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到台大國際會議廳玩耍,附近吃個好吃的韓國炸雞飯後,隨即前往參加親子天下辦理的鄧惠文親密關係講座,收穫良多,探討關係中的議題和自己接案的經驗融合摘述內容如下:

一、伴侶之間的明爭暗鬥的角力:

我們在結婚前婚後根本很難知道對方是怎樣的人,即便同居,等到住在自己的住所之後,對對方會有一種夢想幻滅的感受,

想提醒對方「是不是你應該…」又想說,講出來好像自己太小氣、愛計較,只可惜,如果要對方猜,可能天荒地老都猜不著,

如果你要求對方,對方跟你說,「你還不是...」那就更沒完沒了。

很多伴侶在被要求的過程,常會聽成嫌棄或挑剔,這時候就會牽涉到

「婚姻中,我們要拿甚麼去交換、要有多少付出」的界線。

當我們明示不行,就變成暗鬥的互陰,只為了讓訊息能順暢地傳遞出去,

如果能當正人君子,誰想要當畏首畏尾的小人?

可夫妻之間說不開的訊息,就可能流於地下化,

因為大家都不想當壞人,所以就變成偷偷記恨的人,

更可能再溝通不良,位階不明的情況下,造成下一代的三角補位(這在第二堂課會提及)

 

二、伴侶關係中其實一直存在交集和界線:

延續婚姻中,我們要拿甚麼去交換,要付出多少,又能容忍對方多少的"越界",

有些夫妻為了相安無事,或者覺得跟對方溝通很困難,感到相處變得複雜化

就去控制地板有多乾淨,控制垃圾有沒有分類、拖鞋有沒有擺正、牙膏有沒有從底部擠...

小至生活瑣事的要求,大致影響養兒育女的傳承,當先生說出

「你這樣教,老師會說我們兒子沒家教」太太感受到的是「你在說我沒家教嗎?」

就是因為是一家人,所以那條神經特別敏感,也因為彼此的影響力大,導致更多的誤解。

 

14522384_1810641215821733_250928338_o.jpg

三、破壞界線:挖洞給長輩跳的情景
當我們給予對方的訊號是模糊的時候,或者訊號太刺激,例如:

先生太太吵架,吵不開,就跟對方說「我要跟我媽講」「我要跟你爸講」

這些除了讓彼此的關係更失焦之外,將問題丟給長輩來處理,讓大人評評理的幼稚做法,

更是破壞界線,你試想「長輩收到這個訊息後,看是要當法官?或和事佬?」都不稱職

假設太太要婆婆當法官,說是先生的錯,婆婆挺先生,太太就會覺得「你們一家人都沒救了」

假設太太要公公當和事佬,公公挺太太,先生也會覺得「現在胳臂往外伸?息事寧人算甚麼」

 

於是,這樣「告狀行為」中,挖個洞給長輩跳吃力不討好的情境,

一來不但延伸夫妻之間為解決的問題、

二來更破壞了上一代與下一代的界線,

 

這樣「大人管小孩」「你家的小孩沒教好」或者像是手足間的吵架,要爸媽出來協調,

以上幼稚又不成熟的作法,在許多家庭仍很多見。所以才會有婆婆挺媽寶,要求太太。

或者娘家強勢,養出公主病的女兒,嫁過去後,公主認為要下嫁當女僕,產生許多不適應的狀況。

 

四、關係中的紅燈停、綠燈行

夫妻雙方常會出現「好好先生+幼稚自私太太」的組型

第二種是「壓抑型先生+強勢型太太」

第三種是「搞神祕先生+愛掌控的太太」

ps:這三種組型性別皆可以對調,這是種互補的對應關係,

例如:當太太越愛掌控,先生就越給曖昧不明的訊息,讓太太越愛問,越不能得逞。

越是壓抑的先生,越不表達意見,覺得你說的都好,養成對應的強勢型太太,意見很多

而好好先生,對應到的就是幼稚自私的太太,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在關係中不被當人類,

或者被當個植物的存在而已,我們常看見「好好先生+幼稚太太」或「完美女神+拖油瓶男友」'

我們常會問,為何好好先生不配上完美女神,豈不像豆漿搭配油條、跑車搭配美女般完美(疑)

 

只能說,當我們在關係中越是看不見對方有期望和要求,就更容易被推往不被當作人類的方向,

我們常聽到伴侶說對方是:山頂洞人、半穴居人類、沒救了、無法溝通、未開化人猿,

這些說法就更激化對方的拖油瓶、自私、幼稚、不能溝通,而伴侶收到這種訊息,

不被當人類看待,而是當成無聲的寵物,甚至只是無理的禽獸,這段關係其實本質上是失衡的。

 

有些人是因為父親不負責任,就希望能找到一個可以託付的人

當這個人從可託付、順從到被掌握,於是過頭的予取予求,想生活舒服自在卻又隱藏著不安,

想掌握是因為自己太害怕成為跟媽媽一樣,變成另一個不被先生珍惜的女人

居然託付給不負責任的父親,結果,對先生更控制,緊抓不捨,挑剔跋扈,

因為除了這樣,她會害怕跟媽媽一樣在關係中變得無能、沒有掌控感。

可是殊不知當越不給空間,就越有距離,就越像媽媽在管小孩

 

14550879_1810641219155066_1300105312_o.jpg

可,你有想過你罵伴侶的那些話有多沒道理嗎?

