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2622187_10218607076826445_2754494094657978368_o.jpg

在懷Alber的時候,有一次我聽見長輩說「Emma要當姊姊了耶,姐姐能哭嗎?」「No!」聽到這句的時候,我眼見女兒Emma跟著比著「NO!」一副很堅強的樣子。轉過身去,我居然哭了!

我心疼著一歲多的女兒,要瞬間長大,這是我最不樂見的。看著她有點落寞卻要振奮起來的神情,跟著說「不能哭」「哭哭,No!」卻忍不住一直掉眼淚,然後一直說「No!」我實在很心疼。我曾經得跟長輩溝通過「我們一直跟Emma說,Alber是他的夥伴喔!他不需要馬上要當姐姐,這樣太沉重了,他托嬰中心的同學,差一歲多也是同學呀~所以我們都跟他說你的同伴來了!」

但我當時並沒有更好的語言解釋這件事情,我發現我溝通的方式長輩不太能理解。在長幼有序的華人文化中,我這樣說對他們來講真是陌生,也難以被理解。

 

把孩子的夥伴帶來這個世界上,是我建立他們情感的第一任務

在Alber出生之前,我和先生就常常跟Emma說「妳的同學在媽媽得肚子裡面喔~他迫不及待的要來找妳耶~」「以後會多一個人愛妳喔!」她會跟著說「愛!」然後表現得一副很開心的樣子,點點頭拿蘋果要餵我的大肚子吃,有玩具想要給大肚子玩。

我不想剝奪她的一歲娃生活,因為可預期的她會越來越活躍,一歲半、兩歲、三歲,都是長輩說”豬狗嫌的不要不要”年紀,但我想要順著他的發展,讓她依然擁抱盡情奔放的自我,在我的眼皮底下快樂地當個一歲、兩歲、三歲娃,至於要不要幫忙,在她被愛夠的情況下,自然而然的就能給家人愛,就像她對我們這樣!

會這麼說,除了長幼有序,其中原因是長輩也是沒被愛夠的孩子

我能理解長輩的善意和對我們的愛,他們想先幫孩子做準備,準備家中有新成員的到來,而這個成員很幼小且稚嫩。畢竟等Alber回家,她會立刻面對有活生生的嬰兒出現,她也會立刻理解自己「成為姊姊」的這件事情。

但是,對於重視孩子情緒教育的我,也感覺到對她來說"要不哭”在情緒上遇到矛盾和困難,每一次她遇見困難就如同我遇見困難般,我得深深呼吸著。

先生問我,為什麼不立刻制止長輩這樣說?其實我在思考的是我知道長輩如果不這樣說,要突然變成其他說法,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

對他們來說,不擅長”接住孩子情緒”是他們在教養上最大的限制,不習慣「回應孩子情緒」的這件事情,在我們的要求底下變成苛求和挑剔。因為「回應情緒」這件事情,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陌生。這源自於他們,對自己的心情也很陌生。

 

老中青三代的隔閡和傳遞

對我們的長輩而言,在那個年代「常常不被允許為自己想」,吃苦當作吃補,作為人家的媳婦就應該,身為人家的父母就應該,這些”應該”讓他們活得離自己很遠,有情緒得往肚裡吞,然後告訴自己”還不是牙一咬,就過去了”。牙一咬的心情,就這樣一代傳過一代,變成「哭哭,No!不可以」。

我們誰,都給不出自己沒有得到過的東西,反而會把自己的奮鬥史(好東西,好經驗)傳下去,因為這樣才能「生存」。

 

老實說,每一次,長輩說「妳們好,我們就會好!」「不用管我們,妳們好就好!」我都知道他們對孩子的愛,建構在「孩子好就好」,但大人有時候並不好,當他們為我們想的同時,都習慣把自己擺在很後面,擅長壓抑的習慣大大的影響真正的親密,當他們都沒被愛夠、無法接住自己的心情、把自己擺在很後面,就更無法接住孩子的心境。所以,在育兒的過程,長輩對我們的每個體貼,我都心存感激並且直接表達感謝,因為我不但愛我的孩子,我也愛他們!

 

面對一起育兒,常懷感恩的心去愛所有人

對我來說,我無法改變長輩的作法,但非常了解他們的善意,所以不忍心糾正或脫口而出否定他們的話!我了解那份急於幫助晚輩的心,來自於愛和急切!

