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防疫在家甚麼都能玩系列.jpg

那天和幾位媽媽約出門,因為大家在臉書上常互相分享資訊,熟到不行,就相約帶出去玩!我們的孩子年紀相差不大,都是小小孩,幾輛車約定好在定點,隨即出發,當然我也拎著我的安全座椅一起共乘。平常感覺很熟悉的媽咪,沒想到帶出去後,發覺教養上大不同,我這台車開車的媽咪,在路段中,因為孩子哭鬧,媽媽怕小孩哭鬧,一邊連哄帶罵,下了交流道加油後,孩子不上安全座椅,她就一度一手抓著孩子、一手開車,後來她的兩歲孩子也感覺被抓著不舒服,但又不想上座椅,就坐在副駕駛座。這還不打緊,坐上副駕駛座後,並沒有要放過大人的意思,一路一直吵著要平板,一開始她的媽媽說,叫小孩用手機開YOUTUBE聽音樂,後來YOUTUBE廣告很多,孩子吵著要玩遊戲,結果一路從新竹開到台北一直鬧,她一邊開車一邊丟了一個平板給她。孩子是瞬間安靜了,整路大人可以愉快的聊天,但孩子一聲不響,沒有睡,也沒有吵,注意力都放在玩平板的遊戲上。

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也很熟悉。

也許是你本人,或者你的朋友,但這一篇,我們想跟各位說的是,對於小小孩為什麼要盡量禁用3C產品(手機、平板、電視、電腦)

現代孩子是3C時代的原始人,尤其幼兒的父母大多都是八零九零後父母,在電腦手機、平板、硬碟、行動支付無所不在的狀況下,手機和平板使用已經是每個家庭的基本配備。在家庭裡面,上到祖父母下到父母,早就是手機不離身的使用者。但依照孩子的發展,尤其是幼兒,越來越多國家發現,父母使用手機平板當成3C保母,換得一時輕鬆,卻也造成孩子不可彌補的影響。

一、電磁波的影響: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他們作了一個研究,就是掃描了4500名兒童的大腦。研究資料顯示,9到10歲的兒童,每天使用超過七小時電子產品,大腦皮質有過早變薄的跡象。尤其在3歲以下的孩子,大腦正處於蓬勃發展的狀況,光是電磁波的影響,因為嬰幼兒的大腦皮質比較薄,但卻有吸收力較強的腦部組織,更容易殘留電磁波,有研究就指出,寶寶的腦部會吸收比成人多兩倍的電磁波,股隨中的電磁波吸收含量可能比成人多達十倍。

二、身體活動的影響:

三歲以下的寶寶不建議使用3C產品,有些國家則是限縮時間在30分鐘以內,或是僅只能視訊,原因也基於此。寶寶在三歲以前,正值身體發展的高峰期,大肌肉發展、小肌肉發展,都有其關鍵期。寶寶長期使用3C產品,看似安靜,卻也在人初千日的一千天,應該每天都動不停的寶寶(因為人初千日之時,寶寶的身體發展會是出生的兩倍多,身體的活動非常重要!寶寶也因為神經性的發展、和大腦的各部位發展,就是會動不停),有些家長擔心帶寶寶出去吃飯,會吵到別人或者覺得孩子吵,反向的提供3C當保母,孩子看似安靜,卻也在飯桌上注意食材、和父母聊天、或者吃一吃需要下去動一動的需求停滯,甚至有些父母是給超過30分鐘,孩子只要拿不到手機就會大吵大鬧,幾乎整個半天都不動。不僅不力於自我控制的發展,和不斷打破教養的規範界線,睡眠的質量也被影響。

人體眼窩皮質對光的影響很敏感,只要藍光一亮,退黑激素就下降。褪黑激素是影響睡眠的關鍵,藍光系統會讓人忘記身體已經疲累,需要休息。所以滑手機常會廢寢忘食,直到已經眼酸目麻,才覺得好久沒有眨眼或者休息眼睛,就是這個原理。越早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視等,對於視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損傷和影響。

三、認知發展的影響:

1.注意力的渙散:當你本來想要搜尋「天氣資訊」,假若你打開O虎奇摩首頁,發現天哪早上有地震、最近股市大跌,或是其他訊息,立馬被吸引過去。早上兩個小時過去了,完全忘記原本要搜尋天氣訊息。這就是人在多重訊息展現在眼前時,容易因為好奇或新奇,將注意力轉移到另外的訊息裡,這是人在搜尋時很自然正常的。光是O虎奇摩網站一打開,琳瑯滿目的訊息,跳出來閃爍的廣告,更容易讓人注意力渙散。孩子也是,網頁的搜尋使用,有大數據的幫忙,可以留住孩子在某些資訊的擷取。但也提供了注意力渙散和無目標性的搜尋習慣。

