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角度拉高,看見全境的視野時,讓我有感而發的是:是否可能因過客的決定,深深影響來者的命運?


       曾在大學端工作的我,常常聽見孩子提到

「我國中時候..老師說(他者見證)...同學說(他者見證).....於是我做了...的決定、

高中時,又發生了...的事件,所以我....」


每一個事件,主角的每個決定,都正在架出孩子不同的自我認同,

像是「我是一個遇到困難,不能央求別人的人...」、「我是一個受傷必須隱藏起來的人」...


於是,

在國中生的陪伴晤談中,我們學校輔導工作者,往往是孩子在13-15歲的過客,帶著與他人不同視野的過客

帶著我們想好好對待孩子的態度去深刻理解她的經驗,

然而孩子這個年紀時若有些滋養和被理解的經驗,是否就比較足以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和阻礙?

這段時期的陪伴,是個關鍵,也許也具足預防的意味,

這個預防在說著,當孩子未來面對困境,能怎麼思、怎麼想、怎麼面對的能力吧!


「看見台灣」在說,我們能否拉高一個角度,而不是看著眼前的短期效益,去試圖看見整體的因果和脈絡

是否能因導演的視野,透過空拍的態度,帶給更多的人"看見" 並省思,以推動決定後續的做法,

讓主角有更適切的選擇...

 

 

 

 

 

 

圖片來源:齊柏林 看見台灣 http://www.flyingv.cc/project/79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看見台灣 齊柏林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