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ytu.jpg

成為父母是重新經歷一次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關係,會發現自己心理面的底線、愛、介意的點和那些連自己也未知的領域。

成為父母之後,你能分辨自己在孩子不乖時的各種反應嗎?

在孩子面臨危險時,我們的大聲嚇阻,其實是讓孩子遠離危險。

但平日的大聲吼叫,喋喋不休的叨唸,其實是自己焦慮的投射!

身為父母,我們有機會覺察到自己的各種投射

其實,護子心切的我們,在教養過程中,總會有許多焦慮,而這些焦慮的本身除了保護孩子,最主要也是想要維護親子關係。

成為父母後的我們,會發現自己也有許多未知的地雷,以及界線,例如孩子能不能翻你的錢包、能不能開電視、能否跨越窗台、能否進入廚房等,這些都在孩子測試我們界線時,父母才會知道的,尤其是夫妻之間的底線不同時,常常會彼此踩腳,意見不合,這時候又如何溝通協調出共識,而孩子就在我們的制止和允許中,摸出一套「在家中的生存法則」,而這套生存法則如果可預期、可做到,孩子就會發展出彼此尊重和自信自重的氛圍,如果這個生存法則必須像生活在叢林一般,有時候會被罵,有時候會被允許,那他們就會時時警覺,感到不安全,而這些界線的設置,都再再考驗著我們個人和夫妻協調的教養智慧。

低聲教養是連結孩子的默契培養

所以在平日,低聲教養之所以奏效,是累積來的。當孩子知道你為什麼突然提高聲量,是為了保護她、顧慮她、愛她和擔心她,她就會停下來,因為你大聲之後,她不會遭遇到更大的威脅(孩子怕的是什麼,無非是被打、被揍、被遺棄、被討厭、被嫌棄、被無止盡的叨唸、被視為無能、被認為是壞的等)。所以你得讓她慢慢建立「在你大聲的時候,一定有原因」,當她知道你是站在她這一邊,「一定有原因」,她慢慢信任你一定看見更大的危機,這時候她才會停下來。

而我們就得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大聲,且跟孩子說明大聲的原因。例如:害怕。例如一歲多的小娃爬上沙發,就在沙發上奔跑時,我看到就跟她說

「Emma~危險,停。你得選擇自己下來,或者媽媽抱你下來。」制止三次不聽,我會預告她說3.2.1,那你已經選擇媽媽抱你下來,接著不管她的抗議,因為情境很危險。

在她抗議之後,抱著她情緒冷靜下來後,會認真跟她說「你記不記得上次蹦,頭好痛你哭好久,媽媽心都碎了!」

「記得嗎?你是媽媽的寶貝,這樣摔到媽媽會怎樣?」「阿你會怎樣?」(哭哭)

「所以,可以嗎?」她會說「nono~」

另外,提供給她可以完成她內在想爬高衝動的安全環境,但避免沒有地墊的床、沙發這種選項。因為孩子在空間敏感期的時候,特別想從不同的高度探索自己能掌握的範圍,這種欲望必須在安全的環境完成,她得知道危險之最的界線怎麼拿捏,才不會為了內在需求的滿足,而讓自己身陷危機,讓大人嚇的心臟快要停止。

而這些界線,都是需要溝通出來的。對我們來說,孩子還在小小孩時期,父母的叨唸對孩子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孩子需要擁有愛,也需要知道這個世界的規則。但在他們還懵懵懂懂,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時,危機尾隨在好奇之後。而在低聲教養的前提之下,是排除危機時刻之外,而危機時刻,我們除了認真讓孩子知道危險性(且心裡面要有預期可能講個20次),也要讓她知道父母的介意、擔心和愛,重新和孩子連結。於是,孩子的每個回應,都有機會變成阻擋下一次她完成需求時,多一點的顧慮和停止的可能。

理解自己的焦慮感來自對孩子的保護和愛

除了很大的危險,例如我一歲多的女兒Emma想要去跟狗狗玩,而那隻狗很兇,我就會大聲制止她,但在大聲之後,我會請她看著我的眼睛然後跟他說明我的擔心

「Emma,來~你看著媽媽的眼睛!來~~哪裡是眼睛,(指著眼睛說)這裡對不對?」

「是~~~」(她也指著自己的眼睛)

「恩,媽媽跟你說,剛剛媽媽很大聲你嚇一跳對不對?」

「對~~」

「媽媽跟你說喔~為什麼媽媽要這麼大聲?你知道媽媽為什麼要這麼大聲嗎?因為媽媽很緊張~緊張那隻狗狗對你很兇,你如果再靠近去摸,手手不見怎麼辦?」

「對~~」(摸著她自己的手)

「媽媽很緊張,也害怕你受傷,所以大聲了起來,之後如果媽媽大聲,表示真的很危險,你要停止知道嗎?你要no~好嗎?」

「恩恩,no~~no~~」(揮著她的小手跟著我比nono~~)

「對,所以你要相信媽媽,媽媽平常會好好跟你講,但是大聲制止的時候,表示真的會危險,你要相信我,然後我會跟你說明,好不好?」

「豪~~」(用力點點頭)

「好,你看著媽媽~所以,你要相信媽媽,跟著no~先停下來,我就不用一直這麼大聲了好不好呢?」

「豪~~」(小小孩的專注力用完了!),和她打勾勾之後,就放她下去玩。

當然,小小孩你心中要有空間預留個"要交代她個20-40次"不等,每一次都耐著性子,重新和她約定,也重新和她的內在安全感連結,這樣一來就會慢慢培養出你們的默契。

在和孩子溝通期間,第一點一定要讓她看著你的眼睛,確認她的吸收程度,就不用一邊追著她,一邊在背後怒吼,最後都變成耳邊風,而孩子在耳邊風久了,就不甩你了!我們就要更大聲和她溝通,然後一點用都沒有,最後就變成自我責備的無限循環,但其實我可以優雅育兒的前提是「耐著性子說明自己的擔心和害怕」當我們覺察到擔心和害怕的投射,成為教養的嘮叨習慣,我們就會收手,想著怎麼做可以更有效讓孩子接收~

低聲教養取決於耐心存摺的水位線

所以,在低聲教養的前提是日常信任感的累積,和父母知道危機的底線和自我的底線(理智線)在哪裡,這樣你才能和孩子清楚溝通,這有點像是知道自己的耐心存摺危機,你的存摺低於多少,你會感到焦慮,會開始懊惱自己花太多錢,會開始回頭追訴哪一筆花太兇~這就是你的底線,記得,在我們優雅育兒的前提,必須得知道自己理智線斷裂張牙舞爪的底線在哪裡,才能游刃有餘的跟孩子好好溝通,妳的孩子是聰明的生物,在她感覺到溝通的說理之前,感受到的都是你的情緒,你得知道自己情緒的來源是其來有自,就能和孩子好好說話~身為父母的我們,都在這條自我覺察的路上,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