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1916_1810641212488400_1997810057_o.jpg

這一場內容非常豐富,不但探討夫妻關係『從兩人,到三人』的互動方式改變,且從兩個希臘神話故事「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和伊萊克查情結(Electra) 」透過神話故事說明,來說明親子之間說不清楚也講不出的競爭、敵意和較勁。我將自己記得的部分做個紀錄和分享!

14489610_1810641209155067_1638601125_o.jpg

從孩子出生,我們本要當父王皇后,怎麼變男傭女僕

身為父母當然有愛孩子、全心全意為孩子的部分,但也有下意識和小孩競爭伴侶的注意力,對於小孩消耗和佔據另一半感到失落的敵意,或者夫妻之間因為要顧小孩精力被小孩耗盡的怨氣,這些心裡空間不足所發出的關係警訊,常常考驗著父母對於現在狀態的覺察程度。

每一次,當別人說你要怎麼當父母的時候,就容易喚起這種「誰不想進了城,有了家,在裡頭當皇上皇后就好?」

可在城牆裡面,當個皇上皇后,哪有這麼容易?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通常都是從父皇母后的位子跌落下來,常常感受到怒氣和難以言說的精疲力盡。

我們都知道,「父母內心的安穩度,影響著孩子如何長大」。

可是我們又要怎麼當安穩的父母?

當我們當父母的時候,很容易喚起自己從小到大與父母的關係。我有個案因為小孩不乖,順手打了小孩,當小孩口齒滲血卻忍俊不哭,她當場感到羞愧無比,發現自己居然跟繼母一個樣,當她回頭去問她爸爸說「妳為什麼要娶繼母來虐待我?」其實她想說的是,「原來我生命中的這些傷口並沒有過去,當我隨手打了小孩那剎那,我有多自責和憤恨自己過去的那段經驗」。而她的問題,她的父親沒辦法回應,是這個對生命發問的對話,也將父親將自己做不好的部分重新喚起,而堅強的自我也被擊碎了一次,她父親很愛她,就是基於此,更難回答她這個問題(書籍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

鄧醫師在講座中提到在我們跟小孩相處的時候,不但喚起自己過往的經驗,也可能是修復關係。她提到也許感情差的母女,在這時候因為照顧小小孩,有機會進行一種心理上的和解 (這種感覺是:原來我媽當年顧我的時候,是這麼辛苦哪!)。當我們陪伴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陪伴與重新看見自己小時候的過程,所以當我們對孩子訴諸希望,「你不要像媽媽一樣,都」「你不要像爸爸一樣,都」這些寄望就成為我們陪伴孩子的基礎。但有些其實是我們過去的傷口,當我們喬不定自己,也無法安頓和陪伴自己的時候,就容易將這些亂七八糟的自我,片片斷斷的投射到小孩身上,而不自覺。

身為父母,因為我們對孩子充滿寄望和期待,當他們不符合期待的時候,我們就容易幻滅和失望,或者當小孩問連我們都無法回應的問題,例如:「媽媽,為什麼你跟爸爸常吵架?」「爸爸,為什麼我沒有媽嗎?」這個問題常會把父母也擊碎,而我們實際上是在一次次跌落,卻一次次奮力爬上父皇母后的位子,被期待「安穩地坐在上位」,並沒有想像中這麼簡單。

 

夫妻關係,從互動中的張力中,慢慢演變成一方神隱:

鄧醫師在講座中,提到她諮商的一個案子,太太抱怨說,當初先生說自己要加班,結果不巧太太的朋友發現先生從酒店走出來,身上充滿酒氣和香氣,如果是酒氣也就罷了,居然還有香氣,是跟哪個野女人。

她跟先生溝通,先生表示想要有自己的空間,並且嫌七個月的小孩吵。但追根究柢,先生介意的是太太從當懷孕的那刻起,眼光就已經不在他身上,孩子出生之後,老婆只會怒氣沖沖的嫌他不夠快、不夠好,不夠顧小孩,沒有參與、不主動,但轉過頭去,目光對小孩的時候充滿柔言軟語,轉過來又對先生的時候充滿嫌棄。

 

人心不是鐵打的,這個先生是怎麼開始從夫妻關係中慢慢出走的?一定不只是現在此時此刻突然的決定,而是有一個歷程。其實在夫妻關係中,本來在夫妻關係是照顧彼此的內在小孩,現在轉而去消耗精力照顧真實的小孩,進而雙方都累壞了。

先生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我就沒老婆了!」這種隱性的失落還沒被說出,就要被剝奪,他還要拿什麼能力和空間去愛那個搶走太太的小孩?

