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72915_614212238638373_917687151_n  

上次跟大家分享,人際取向運用在青少年工作,如何喚起情緒,這是引發人改變的好方法之一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喚起情緒運用於家長工作的一些小小心得分享。

記得我在設立blog之初,曾經寫了一篇受大家迴響的文章

只有你被聽懂,才能聽懂別人」記得裡面有一句話說道

只有母親的哭泣被聽見,她就能夠聽到孩子的哭泣」

 

 

一直以來,在社區裡的實務工作,讓我有很多這方面的體悟,

尤其這一年完全進入學校場域工作,

跟身邊很多資深的前輩學習,合作。

 

 

 

我發現,回頭看自己的學習歷程,較多是1.知識的學習和2.規矩的建立

一個老師比較多是"管理者"的角色,管理一個班級的基本秩序,讓全班進入狀態好好學習

除了藝能科,和綜合活動課,有機會讓孩子充分說自己,

面對孩子,在學校裡忙碌的一天,很難有時間好好說、好好聽懂孩子心理的難處。

更何況,家裡為了支撐家庭開銷,也正在水深火熱的家長們,更心有餘力不足...

 

 

 

我想,我的工作,在學校算是個異數吧!

很多人問我,你要擔任行政嗎?要當導師嗎?要授課嗎?

老實說,行政和授課都需協助一些,

但我主要工作是進行「孩子內在諮商工作」

 

 

我喜歡這個角色,因為我很清楚這對孩子長遠的影響,有多重要!

 

 

 

一個孩子背後,就有一個家庭,這個家庭成員的互動和性格,

都深深影響這個孩子,一週一次的晤談,陪孩子經歷的,卻是每週水深火熱的生活

或心裡有些疑慮,卻硬深深吞下去,然後找到扭曲的因應方式,

在學校找同學、課堂發洩,某個程度,期待被懲罰的背後有深深的失落,惡性循環

 

 

這個過程,「卡住」了!

 

 

卡住的經驗多了,孩子就會說自己就是「壞」

* 自暴自棄:「反正沒人相信我」「算了!」...「沒差」

* 被動攻擊:「反正不值得被信任又何必」「你們越說我越故意」

* 直接攻擊:嗆老師、捉弄同學、沒同理心、變的殘酷、欺侮同學。

這些,都是惡性循環下的產物罷了。

 

 

但要進行惡性循環的破冰,就回到我們說的「喚起情緒」手法

 

溝通為何無效?

這讓我想起美國西北大學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曾提到:

當代最優秀的一些治療者有關心理醫治的研究都發現,

「人在沒有情緒或情緒過度激昂下,都難以產生有持久性的改變」

他比喻這就像是你在煎一條冰凍的魚,即便外面都焦了,裡面還是冰的。

 

 

跟家長工作時,我們要做的是一起穿越事件,透過情緒的路徑,

伸手觸摸家長心中的苦悶&孩子心中的難處,讓這條冰魚先解凍,

再悉心加著火,慢慢烹煮溫熱!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