 

你都忘記了,你的另一半"他已經是大人了",沒人可以接受被指著罵,

也許你忘記了,說不定全世界現在還會這樣罵他的人,只有你而已?

他再怎麼差,都不應該被這樣罵,自始自終,會過度的罵另一半,也許是罵那個無能的自己?

 

還有一種心態是"扯平"心態,當其中一方被對方挑剔,謾罵,就容易出現這種不遑多讓的心態,

這種「扯平心態」是種報復心態,意思是:

「我在你心中是不好的人, 所以我也要你不好,這樣才能平衡自己」

更可能因為,無法正視我跟你結婚後被奪掉的東西,所以我希望奪掉你_____

 

五、因為害怕耗損太多,所以多付出一些代價就怕了

這種奪掉的心態,是當我們開始計較彼此付出多寡,就能知道「我們在關係中,都持續被消耗」

你不可能要只有20元的人,交出2000元,當你跟我要錢,我跟你說我沒錢,指責我花太快,

我會跟你說「你又讓我多好過,我更沒錢啊」這種鬼打牆的對話,常常出現在夫妻之間。

於是,太太開始自憐「我實在好可憐」,(從此,不再複製父母關係的第35個案例:手銬腳鐐夫妻)

開始指責先生居然"被怎麼念都百毒不侵"的同時,我們也弄得自己灰頭土臉

我們常常抱怨自己「白累、白發脾氣」的同時,對方也許根本不知道也不介意,

於是我們用更激烈的詞加碼"你是禽獸嗎?"你有心肝嗎?"的時候,其實在關係中更討厭的是自己,

既然相愛,不是讓彼此都黯淡無光,但是怎麼演變成這樣的呢?

當我們再跟對方吵架,有時候都在瑣事打轉,卻講不出"會不會從頭到尾,你都沒愛過我"

"會不會在你心中,我永遠都不是那個最重要的",當雙方都待在自己講不出來的內心戲碼,

我們能不能負責任的,先懂得自己在意的點,先了解知道自己的訊號、認識自己的內在、

以及那些對對方從未解決的心結,和尋求確認及保證,才有機會更懂對方,更有默契。

拋開自己的小宇宙,進入對方的看一看,互相欣賞和成全,讓壓抑的真心話露出頭來?

 

14522131_1810641175821737_1984009200_o.jpg

六、我們始終只是在演內心的那個劇本,以為要對方配合演出就是「愛」

當我們走在「成長式理解」,和「創傷式理解」的邊境,這個分野在哪裡?

很多人待在創傷式的理解,於是對對方予取予求,把自己當成討債公司,

一輩子向對方討,殊不知對方是會膩的、會煩的、會被要完的

當"仗勢的愛"被消耗殆盡,就得面臨對方破產,而你只會換得更多的冷落而已。

 

這個分野在於,我們能不能承認自己常常有內心小劇場,要對方配合演出

我們誤以為對方一定要完美的配合演出,這就是愛;

而我們忘記了,其實對方也有他的小劇場,

我們兩個碰在一起,其實就有兩套劇本在走,

當他讓你爽,不是讓你予取予求的憑藉,

因為,

他也有他的劇場,因為愛妳而妥協,以妳的劇場為先,

在妳享受著他給的特權時,妳也有尊重他的劇場嗎?

你知道他要的是什麼嗎?

當他跟你追討"你不懂"的時候,你能否真正停下來了解,而不是否認或者要脅、恐嚇、裝可憐,

目的只是要對方配合演出一輩子,只為了你想活在自己的劇本裡面。

當兩套劇本在走,兩個導演應該要彼此商量,協商怎麼一起成長,

也是鄧醫師提及的從「防衛-恐懼-深藏的情感期望」精神分析模式的理解,

 

七、帶著覺知去愛,才能重新愛一回:

也許你會問心理諮商或伴侶諮商到底有啥神奇之處,

其實,沒有諮商學派有神奇,只是讓你更看懂你們卡住的點,

透過,更懂得彼此的脆弱點,穿過防衛,試著重拾過往的親密,

我們除了要求另一方之外,也要想想自己對對方是干擾,還是支持,

光是調整成彼此能懂對方,又不踩腳的步調,

就足以讓我們重新在愛裡重新活過一輪了,可不是嗎?

 

 

 

 

關係鄧惠文的親職成長課程

【日期】10/15(六)下午14:00-17:00
【講者】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
【主題】當個人變成雙人-親密關係

【地點】臺大物理系‧國際會議廳(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大綜合體育館旁)

 課程連結「家庭三角關係」、「夫妻溝通學分」課程簡介如下:

可參考報名網頁 http://topic.parenting.com.tw/ad…/2016/class/DengHuiwen.html

10/22 第二堂 | 當雙人變成三方-家庭三角關係

父母牽手相依的背影,是孩子學習愛與親密的第一堂課。唯有留更多心力經營婚姻,孩子也更能安心成長。但是愛孩子之外,如何記得愛彼此?當彼此對教養期望不同而產生嫌隙,怎麼溝通讓彼此腳步一致?透過課程的解析,讓小孩成為祝福,重新打造家庭三角新關係。

10/29 第三堂 | 婚姻溝通上上籤-夫妻溝通學分

婚姻靠互動,不能靠念力。個性差異大的夫妻要怎樣聊天才不會吵起來?梳理婚姻中的糾結,讓吵架成為感情上的助益,將另一半拉進教養圈,成為彼此的合夥人,重新享受婚姻中最珍貴的親密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