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上次,我借這本作品給我的一位年長的女性友人看,原本以為她會覺得很有呼應~~

沒想到,她對這本書很反彈,跟我反應說「現在這個年代哪還有這種八點檔的劇情,這樣是在散撥傳統的教育」

其實我聽了很訝異,也很好奇,其實當時我會借給她,是因為他過去常跟我抱怨被傳統觀念壓迫覺得人生沒有希望。

我開始好奇這位女性現在的位置,原來,當她後來離婚跳脫出這個傳統的腳色後,認為人生應該要往前追求,

所以在看書的同時,就像觸碰她的陰影,感到非常不舒服!

每個人的陰影不一樣,而對女性來說,某些的確就是代代相傳、生活中耳提面命、文化上約定成俗的規定,

這些規定,在我們的生活中變成各種性別腳色的課本印象和期待,而這些性別腳色的期待,

原本是在那個年代為了穩定社會的結構,被保留了下來。

然而,在現代的生活(光是3c產品或資訊爆炸)我們不是靠口耳相傳的方式育兒、吸收新知等。

就像教育現場的老師,當學生們有網路可以學習、有youtube可以進行各種影片的觀看和學習,老師的腳色就會受到很大的挑戰。

無論是老師、母親、長官觸及到各個層面的腳色都會受到挑戰,當我們的「應該」被拆解解構後,到底會發展成怎樣?會往哪裡去?

變成了這個世代的焦慮。這讓我更能理解:

在上一個年代,當一位女性原本以為婆婆的教導是唯一,後來變成與世隔絕的障礙,當然在關係受阻後,跳脫關係的框框,

與外界接觸後,才發現是無邊無際,於是對自己過去的不接納,就變成了自我的陰影,

這本書正是讓我們面對文化上、社會上、世代上、與你的日常生活中,那些依然呼吸都聞的到的"應該"

我認為,每個應該,都可以成為這個世代vs上個世代的對話,而我們需要對話,否則每個人都只是懷著陰影往前邁進,

在上個世代和這個世代無法變化,雙方都會變的固執和孤寂。

所以我們的反思,可以變成一個理解,在那個年代、這個年代,原來進化是會疼痛的,但也驚艷進化後的世代,多元並茂!

 

 

內容簡介

  《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暢銷超過20萬冊,版權售出5國,
  最洞悉、直指女生
  百年來內心困境的重磅作品。


  每個女生心裡都有一座名為「應該」的牢籠,
  囚禁著自己,也監督著所有女生。


  ‧女孩:「我應該要端莊、溫柔,講話不能太大聲,動作不能太粗魯……」
  ‧妻子:「我下班後趕回家做飯給丈夫吃是應該的,這是妻子應盡的責任。雖然我好累……」
  ‧媳婦:「我決定初三再回娘家,因為小姑初二回來,我得幫忙。這就是媳婦應該做到的。」
  ‧媽媽:「我在工作與照顧小孩之間,幾乎疲累到崩潰,但,這是媽媽應該做到的啊。」

  這些例子,身為女生的妳,一定不陌生。
  又或許此刻的妳,就正被「習慣性的罪惡感」給煎熬、啃噬著。
  這些「應該」,都沒有人逼迫妳,
  但若妳沒做到,妳往往自責與焦慮不已……


  這些「應該」,是暢銷書作家周慕姿心理師所說的「文化纏足」。特別令人不忍的是,當很多女生做不到上述例子裡的「應該」時,她們責難自己,覺得是自己的錯,是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努力,但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纏足,是社會、文化、家庭與個人交織而成,是為了讓一個女生更符合社會期待所撒下的天羅地網。

  周心理師從自己也是女生的角度來書寫這本書,字字珠璣、鏗鏘有力,但讀來,卻滲著血,泛著疼痛,因為我們都是這樣一再被塑形、被扭曲。但我們也會明瞭為何女人總為難女人,為何婆媳間會弱弱相殘,為什麼「被壓迫者」卻會成為「壓迫者」,為什麼總不斷上演愛錯人的人生劇本,為什麼母親與孩子間有無數以愛為名的控制與傷害……更重要的是,周心理師提供了重新找回自己人生的各種暖心建議,以及積極的方法,這些都能讓我們揮別無止盡的罪惡感與焦慮,以及「我腦袋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痛苦。因為人生其實很短暫,而沒有人可以,或能夠為另外一個人的人生負責。

