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jpeg

續上一篇,育如老師帶我們了解一.人類情緒在演化上其來有自,二.寶寶情緒發展階段、各情緒階段的功能,三.大腦對於情緒經驗的記憶和產出之間對人的作用、四.研究者如何從早年的佛洛伊德經驗,到後續動物實驗發現中理解愛和依附,如何對情緒發展產生作用,這一篇更要談談:『從家庭中如何培養孩子有高EQ及情感教育』,這些研究資料大大佐證早年經驗,對於成年後的我們,影響甚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受虐的腦袋VS一般正常人的腦袋 ]

image.jpeg

圖片拍攝自講座內容,周老師講解對於同樣的刺激,左邊為受虐的大腦,右邊是健康的大腦,

你會發現,他們的前額葉活化較不明顯,後顳葉那一環並沒亮起來,變成真的『腦袋有洞』,

研究指出,兒童受虐時,會刺激杏仁體造成杏仁體過度興奮,而受虐刺激會刺激海馬回,長期下來,海馬迴則會萎縮。

 

一、身體被打,腦袋變笨

受虐兒不正常的腦波就像是顳葉癲癇病人的腦拋,他們的右腦比正常人容易活化,注意力較不容易集中,左右腦整合不正常,所以人格和情緒會突然改變,而小腦蚯部本是整合情緒、注意力和邊緣系統有關的地方,也因為長期受暴,血流量有不正長增加的趨勢,運用血流量試圖想要平息邊緣系統的易怒性,過度運用導致萎縮變小(過動兒和注意力缺失的兒童,小腦蚯部都比較小)。對外界世界有不正常的回應和錯誤的判斷,對未來發展影響甚鉅。

而除了受虐而本身之外,言語的精神虐待、目睹父母爭吵(沒有直接受害)大人的回應,包含冷漠、不關心、忽視)大腦也有同樣的影響。

 

 

二、你最常紓解情緒的策略是什麼?

講座中,老師請我們回答,你最常紓解情緒的策略是什麼?

有人提及:睡覺、去運動、做家事、找人狂聊、放空、遛狗、玩貓、唱歌、購物(但要有額度上限)等等。

老師說,如果問你這個問題,你甚麼都想不到,那表示你很壓抑,很多事情的紓解是透過"時間",自體淡忘

這一類的人,也較容易累積壓力在心底,腦內處理壓力的可體松不斷作用,無法紓解,時時處於壓力狀態

(康健雜誌文章:20分鐘壓力,壓垮免疫系統三天)補充:這篇文章提到,童年時曾遭受虐待或重大創傷,會讓海馬迴的可體松受器減少。當他們遇到挫折時,較容易過度反應,包含動物實驗指出,母老鼠如果不常舔小鼠,小鼠也會造成可體松增加,焦慮程度提升,如果懷胎時母親感到環境嚴苛,這種不良的壓力反應還會跨代遺傳。

 

三、虐待經驗造成腦袋長久的質變

而我們也在殺人犯、心理變態者的腦顯示:杏仁核較無反應(韓劇Voice連續殺人犯-金泰九)

undefined

連續殺人犯的認知扭曲和大腦缺損是一回事,

那麼,受虐者有時候也甘於受虐或自虐的狀態,這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的生活世界,其實是活在「群體性」的社會中,在施虐和受虐的狀態之下,除了身體疼痛、羞辱的心裡不適之外,

還夾雜著一種主從關係,如果這樣的主從關係確定,被虐者的腦袋的定向就若往"虐待"連結"產生多巴胺和腦內啡作用",反而產生了負面的安全感和快感;

因此,在受虐的過程,如果主從關係確定,逃脫不了,又重複進行,反倒是一種不安全的安全感,讓習慣建立且產生了疼痛的快感。

undefined腦袋中的杏仁核

微妙的主從關係:如果我們搞不定一群母雞,就把一隻公雞放入雞群,會讓他們漸漸安靜下來(家中父母地位和學校導師制的重要性)。

 

 

四、早年為阻絕瘋狂的處理:切斷前腦和後腦的連結(世界上第一種神經外科手術)