所以,對於Emma的情緒回應,我們父母得扛起父母的責任去做到,想到這裡我開始將焦點放在Emma的心情,當她聽見「不能哭」「NO」的時候(只要不是操縱型的那種假哭,而是真的難過)那種心有不甘卻得接受的忍耐的心境需要適時的紓解時,我發現她內心的水庫已滿,我就會跟她說

「媽媽知道妳想做好,但好困難對不對?」

「妳一方面想要不哭,但情感就是這麼直接,好難忍耐呀~」

「如果哭哭也沒有好一點,妳覺得該怎麼辦?」

「忍不住好正常啊,媽媽也常會忍不住」

「要哭來媽媽懷裡哭」

「媽媽知道妳還小呀~照顧弟弟的工作媽媽會扛起來,妳不需要當媽媽呀~」

這些話,不只寬餵孩子,也同時和長輩溝通,當妳這樣的回應奏效,孩子其實很難繼續哭下去,因為她的心情被理解了,就移動了!而當她真實的情感被懂了,長輩也更懂她了,慢慢就會知道我們其實很一致,都是希望她好,希望她對有弟弟的這件事情,有準備但有不至於被剝奪,也知道我的立場不是要她被迫長大當小大人或我的幫手!

(身為母親,我的立場就是堅持我不需要她當幫手,她可以自主性的想幫忙,但我不會特別賦予她這種任務)

 

一歲多的孩子的情緒紓解有方法

一歲多的孩子,在情緒上就有各種說不清楚的揪葛,開始歡歡、該該、鬧鬧的時候,正是父母情緒教育介入的好時機。我們舉兩個狀況為例:

狀況一、

例如:她餓了,想要妳泡奶給她喝,但當妳轉身要去泡奶時,她又哭鬧不休。

這時候妳不妨猜猜她的心境,說「妳好餓了,媽媽趕緊去泡,但妳為什麼哭了呢?」如果她說不出口,但一直該該叫。不如妳猜猜她的心境,然後直接把妳猜測的心情說出來

「寶貝,妳好餓想要喝ㄋㄟㄋㄟ,但又想要媽媽陪,捨不得媽媽出去對不對?」她可能點點頭或者說「對!」。妳可以問她怎麼辦,或者給她選項說「不然我們一起出去泡ㄋㄟㄋㄟ好不好?」不過妳要答應媽媽「熱水很燙,媽媽泡就好喔!好不好?」通常她都會說好,然後帶頭說「走走走~~」

 

狀況二、

一歲的孩子也會遇到各種揪結的心情,例如她想要妳陪,但弟弟在哭鬧,而妳要親餵弟弟,這時候,我就會跟她說「哇~媽媽知道妳想要我陪你玩,但弟弟也好餓,媽媽為他吃飯好不好呢?不然他在哭妳也不好玩~」他通常會說「好」但也有不好的時候,我就會跟他說「Emma肚子餓的時候會怎麼辦?」「那我們一起煮飯一起吃,好不好?」

然後就把廚具拿到床上,我一邊親餵,一邊陪他煮東西,通常他煮了會分享給我和弟弟吃,我就說妳煮的好好吃喔~如果他硬塞弟弟,我就會說「妳煮的好好吃,可惜弟弟現在不能吃,但他有昂(吃)一口,等他長大了換他煮給妳吃喔~」Emma會很滿足的點點頭,繼續煮,然後假裝餵我和他吃。

 

先懂心情,再給建議

小小孩是需要大人給的一些建議的,他們面對大人的世界,常感到挫折是因為,這個世界通常是為大人所設計的,包括應對進退、社會化、硬體擺設到所謂的抗壓力。但小小孩的確需要一步步才能達到這些要求,不然對他們來說是巨大的挫折。這些挫折,容易讓他們在勉強自己的情況下,過度撐大,變成需求永遠無法滿足的小大人,還覺得為別人犧牲奉獻是種美德,其實每個犧牲奉獻都更造成缺愛不被愛的怨念!

 

而對我來說,我認為,長輩是很聰明的,我信任他們,愛護他們,不是因為他們吃的米比我多,而是在那個年代,他們已經將畢生認為最好的給我們,如果那是1.0版本,那流傳到我們這代修正進化變成2.0版本,這些修正在網路世代的透明化討論中,又如何讓他們瞬間理解,這就是容易變成世代隔閡的征戰起源!因為2.0就是依據1.0修正的阿,修正後他們就感到被否定了,這多令他們傷心可想而知。

 

愛一家人,盡力而為,化危機為轉機

而我認為,這些征戰有時候都失焦變成彼此的攻訐和證明誰對誰錯的戰場。小小孩需要愛,長輩也需要愛,而我自己想做的就是,先理解他們的心情,再給予建議,如果不聽從也沒關係,畢竟我是孩子的父母,最主要的家庭教育還是在於小家庭的部分,他們願意聆聽,我心存感激,如果無法做到,我也不糾結在那裡,回到孩子身上做情緒紓解和同理,並且解釋長輩為什麼這樣做,讓他透過事件拓展更多對於當下每個人的角度對情緒的反應,不免也是情緒教育的一環!

家庭內教養紛歧時,有時候並非壞事,身為我們的父母,他們也需要被尊重和被愛。而身為現代父母的我們,可適時運用事件讓孩子拓展對事件的理解,是我們的功課和教養的任務!

 

本文發布於親子天下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克萊兒 的頭像
    克萊兒

    跨界。強悍且溫柔地出走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