 

另一種模式則是,夫妻雙方開始進行一種隱形的競爭

例如:「你個性差比較像你爸,反應快比較像我!」(爛的給對方,好的像自己)

這些隱性的競爭,容易讓其中一方慢慢的退出這個家庭,將自己神隱起來,直到被發現她的離線為止。

14522421_1810641172488404_1140573228_o.jpg

將天使投諸於孩子,爛帳和惡魔投諸於伴侶

伴侶互動中,如果父母自己的自我破碎又脆弱,對自己感到不自信,就容易留不住『好東西』。這些好東西包括好的評價,以及我是值得被愛的、我是尊重自己的、我是也魅力的、我是不會被拋棄的等等,這些自我的評價,是支撐一個人對自己尊重的基礎。當自我是薄弱又易碎的時候,那個"我不夠好""我不被愛夠""我不受尊重"等,這些根本的需求根本沒有被發現,那些爭吵就停留在家事喬不攏,誰對這個家付出比較多,誰比較犧牲的角力,而在角力中不斷消耗夫妻之間感情的基礎,當這些不安分的因子,和不確定的因素,都無法跟對方要到的時候,就容易投諸於孩子身上,希望從孩子身上回饋。而這種拉進另一人,變成三角關係的狀況,在家庭中很常見,於是小孩就像容器一樣,吸收各種情緒,一邊幫忙父母稀釋緊張的感受,一方面對自己感到混亂。

夫妻之間對小孩有太多不實的期待,希望自己的願望都能在小孩身上滿足,其實是件容易幻滅的事。

當自己有了小孩,看見當天始就在眼前,而身邊這個講也講不聽、聽也聽不懂、懂又不會做、做又做不好的人,就像個渾蛋或爛人。懶就算了、不想做也就罷了,自私也就無所謂了,不但幫不上忙,又只顧自己。於是伴侶一方常常會將小孩的事情攬在身上,進而拉攏這個小孩的想法和觀感,但事,長久下來,當孩子慢慢長大,也會超乎父母意料之外,父母逐漸發現這個孩子超乎自己的掌控之中,沒辦法在投諸想法在他身上了,遂開始患得患失的對孩子軟硬兼施,希望她能維持她期待的樣子,這個孩子終將感到混亂,而最終在孩子身上也留不住這些好東西。

基於這樣希望的破滅,父母期望的落空,父母終將將面對孩子不完全是他的天使,最後,孩子的自我也可能破碎又脆弱。

 

孩子,是負責喚起我們心理面黑箱的好奇寶寶:

回到夫妻之間來談的話,夫妻雙方其實都有自己過去成長的黑箱子(潘朵拉的箱子),在小孩成長的過程,會房間中翻箱倒櫃好奇著,這個畫面,把她引用到父母本身自己過去的成長黑箱,孩子容易一不小心就翻父母的潘朵拉黑箱,將我們最不為人知的一面翻攪出來,當你過去的經驗被不經意地喚起,就將自己的過去經驗和現在經驗混在一起,於是變得不可理喻、變得無理取鬧,連自己都不滿意自己。

這其實有時候不是對方有多糟糕,而是心理因素在作祟,當我們把這些爛帳算在對方身上,認為對方不領情也不成熟,這些完全豁在一起的時候,本來藏在過去的箱子裡,一下都被翻了出來,就容易對對方有不滿和失望,從謾罵到不說,從嫌隙到斷裂,這些夫妻之間的角力和黑箱作業,明的不行來陰的,這些行為,就更難穩住自己,以及對待孩子。