1930-1950年代,有一陣子處理精神病的方式,是做「前腦葉白質切除術」,他將白質切除,將腦業切斷,將前腦與後腦的連結切斷。

這是一個當年簡單又無副作用,所謂癒後良好的手術,讓躁症和精神病人不再瘋狂,他們成功將情緒腦的訊息被阻斷,讓人沒有情緒反應,

剛開始這一類前腦葉白質切除術並沒有甚麼副作用,人們甚至可以恢復正常功能上下班、過日子。

但追蹤後的結果,卻發現這一類的病人再後續五~八年的自殺率極高,原本的手術嘎然而止。

 

 

失去情緒的這群人,身在愉悅的情境,沒有快樂的感覺,親人過世,無法有悲傷的感覺,腦袋知道應該要悲傷,卻沒有感覺,

在這個生活世界中,只有一般的功能,無法與人共感和連結,活著如同死了,這群『活死人』在世間沒有意義感,尋求自殺解脫。

undefined

而這種現象導致我們對於人為什麼要有情緒,以及早年主要照顧者情緒回應,協助孩子進行情緒調節的重要性。

 

五、殘酷又不可逆的時代政策悲劇-依附理論的人類「實驗」

當年羅馬尼亞為要求婦女增產報國不但每個家庭規定生滿五個小孩,禁止節育和墮胎,還有"越經警察"等制度,在公開場合檢查合適生育的婦女

導致許多家庭無力撫養的孤兒,衍生許多後續的社會問題,這些家庭養不起小孩,只好送到國立機構,由國家來養。

國立機構內的現象,迴異於我們在月子中心常見的嬰兒哭鬧,大多數的棄兒在機構中很安靜,因為他們哭也不會引起注意

他們學會不再哭泣,在機構中異常詭譎的安靜,切斷他們往外發出訊號的本能,他們也同時發現這樣長大的孩子有許多障礙。

學習更無法專注、深深影響到孩童時期的各種學習。(相關連結:悲傷的羅馬尼亞孤兒事件)


undefined

這是一場不可逆也不可複製的真實情境,幼年被剝奪造成的生理和情感缺失影響甚鉅。

這樣的棄兒機構,意外的讓研究者發現,情感的回應和依附,與早期的對待經驗,和後續孩童的學習經驗有十足的相關。

 

 

育如老師提到,這就像是我們長高有關鍵期,如這個時候的基底很破碎,會影響到學齡後直到成人,這是屬於對情感人格的影響。

還記得上一篇的冰山嗎?(相關連結:周育如:高EQ與情感教育(上)六根清淨豈不更好,為何演化結果會保留情緒? )

而人的情緒,分成兩個部分,

一是上半部的『情緒學習』(在冰山一角,了解情緒、在社會情境中如何合一的表達心情、因應社會性行為)

一是下半部的『情感人格』(通常會在關係中出狀況的,取決於早年經驗是否破碎,影響對人和關係的預期)

undefined

 

所以我們看見寄養家庭(後天的安置和對待)對虐待的修復性影響,無關於孩子當年被虐待的多嚴重,關乎是「幾歲」被帶離受虐情境。

 

 五、情感回應的重要性以及家內可實行的小活動:

現在我們知道,在早年情感回應對孩子非常重要,這也會造成孩子大腦能正向連結,左右腦功能鍵康。

育如老師提到我們父母常有的盲點是,會要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卻沒有機會"教導或示範給他們看他們怎麼說"

在情緒的學習包含幾個部分:(1)傳達內在狀態、(2)符合社會文化。現在有許多孩子很伶牙俐齒能夠說自己的感受,

卻無法顧及「因時、因地、因人」顧及情境和人情世故的狀況說出自己的感受,較自我中心及所謂的白目或屁孩的行為(也未免太鬧),是因為孩子在表達自己狀態時,詞彙較少,也缺乏大人適時的引導。

undefined

 

所以我們父母自己要理解許多情緒字眼,並且協助孩子精準的表達出來,在什麼環境適切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關係到甚麼程度可以講甚麼話

如果很真誠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卻不顧別人的反應,是否會傷人,或者你說這句話是否有惡意,那只會放任孩子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

活動一:

今天你和媽媽/爸爸比賽,看誰能在五分鐘之內寫下最多的負面心情?接下來換正面心情。

如果家裡有手足,也可以形成一個家庭活動。精緻且大量的讓孩子體察自己的心情然後畫下來,並討論。

活動二:

自製情緒臉譜,將一張紙對折再對折,和孩子畫出「害怕、生氣、快樂等心情」

和孩子一人講一個經驗,輪流說,養成習慣這樣表達,並且也說說面對這樣的心情,會怎麼處理等。

「我覺得開心,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體事件)」

「我覺得無奈,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體事件)」

「我覺得生氣,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體事件)」

鍛鍊孩子對生活事件敏察心情的連結和表達程度,也由自己的示範做起。

undefined

上圖是取自陪著你玩優質關係經營協會。鄭如安博士和他的團隊發展的「陪著你玩,家庭遊戲卡

 

活動三:

  1. 我的感覺表達(畫出你的狀態
  2. 他的感覺表達(猜你右邊的同學,他可能的心情如何)
  3. 最_____的經驗分享

家長可以多將這樣的經驗運用在生活中,例如在公司遇到一些鳥事,回家不只生悶氣,或亂發脾氣。

可以試著說「爸爸今天在公司遇到一件鳥事,晚上我要去跑步,誰跟我去?」

或者媽媽說「今天事情忙得半死還要被嫌,快一人說媽媽三個優點,讓我開心一下。」(優點轟炸活動)等。

透過大人對於負面情緒的示範,讓隱而未顯,卻全家都知道的心情,有機會透明化並且全家人一起處理,

老師也建議多運用生理激動狀態調節情緒,跑步可以產生腦內啡(愉快的感覺)帶離那個低落或氣憤的心情。

 

image.jpeg

周老師列出一系列好用的繪本,協助爸爸媽媽和小孩一起討論情緒,尤其是我的感覺系列,裡面有<我好生氣><我好傷心>等

關於生氣系列還有,賴馬老師的作品:1.關於生氣:<我要變成一隻噴火龍>、2.關於哭泣:<愛哭公主>、3.關於害怕:帕拉帕拉山的妖怪

另外,拓展紓解情緒的活動也是很重要的:

image.jpeg

最後,親子和夫妻之間的身體按摩都可行,運用按摩的方式,舒緩神經元的連結,修復彼此的關係也是可行的方式。

[補充文章:科學人雜誌-觸覺的情感力量

 

華人對於情緒狀態,常常表態的很朦朧,要人家猜,或者生悶氣,讓孩子只會用「爽」「不爽」一言以蔽之自己的心情。

心情好也唱卡拉ok,心情不好也唱卡拉ok,較少其他的方式處理心情,其實,可以多多拓展轉換的策略,讓壞心情排除體外,

避免壓力賀爾蒙不但無法促進增加行動力,反倒是變成憂鬱的心境,最後變成用藥物來控制和處理,自體的機能崩解。

 

 

而父母之間還須注意的就是夫妻之間的情感狀態,就像前面說的,孩子目睹家暴,或是長期感受到夫妻之間的攻訐,

主動感到的壓力情境無法移除,即便沒有直接的身體傷害或言語影響,家庭氣氛也容易讓孩子的大腦進行質變。

 補充:2016 年親職成長課程:鄧惠文醫師《當個人變成雙人》《當雙人變成三方:家庭三角關係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有第一對如何好好對待彼此,好好相處的樣板和模範。

華人社會容易將親子軸>夫妻軸,但其實夫妻關係的情感連結程度,才是關鍵哪~~]

(建議可使用 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的附件依戀卡承諾卡寫封親密的小信給你親愛的家人~)

適時的擁抱和言語或字句的安慰,都能給你身邊親愛的人及時的寬慰和歸屬,看文章到此,別忘了,在今天抱抱你身邊親愛的人呀~

 

 

 

 

image.jpeg

親子天下親職力講座,活動網頁:http://bit.ly/2lGyzhq

親子天下嚴選:暑假間,親子出遊怎麼安排 http://best.parenting.com.tw/article_list.php?m=1&s=31

2017親子天下夏令營 動手做 玩中學:http://topic.parenting.com.tw/camp/2017/winter/article.html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