本書特色

  ◎當妳還小,他們教妳要聽話、乖順、體貼……當妳走入婚姻,他們要妳為小孩、家庭付出一切。
  但,妳自己呢?而這是妳的人生啊。

  ◎從妳出生,到成為妻子、媳婦、媽媽,每一個階段,「文化纏足」無孔不入地箝制住每一個妳。
  ◆「真是豬不肥,肥到狗,也不知道要照顧弟弟,就只顧著自己。女孩子這麼會念書有什麼用,到時候還不是要嫁人?」
  ◆「唉,家事就是女人家的事,像我都沒有讓妳公公做家事的,畢竟這是我們女人的本分。」
  ◆「結婚就是這樣/當媽媽就是這樣,只要老公不嫖不賭,沒有不良嗜好,會拿錢回來,妳有什麼好抱怨的!?」
  ◆「XX因為沒有生男生,婆家很失望,叫她繼續生,但她很想回去工作。結果婆家說她很自私,娘家也叫她不要急著工作,先好好準備懷下一胎。」

  ◎特別設計給每個女生的暖心療癒:
  ◆許多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思考的不是「我是誰」,找尋的不是「自我的樣貌」,反而思考的是「我該如何才能討人喜歡」,找尋的是「討人喜歡」的方法與技巧。

  所以,女孩下意識地學著每一個說話的技巧,學會溫柔而不攻擊的說話方式;學會聽弦外之音,學會察言觀色,學會溫柔體貼、善體人意……

  那是女孩被要求、被訓練的,獲得社會與他人肯定的方式,也是女孩們在社會能夠生存,占有一席之地的生存法則之一。

  ◆有時候,最困難改變的,並不是社會,或是身邊的人對女性的看法,而是女孩們內化了這個「裹腳布」,把它用來綑綁我們自己的內心。

  ◆在過往家庭與童年成長經驗中,缺乏被完整關注、照顧與被愛的經驗,使得許多女性,會將追求這種童年所匱乏愛的感覺,轉而在愛情關係中滿足。

  ◆當女性失去自己、失去丈夫,必須把注意力都放在家庭、放在孩子上時,很難不把「家庭與孩子」當成代表自己的所有物。

  而與孩子極為緊密、難以割斷的「親密共生關係」,也成為許多孩子成人之後為尋求獨立,斬不斷、理還亂的痛苦關係。

  ◆若妳很能取悅別人,我想問妳:
  妳能不能把妳自己,當成一個對妳而言非常重要的人,並且取悅他/她?

  當妳開始願意多花一點時間照顧、取悅自己時,妳會發現,妳會越來越覺得自己很重要,也不再如此容易地放棄自己的需求,或是面對他人的要求時委屈自己。

  妳能夠照顧妳自己,也能評估自己的能力與意願來決定要不要幫助別人,而不會因而覺得過度犧牲、委屈,以至於出現了許多「怨」,侵蝕自己,也侵蝕著與他人的關係。

  ◎作者周慕姿特別寫給所有女生的叮嚀:
  「我想要讓妳知道,這些裹腳布之所以綑在妳的身上,不論是因為別人,或是因為自己,當這成為「社會約定俗成的一環」時,就會有許多的潛移默化與難以察覺,也會有許多的無可奈何與不得已。若妳開始,願意去面對這個裹腳布與「聆聽妳內心的聲音」時,已經比妳想像的還要努力,還要勇敢。

  拿下裹腳布的妳,可能沒辦法那麼快獨立,也可能會因為剛開始覺得很痛而想要放棄,不論如何,在重新找回自己真正樣貌的過程中,我非常希望妳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好夥伴,給自己一些鼓勵、一些理解。一些妳總是捨得給別人,但不捨得給自己的「心疼與支持」。

  我希望妳可以對自己說:
  「一路走來,我一直都很努力。我做得很好,我辛苦了。接下來,我想要學會好好照顧自己,相信自己。我想要對自己好一些。因為,我真的值得。」

  因為,妳真的值得。
  讓我們一起在這條路上,互相扶持,互相提醒不委屈、沒好好照顧自己。
  一起,深深愛著我自己,愛著這個陪伴我最久的,從沒有放棄我、拋棄我的人。」──摘自後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寶頻文化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