嬰幼兒沒有因為學習的目的或需求使用手機和平板,也許到接近國小,有學習上的需求,加上腦部發展較穩健,對於擷取訊息有所選擇。嬰幼兒的大腦並沒有這樣的功能,在手機和平板感官功能的提供方面,對於紙張和慢速閱讀的不耐,以及注意力渙散和高增強的遊戲機制,讓孩子從很早期就不習慣對訊息「重複」和「耐煩」,但孩子在吸收性心智的時期,重複和耐煩,以及學習加一,都正是這個時期孩子的最重要的學習歷程。你會發現,一位孩子在玩彈珠,他會左倒右倒,然後倒到大的、小的、中的容器試試看,真實世界中的物體,讓他的專注停留且不段為自己加一吸收的學習歷程被省略了,且高度增強的遊戲聲光,讓孩子不需要靠五指(單指)操作對世界的探索,反倒是限縮在單一的平板上,對於注意力渙散和認知發展應有的歷程的省略,都將造成巨大的影響。

2.對於訊息越來越不耐:

承上所述,聲光效果強烈不斷激發的遊戲過程,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卻也有研究顯示,孩子在使用手機和平板時,大腦的思考頻率降低,僅被動的吸收著遊戲所提供的每個關卡和任務。對於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建立,有許多的影響。更有研究指出,將兩位小學生作參照,當一位小學生在算數學,和一個孩子在玩遊戲,算數學的小學生前額葉皮質的運算和邏輯推理迴路亮了起來,而玩遊戲的孩子,在遊戲的歷程中雖然也有過關斬將,但她的大腦問題思考解決立成部位並沒有亮起來。

學習的歷程和認知建立的歷程,需要靠著是注意-工作記憶-短期記憶-透過練習和複習進入長期記憶,這個歷程被聲光效果的趣味性不斷取代,相信現在慢慢延伸到小學端的老師應該很有感,小孩子的注意力短暫且渙散,更遑論要靠複習,進入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光是對於背誦的不耐煩,顯得更情緒化和毛燥不安,對於指令的吸收無法瞻前顧後,聽到前面忘記後面,或者只記得最後老師說的,無法作整段訊息的吸收和整理。這些都是目前小學端,正在面臨的問題。更遑論從3歲以下,對於自然環境、認知發展、人際學習正處於吸收性心智的孩子。

 

四、教養小撇步:

1、遊戲媽媽包的使用

其實,對小小孩來說,在飯桌上有許多可以進行的小活動,例如:上菜觀察、服務生觀察、五花八門的菜色認識(顏色、大小、吃起來的味道)促進五官的發展、或者是餐具的聲響認識,餐具的正確使用,在飯桌上用餐具作畫等,都是可以和孩子在飯桌上的話題,以我自己為例,我常常把飯揉成不同的動物形狀、讓孩子猜猜看,若孩子處於一歲到兩歲時期,可以讓孩子一邊帶她喜歡的娃娃上桌,一邊餵牠的娃娃,一邊餵牠,一人一口,都是不錯的辦法,或者帶磁片貼、積木、隨身聽、隨手畫版和點讀筆點的使用,都可以取代孩子看見大人一直使用手機。

2、理解孩子需求,適時情緒回應:

孩子最不耐上菜,和大人聊天時是否可以下飯桌,我常會一邊和大人聊天,一邊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也有參與感,或者一邊注意孩子的各種需求,孩子大多會吵的原因不外乎,因為無聊、累、渴、便溺、希望尋求大人的注意力等這些原因,尤其小小孩會覺得如果能夠打斷大人在聊天,表示他更重要,這時候最合適運用意圖回應和情緒同裡(我知道你...我看到你....我注意到你...,我猜是不是因為______)這都是很好的情緒教育,將孩子把注意力轉回到自己身上的學習。

3、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中堅分子

有些阿公阿嬤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出現大喊大叫的行為,或者不服從管教時(但殊不知這正是他們第一個人生叛逆期-不要不要的豬狗嫌兩三歲),會說「你看那個阿姨在看你了,你看那個阿伯在看你,羞羞臉」這樣做的目的,不外乎希望讓孩子透過"他人的眼光反觀自己的行為",但其實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他們還沒辦法發展出這樣的能力,有時候會有點白搭。所以若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幫長輩翻譯「阿嬤說阿姨在看你,因為你喊得好大聲,我在想你喊這麼大聲是不是在說/感到/覺得______」然後等待孩子的回應,透過不斷的確認,孩子將注意力轉回到自己身上,體察自己的狀態,這是孩子建立對自己掌握感的自信很重要的時期,也是3C無法取代的重要教育黃金時期!當父母幫孩子說出他行為背後的意圖時,孩子除了更能理解自己,旁邊的大人也更能理解你的孩子怎麼了!這是一舉數得的效果,更不會因為別人的七嘴八舌,而讓孩子更崩潰,或者教養更失焦,最後孩子只會一直鑽漏洞,或者選邊站,無法「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怎麼了?」的理解上。父母更別因為焦慮、害怕丟臉、擔心失態,而塞給孩子3C產品,僅僅希望他安靜即可,因為3歲以下的孩子,跑跑跳跳撞撞喊喊鬧鬧,不分國界,這正是他們正常發展的過程之一呀!

 

尤其,面對還不會說話的小小孩,你正在幫他對自己的認知、對世界的安全感和認識逐漸「建倉」當你有這樣的認知,就會感覺到對於孩子教育的關鍵期,不僅是方便,而且俯拾皆是是素材!祝福各位中間份子,我們一起協助正處於3C時代的原始人(孩子),維護它應有的發展,無論是大腦、作息、情緒發展和認知發展,我們這條路上永遠是一起努力,永遠不晚!

 

 

 

 

本文同步發布至親子天下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