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80633_589360547790209_1564976254_n   

Sue Johnson:唯有當你深刻與他人連結,才可能表現出妳最好的一面。

 

 

 

與其說是最好的一面,不如說是"自己裡面那個善意的部分"...

而善意,是同理的來源,如果沒有善,如何停下來同理。

 

 

 

這學期,嗅到某位孩子有需求,與兼輔老師討論後,

下一步,就是跟導師進行陌生拜訪,

拜訪的內容是:「自我介紹後,基於某些考量,

我可能想開始服務某個學生...」

接下來的問題必然有:「為什麼妳覺得她有需要?」

 

 

 

由於是陌生拜訪,

我必須將清晰的工作目標、內容和方向和老師一起溝通,並諮詢老師帶班的觀察

當同事間願意停下來,充分溝通,甚麼都有機會連上了

我始終覺得,沒有充分的說明,就沒有給導師以及該生選擇的機會。

如果,只是"告知"老師,孩子要開始接受服務,顯然是不夠的。

 

 

 

於是,導師很願意提供孩子在班上的變化、

依她的觀察,看見孩子可能需要的幫助,於是取得同意,

給予可以約的課程時間,重覆與孩子核對時間後,孩子就有機會被聽懂、被照顧。

 

 

  

我一直覺得,導師的願意,是給孩子一個很大的機會,

 

 

但是,在老師同意前,得讓老師知道我們服務的內容,

以及自己對孩子的了解和此服務的必要性。

老師才有機會一起評估到底孩子需要與否,或是有更多的觀察,

 

 

 

一個善意,會引發另一個善,也許錯過了,就過了

但留住,會有更多可能性!

在我的工作中,常需要找到這個平台

 

 

 

於是,我也看見,導師內在那個心有餘而力不足,想要照顧孩子的心情,

卻須基於更多孩子權益的當下,取捨掉孩子被照顧的部分,心裡也有很多的不捨...

我也清楚,以導師的立場,有更多需顧及層面,如果要兼顧,就必須分工。

於是,我跟老師說著

「能這樣跟你談出心裡對孩子的不捨,真的謝謝您的信任,

.   如果是這樣,那麼那些部分,就由我來吧!」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