例如:在和小孩玩的時候說媽媽壞話,自己不想去叫另一半,就叫小孩去叫另一半,說你的好都像我,說你的差都像他,這些角力,都是過去與現在的傷或經驗被翻攪出來,混成一團。造成關係的混亂,而小孩又吸收和稀釋著父母的張力,導致牠們長出其奇怪怪的因應方式。

原本,我們不想影響孩子,卻意外的影響了小孩。

 

 

自從生了孩子,喚起過去與父母的關係(可參照書籍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

當你生了孩子,照顧孩子陪伴孩子的過程,你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通通浮現出來,如果你的家庭氣氛是很有壓力的,你被期望光耀門楣,你要做好,那你就容易將這樣的壓力放在自己身上,要做好、要表現好,不要出錯,這些壓力在你父母已經不要求的時候,依然扛在他身上,於是,你就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小孩,當你的小孩壓力很大,因為你要求自己要完美,可殊不知,小孩並不會因為你要求完美而受控著長大!

 

鄧醫師舉個例子,是說有對夫妻想要離婚,這對夫妻自從小孩出生之後都是媽媽在照顧,爸爸寧可放假在家看片子,也不願意多顧小孩,於是媽媽決定一間扛自己顧。某次這位媽媽帶小孩去公園玩跌傷,回來後爸爸出口罵媽媽說「你怎麼顧小孩的?」媽媽心理的氣是第一、「如果沒有我,小孩會活到今天嗎?你怎麼講這種話?」

第二、有你在會比較好嗎?

第三、你從小被父母怎麼用?

我們可以探討一下自己小時候是怎麼被父母用的?當我們有位氣不過的媽媽,粗心的爸爸,這時候我們如果待在小孩的角色,我們會怎麼做?例如我們被用來聽心事、用來做家事、用來解決夫妻之間的緊張感覺、用來被責怪、用來被打、用來被嫌棄、用來投諸許多希望(瞬間把孩子變成健達出奇蛋,一次滿足所有願望),還是被用來要拯救他們,這些行為都會變成一種根深柢固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就容易留在我們身上,當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再重新浮現出來。

 

14522210_1810641179155070_487679399_o.jpg

對關係的建議和反思:

我們可以想想,

1.到底我們怎麼開始無視另一半?2.無視另一半的後果是?

3.我們有曾經跟對方說明清楚自己的需求嗎?還是一直要對方猜

4.我們從何時開始,甚麼都沒算到對方(例如旅遊的人數總是少了爸爸,他刷卡就好等)這些默許對方置身事外,之後又抱怨他不參與,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5.我們怎麼製造機會讓另外兩方互動,而不是私下玩刺傷爸爸或刺傷媽媽的遊戲(例如:偷偷跟小孩說,你看,爸爸在才可以這樣做,媽媽在都不行等等)

6.我們不是完美父母,但可以當有意識的父母

 

    所謂夫妻同心,其利斷金。當我們更有意識的對自己的原生家庭覺察,就有機會知道自己的傷,和那些意外被小孩翻開的潘朵拉的盒子的內容,至少自己先清楚著,就容易針對過去的傷,彼此修復關係,而不是二度傷害。

 

 

親子之間的妒忌、敵意和競爭,可參照以下兩個故事:

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戀母情結;

伊萊克查情結(Electra)-戀父情結

可參考相關書籍:

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避免婚姻地雷,找回幸福

不夠好也可以:女人的趣味

覺醒父母: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成為孩子最佳的心靈成長夥伴

【關係鄧惠文的親職成長課程

【日期】10/22(六)下午14:00-17:00
【講者】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
【主題】當雙人變成三方-家庭三角關係

【地點】臺大物理系‧國際會議廳(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大綜合體育館旁)

 課程連結「家庭三角關係」、「夫妻溝通學分」課程簡介如下:

可參考報名網頁 http://topic.parenting.com.tw/ad…/2016/class/DengHuiwen.html

10/29 第三堂 | 婚姻溝通上上籤-夫妻溝通學分

婚姻靠互動,不能靠念力。個性差異大的夫妻要怎樣聊天才不會吵起來?梳理婚姻中的糾結,讓吵架成為感情上的助益,將另一半拉進教養圈,成為彼此的合夥人,重新享受婚姻中最珍貴的親密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