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案件的道德邊界探討,請記得選擇良善的自己

當我們內心良善的呼喊被消音,我們都可能變成默許的加害者,又或是身陷風險處於被害的一方,其實沒有人是局外人!

 

這一次,在課程中,我和國中學生們分享最近的台大選舉公報事件,經濟系的學生在政見中公然撰寫人權仇視、性別歧視的種種言詞,以及新聞沸沸揚揚探討五億高中生墜樓事件是否謀殺,這些身旁的事件,正是教導學生的素材。

學生表示當時看了新聞感到「很誇張、怎麼感覺他們很過時、一點sence都沒有、這真的是讀到台大的人會做的事喔?」

一面聽,其實我的內心一面感到很衝擊。對於國中生來說,在最易感到衝動、行為和思考都尚未完全成熟的年紀裡,對於這些成年又優秀的大孩子行為,感到的不恥和困惑。

接著,我和學生們討論,在這些言行舉止被譴責和批評的聲浪之下,我們還得正視的是平日我們的言行和不被管控的信念,怎麼影響我們彼此的對待,也戳了一些他們平日在課堂的盲點,例如:高學歷說的就是對的、有錢就是萬能、高顏質的人隨便要我怎麼樣都配合等價值觀,連結到他們生活世界中的盲點,和價值與道德邊境的判斷!

有學生提問:「可是,我們就是活在一個向錢看齊、唯錢是圖的世界啊!」

我說:「老師很好奇,你是怎麼知道或確定這是唯一的價值呢?」

同學紛紛說:「韓劇、陸劇都這樣演的不是嗎?財閥就是可以掩蓋案件,不用負任何的責任呀!」

我想了想,回應說:「恩,這是很棒的提問和發現,但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過去媒體不能披露這樣的現象,但現在的媒體也發揮了影響力,讓你看穿富人的遊戲,也讓你有機會判斷,如果你有機會選擇參與或不參與,什麼才是遵從你內心的價值?例如為錢謀財害命,是你真的想要的嗎?你都沒有一絲罪惡感嗎?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

「老師舉個例子好了,例如:魷魚遊戲,大家都有看嗎?(大多數的學生都看過),正在披露一個“有錢,但感到空虛,樂趣已經被用完的世界”、“主角雖然缺錢,但充滿情感的善的選擇”。」

「也許這兩則社會事件,正讓我們看見,形象被首府鍍金的有“高學歷”的選項,或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已經很有錢的人,依然可以為了錢,可以慘絕人寰,手段卑劣”,『錢』和『高學歷』是一個象徵和符號,就像是別班同學跟我說『只要有顏質』要和他做什麼都可以,你們覺得呢?(同學紛紛搖頭,但我不確信他們在同儕慫恿後會怎麼判斷)。」

 

過程中,我和學生一起探討案件的重要環節,了解一下他們的選項和決定。

並和學生們討論,當我們擁有高學歷、高額鉅款,卻可能因道德淪喪之下,對人性泯滅、慘絕人寰,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呢?也許在人際關係方面的彼此默許,又或是害怕被人際邊緣而採取的行動,更加讓這些事情不被露出或討論,戲謔無罪惡感的小孩,怎麼逐漸變成道德淪喪的大人...

我們都可能因此變成默許的加害者,又或是被害的一方,其實沒有人是局外人!

末了,我總結一下討論的重點,在黑板上寫著「錢」、「高學歷」、「顏質」,接著跟同學們討論「這幾個名詞的替換,都是表象的判定,都是很危險的。例如:“我有一個念台大的男朋友,但他私下狂毆打我”、“我的老闆很有錢,所以跟他上床求升遷,他答應了”這些道德的邊境,非常考驗到我們的價值判斷,以及是否被外表蒙蔽。這人的價值和道德判斷,其實在他的內心。」

同學拍拍桌子,呼應著說:「對,這讓我想到之前有個案件媒體歪樓的。美國有一個帥哥,撞死了一個孕婦和小朋友,最後媒體一直在報導的是,被這麼帥的帥哥撞到,死也甘願、還說這樣的帥哥就算被判刑,要趕快放出來....傻眼!」

同學們呼應著說:「之前有新聞學校霸凌事件,結果媒體一直報導狒狒死亡,整個焦點錯亂!」

 

我說:「對,我們今天的生涯課,為什麼老師要跟你們提這些案件?過了20年後,換成你們操持這個世界,你們具備公民的身份可以讓很多事情發生,也擁有了主導權!你們將與這些人成為同儕或同輩,長大後的你們,有了知識、判斷和權力,可以扭轉或做很多事情,也正因為你們擁有了權力也可能因為誘惑而變質,但老師希望今天的討論,能讓你們維持心中的良善和正義!」

「老師覺得你們很優質的是,沒有喪失內心善的判斷、道德感和正義感,也希望時過境遷會如你們所說的,不因為慾望而不擇手段,秉持心中的道德,對殘酷、歧視和剝削感到不恥的心情,不想要成為這樣的大人!」

「其實,我們今天的生涯課程正是生涯彩虹圖,20年後的世界將是操持在你們的手裡,看到你們的咬牙切齒,老師感到欣慰,在十幾歲的年紀擁有對人真實的關懷和對不公不義,有感且不會落井下石。世界就會因為你的善舉,而像你們所說的往前邁進,但若是太多似是而非的價值觀的人掌握權力,而你們漠視,未來世界就會倒退嚕變成你們口中說的“過時、沒品、令人不齒”的世界。」

我想要他們記得這個起點的自己,依然記得選擇良善!

我跟他們說:「世界會往良善前進或墮落前進,正在你們的每個決定和判斷裡,不要小看你們的思考判斷和行動抉擇!就像台大經濟系出來發表的聲明,“自由並不是人權的全部”我們更不能因為追求個人的自由,去壓迫任何人,如果自由壓迫到任何人,就是與人權的維護背道而馳,這是假自由!

然而,消彌歧視,正在你一言一行裡!當你看到有人被諷刺、戲弄、嘲笑,請不要加碼成為其中一員。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去開別人的玩笑,也不要輕易去嘲笑比你弱的人,當你的優越踩在別人的痛處上,正是歧視和不尊重的開端。

 

 

同理心,正在生活中的每個素材裡,藉此鼓勵學生,當他們看到有包裝仇視的言論,以行動表現不參與,不弱化內心的正義感,正是拒絕歧視在心中蔓延的第一步!擁抱內心正義,不只是從言論自不自由的議題開始,而是從彼此的尊重和同理開始!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