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下決心不再打小孩,但只要他不聽話,又會忍不住動手……」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他好,難道會害他嗎?」
「要是孩子跟他爸爸一樣,怎麼辦?」
「我這麼用心在教養小孩,為什麼會變這樣?」
以上這些話語,你是否感到熟悉呢?
明明已經全心全力愛著孩子,卻只換來孩子的厭惡、逃避甚至反抗;種種狀況讓你身心俱疲、焦慮不安,卻只能茫然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尹宇相醫師透過30多年來的診療經驗,在診療的過程中協助無數的母親發現自己的「投射」對孩子的影響。投射簡單來說就像是投影機的概念,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或問題丟給別人,並且認為是別人的,單純的投射就是所謂的歸因「是你害我的」「是你造成的」這類型的,或者自己不喜歡某個小孩,就覺得小孩一直找碴,其實是自己討厭孩子,所以一直找孩子碴。
父母若能夠開始辨識自己的有色眼鏡,就能慢慢調整濾鏡的顏色,但有些濾鏡,是在自己的潛意識中!
他提及,佛洛伊德提及我們人有自我、超我、本我的三個我,自責這種自我數落的行為,本身就是超我在數落自我的作用。
然而,當現實中自己吼叫、怒罵孩子、動手打人的行為,常是被超我媽媽數落「你這樣還配當媽媽嗎?」「小孩遲早會被你毀掉~」當超我過多的自責和焦慮產生,就會更壓抑,於是造成下一輪的惡性循環,感到自己都快分裂了!書中提到健康的超我能夠幫助我們自我成長,但不健康的超我則是會拿苛責、完美,讓內在慾望過度被壓抑,不給自己喘息的空間,常陷入不完美的擔憂中!
而在父母心理面的孩子,和外面真實的孩子,一但落差太大,超我就會發揮作用是「我的孩子消失了,現在剩下的只是劣等品」這樣極端的想法,於是更加苛責和要求孩子,其實是內心過不去的坎,而造成無法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滿和指責造成眼前孩子只剩奇怪!另一種被動的超我則是「害怕別人怎麼看」如果不跟別人一樣,別人會不會覺得我不盡力等等的心理狀態...。
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深刻還有一則故事,有一名育有三歲孩子的國小老師,上一秒很愛小孩,下一秒卻揍小孩,醫師以心理劇的方式進行親子教養的透析和看見,他協助這名無助的母親了解到他的「火大」背後的「潛意識」作用,他提及這兩次動手都跟婆婆有關,她在第一次懷孕的時候,婆婆說沒考上公職不准跟我兒子結婚,因為壓力過大不幸流產了!考上公職後,雖然順利懷上孩子,但潛意識中對於失去第一個孩子一直懷抱愧疚和攻擊,他的前意識對婆婆咆哮「你害死了我的孩子,哪有資格疼我兒子」巴不得直接惡言相向,現實中卻不斷忍住。在心理劇的宣洩後,他理解自己真實感受到的憤怒、對孩子的愧疚、對自己保護不了孩子感到罪惡和後悔(p.33)劇結束一個月後,主角主動與醫師聯繫,先前對孩子的殘暴行為意外的停止了,對婆婆的憤恨也緩解,與家人之間心連心的感受,讓他們重拾親密。
對於愛,我們還有很大一部分在於前意識的模糊空間裡面,值得去探詢,這本書提點父母要多「留白」別因外界督促亂了身為父母的腳步,提倡「一度法則」提醒我們在改變時,需要耐性的漸進式修正,做不到不要苛責,但要敏覺到「又來了」,日積月累的覺察後,每天一度,180天半年後也許就做到一百八十度了!
最後,書中也提到許多母親認為自己的個性可能會毀掉孩子、每天在想怎麼樣才能不吼不叫、認為自己有缺陷「媽媽有傷痕一定對小孩有影響」、或是「0-3歲一定要由媽媽陪」這些想法等的問題點,並指出,母愛不是不良品,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供外界買單的商品,內心常懷內疚的媽媽、害怕犯錯的媽媽、擔憂孩子很可憐自己沒資格的母親,需要對這些想法按下「暫停鍵II」,針對有方向的覺察,#領略自己內心各種層次的風景,就有機會先將自己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媽媽的內在本就有各項本色#底氣足#養育有愛有設限,遇到阻礙也努力更正和學習,誰沒有傷痛過,誰沒有從傷痛中懷抱生存模式過日子,對 #生活覺醒,但不是警覺; #對孩子理解取代誤解,更不用擔心因一時怒氣就毀掉孩子,孩子也是我們生命的夥伴,透過我們的蛻變,這些捱過歲月的痕跡,都是我們跨越傷痛奮力去愛的家庭記憶,這些跨越更值得被珍惜和呵護!
這個世代的父母,讓我們一起攜手 #領略自己的不足後,但 #也瞧見自己奮力蛻變的可愛
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