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3422664_251620969562083_4366951334428016640_n.jpg

「幼兒不斷地忙碌著,流露出幸福的表情,無論什麼時候,都在找一些事情動手做。」—瑪利亞·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
孩子在她每一個醒著的片刻,都想忙碌著,且不斷操作、變化操作、從中獲得喜悅

最近Emma進到什麼都想自己來的年紀~~各種「我會....」「我可以...」常常掛在她的嘴邊,尤其是晚上洗碗時光,她一定要爬上來一起參與,一起戴手套、開水、拿碗、然後刷刷刷,洗洗洗,雖然一邊真正在喜的是大人,但看她認真的神情,專注的眼神,就知道她非常投入。蒙特梭利女是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每個孩子在一到三歲時期,會出現空間和秩序敏感期,這時期的孩子,父母需要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她完成心理面渴望練習和學習的各種衝動。所以「請幫助我自己做它!」正是這個時期孩子的訴求。

當然,遇到危險或者不安全的狀況,也會令人感到煩惱的,所以主要照顧者更要留意環境的安全和適當性,並且留在孩子身邊觀察是否有危險。Emma的語言在這個時期也發展的很快,當她不行的時候,或者我看見她不行的時候,她也會主動說「媽媽~」「怕怕~」揮揮手說「邁邁邁(不要的意思)」,表達她覺得自己可能做不到,而大人就可以觀察一下她是否有機會完成或者需要休息一下。

孩子滿足內在衝動的需求,靠著「行動」來完成和滿足

Donald W. Winnicott醫師曾提到寶寶的內心世界中,需要「一個完整的經驗」而當她沉浸經驗之中,大人只要不打斷,就能讓她自行形成一個完整的經驗。

所以,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在旁邊陪伴,最不需要的就是「打斷她」或者「要她按照妳的方式來玩」

甚麼叫做打斷呢?例如:她還在研究手上的鑰匙和鎖頭,但妳跟她說"寶寶我們來玩沙"。

她需要時間去完成一段她感到重要的事情,去經驗自己,經驗解決眼前手頭的事情。

這就像是成人不喜歡被打斷一樣,只是成人有更多的社會化去應付眼前的煩躁情緒,或者分心的經驗。

但孩子在小小孩時期,讓她去經驗「完成」去享受各種經驗帶來的樂趣(確幸)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每個經驗對她來說都是場小小的冒險。

昨天,Emma發現一台手推車,她試著拉拉看,只有雙輪的手推車,接著拉順了,想練轉彎。

轉彎在房間和客廳跑來跑去,一開始會卡關,後來她練了半小時跑到順,跑到不會卡住可以順利來來回回。

接下來,她就自己加碼,用一隻手拉車,一隻手想拿一個袋子,模仿奶奶出門的樣子。

 

孩子會自己設定目標,然後充分去完成它

我鄰人的孩子,玩著小車子,會幫車子鋪道路、畫停車格、設置障礙紅綠燈,一次又一次,讓車子通過,但也設置關卡。

從頭到尾,大人都只是在旁觀看,或者它獨立完成,大人只要不干擾,這股衝動被完成,就進到下一階段。

溫妮考特醫師提出:

"孩子自己會發現、經驗、練習、加碼、嘗試、重來。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全部都在冒險。"

在Emma和其他小小孩身上,也完全印證這點。這也呼應了蒙特梭利女士說的「永遠不要替孩子完成他認為可以成功的任務!」

過程中,我在旁邊看著她怎麼玩,一邊回應著她如何經驗懷疑和猶豫,又如何跨越挑戰和給自己一點任務。

只要在旁邊看著,回應著。在她需要的時候,她會叫我,再適時協助她,這樣就很夠了,其他的都是多的,

Donald W. Winnicott醫師曾提到,寶寶會對東西產生興趣,並把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大人會看見他「發現它、重複使用它、然後跟他斷絕關係」透過不斷的經驗,去完整一段經歷。寶寶透過這樣去經驗一段經歷,就像哺乳的時候寶寶會玩奶頭「吞吐奶頭的經驗」這樣,孩子透過不斷的活動,去經驗一段完整的經驗,因為在受控制的環境裡,事件有開始、中間和結束,寶寶正在展現一段豐富的內在經歷世界,讓我們經歷它,我們只要和他一起盡情的享受他在我們眼前的展現,讓寶寶感受到妳的同在。

每一段經歷都是寶寶冒險的一段旅程,於是,

「挖」「拿~」「倒~」「舀~」「剝~」
「轉」「按~」「搓~」「擠~」「捏~」
從Emma小小的嘴裡吐出的每個動詞,加上誇張認真的「大」動作,都變成世界上最動感的語言!🥰在她身上,我往往能和她一起感受到這份專注的美好,樂於工作的熱忱,一起從容優雅地領略每一天成長的快樂!💕這也呼應蒙特梭利女是提出的「較長時間的不間斷工作使兒童能夠從容不迫地探索,深入從事一項活動,並發展他們集中專注力的能力,這將可使他們能夠承擔越來越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而孩子每天去選擇一份工作,挑選一份工作透過重複操作,進行心智上需求的滿足!

 

 

本文同步發佈於親子天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