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819.JPG

Satir的面貌聚會我已經參加第二期了,每一次都能撿回部分的自己!撿回自己的感覺,真好!

 

一開始,開敏老師要我們卸下山下的俗世,好好回到自己身上,處於混亂的狀況,越混亂就要越恭喜自己,

重組和重建讓我們將冰山的每個部分,重新設定,定位出更喜歡的自己,

試圖帶起偵探的帽子,回到一個姿態,打量眼前的探照燈,找回那個安穩的自己!

 

今天我們做了五種溝通姿態的體驗,對現在的我來說,

★發現自己在討好者的位置,感到很不舒爽,覺得瞞勉強的,要將自己遮遮掩掩真沒必要;

★在指責者的位置,很有力量,卻撐得很累,對我來說是一個很不習慣,也不喜歡的位置;

★超理智的位置則是我常跟家人互動的樣子,在超理智的位子,可以剖析局面間接帶給家人安全感,

在這個時候也許可以帶給家庭一些功能和釐清,是我長大以來最能幫忙家裡的方式;

★在打岔者的位置,則感到意外的舒服,我有幾位好朋友都屬於打岔型,那種允許岔了個彎再回來的好感受,

真令人感到舒適自在,又有噗ㄘ一笑的莞爾感。

 

★而一致型的體會,則引來大家許多的討論,當我們雙手打開,充分的被允准,讓愛進來,讓愛離開,

就像我在台東的海,浪起浪落,拍打在身上如此自在舒爽,毫無保留,不消誰就被允准著。

 

對我來說,當雙手打開,毫無保留的那當下,有這次有許多的體悟,從腳底湧上來:

依著這些感受,想好好記錄著這段:

 

「當我聽到妳說,不想和朋友倒心理面的垃圾的時候,妳預期自己所說的就是一團混亂,沒有整理過,正在自我困擾

於是,這團垃圾就變成別人的困擾*(投射),當我們自己都覺得是垃圾,怎好意思讓別人承接,於是就越不敢看這些困擾,

而這些困擾就更纏繞著妳,如果有機會被妳的朋友用一種好奇的眼光,好奇的問幾個問題,例如:

"在這個故事中,妳的渴望是什麼?""你覺得在過程裡最不容易的是?""辛苦了這麼久,妳最堅持的是什麼?"

去聆聽妳的故事的時候,這樣的對話就會變成妳個人負責任的選擇和意義層次,不只有問題解決的層次。

當妳的故事被聽懂了,

Satir所提的冰山內部,就似乎被一部分一部分安頓了,於是,妳會發現垃圾在"資源回收"的過程中,

也許變成無可取代的生命珍寶~這才是老天爺可能帶給我們的生命禮物~!」

 

於是,我們可以拿捏自己與人際的界線,我們不會跟每個人都需索無度,要別人來償還,

更不會,失去禮度的又要別人禮遇自己的遭遇(強求),讓安靜的陪伴都變成不可能。

 

於是,不建議、不批評、不分析,帶著純粹的好奇,去引領生命的禮物,別做在專家的位置。

同好、合一,充分引發好奇,讓自己的內在鬆鬆土,唯有鬆柔,才能沉靜。

 

而「對自己的無條件接納和寬恕」就是復原力的大門,除了了解家庭如何塑造我們,

我們還有機會改寫故事的劇情,在麻煩中找意義、在困境中找順心,生命來來去去,

依然如此

 

 

 

image.jpe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