也是這樣處理自己的,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轉移到工作中,似乎好的多」這個理性的媽媽看起來跟孩子一個樣,她說話很輕,我卻感到很吃力,刺耳的不是聲音,而是他們對現況的無能為力,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拿手術刀,切斷那敏感的每一根神經,她切斷了自己的,也切斷了孩子的!當她說到她在孩子小時候,因為錢常跟先生吵架,轉頭卻看到孩子苦喪著臉,她聽見孩子童言童語,說「別人家的爸媽都不會這樣,你們怎麼每天吵?」她看見孩子落寞的表情,就像一把刀,刺進她的心裡面,她從此忍住眼淚,沒有再多說什麼,對任何關於先生的事情,就像是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封閉自己的感受,穿起母親角色應有的外衣,關上與先生之間溝通的親密。她自始自終要不到一個答案,以為這樣可以有個正常家庭的功能,將注意力和重心轉移到工作上,至少經濟上不虞匱乏,好像一切就沒有這麼困頓,都還過得去。
她將自己嫁給了工作,本想將對先生的睥睨,轉而化成成就家庭的動力。
 
殊不知,當她阻斷了自己的需求,也閹割了孩子的感受。
她對孩子的寄望,孩子無條件地接收,就像一隻吸塵器,將母親的寄望,那些難以言喻的無奈和壓力,說不出的壓抑,投注在工作的動力,為了維持正常家庭而願意在關係中成為犧牲者,吸收得很徹底!
 
而當情緒沒有出口,就容易往內吞噬自己,對完美的偏執,不准自己休息,常常為了別人的評價而活,如果張教授說的是真「感覺自己像個廢物」。
也許,比較接近的說法是,是他一點一滴積年累月的讓自己殘廢的。
 

也許你自己也發現...

其實,這類型壓抑型的孩子,他們長期因為對童年無力抵抗的痛苦,而面對情緒常形直接進入自我防衛機制中的「否認」,當他們面對痛苦的時候,就把自己一分為二,試著把自己變得更卓越,更有能力,但內心其實有某個部分害怕,驚惶且迷失,通通把這個部分封鎖起來,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他就會更加否認自己真正的感覺,而我們一但否認自己的感覺,內心就會更難受,卻習慣硬撐,漸漸的也會覺得這樣的硬撐,好像也是女中豪傑、男子氣概的展現,最終演變成「我不需要別人」「談感覺沒用」這樣的結論但其實某個部分卻也默默哀怨著「沒有人了解我」「我得靠自己」這種切斷關係的狀態,對於親密關係具有殺傷力,且不希望別人看穿內心世界,一方面覺得我有這種感覺很奇怪,很可笑,或者不夠強,就更害怕被批評和評論。如果我們的父母,待在這樣的狀態,就更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覺得沒必要,一方面可能也會嘲笑孩子怎麼會這麼覺得。當孩子感受到感覺被評論,很容易就感到羞愧,不夠好,這樣一來,情緒在這個家就不能被說,「談論感受」所招致的後果是被嘲笑、被挖苦,不如不要說,於是這樣的壓抑心態,就意外的代代相傳了下來。
 

疼惜自己的練習

親愛的小孩,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心情起伏,像是籃球比賽輸了,感到懊惱;得到榮譽頒獎項,感到驕傲;和同學間產生誤會,感到沮喪,這些都是好自然的事情,曾幾何時,這些感覺不再能提了,曾幾何時,我們變成沒有感受的大人,邀請你,閉上眼睛,給自己幾個深呼吸,請你慢慢的吸,再慢慢的吐氣,感受著這一呼一吸之間,內在充盈著氧氣的舒暢,感受著活著的感覺,我們不只活在理性的這一邊,我們也有感性的那一面,我們有悲傷、有喜樂、有苦悶,也有愉悅,請你抓住現在內心悄悄升起的感覺,如果感到羞恥,就讓羞恥出來,感到難過,就讓難過上來,情緒的流動就像潮水的起伏,有進有退,而我們也在這一呼一吸之間,讓隱藏的感受充分上來,重新與自己相知相遇…
讓心情自然如海浪捲起浪花,撲上沙灘,而沙灘也稀釋了海的複雜…。



延伸閱讀: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啊
放不下母親的I先生
富著養長大的男人


黃老師作品《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
以上案例為維護個案隱私,已將內容調整暨改寫創作,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圖片授權自藝之魚設計團隊,版權歸創作者所有。
*本文同步發布於blog:跨界。強悍且溫柔地出走
*更多請看粉絲專頁: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