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0448422_10217511047706402_7870629695652364288_n.jpg

「你不覺得小孩上幼稚園之後一直感冒,老師很有問題嗎?」
「老師一個人管這麼多個小孩,你是能怎樣?」
「都這麼嚴重了,為什麼妳還要幫他們講話?」
「我沒有在幫他們講話,我覺得反倒是你愛怪東怪西的」
太太總覺得先生很無理,回家怪裡怪氣的找麻煩。
 
「為什麼每次講話你都站在別人那邊?就是不支持我?」
「是你先情緒化的,還怪別人?」
 
家瑀和漢昇的兩個孩子都還沒上小學。他們自孩子上幼兒園起,家中大家就輪番生病,買兩小送兩老,家庭的氣氛變得很緊繃。
 
漢昇緊張起來,最常問家瑀的就是:
「小孩為什麼會一直發燒」
 
家瑀每次聽到這種話壓力就很大,她感到很悶常覺得「你問我我要問誰」「我也覺得很不捨,能怎樣」「大家都說生病就是在抵抗力,我也只能賭這個說法有效」她痛恨先生問這種無解的問題,也痛恨自己不是學家醫科專長,幫家庭解決各種疑難雜症。
 
這些無力感下,她只能怪罪漢昇找碴
 
每一次,只要小孩生病,他們的對話就停留在
Q「小孩為什麼一直發燒」
A「送上學本來就會生病,每次生病都在增長抵抗力」
當先生要再追問「你確定」家瑀就要瘋掉了,因為她不確定,這時候她就更覺得被逼問、壓力大、眼睜睜也看到孱弱的孩子,心理面很不捨。
 
家庭瑣事,讓兩人世界變成平行時空
漢昇覺得太太自從在家帶小孩,也變得很難溝通。雖說太太辭職在家也是種為家庭的犧牲,但自己獨撐經濟也不輕鬆,他想要的是看到一家大小都健康,卻不可得,心理面的著急就不假思索地拋出來,每次話說的越急,就換得太太的白眼和不認同,於是他就更加刁鑽,像個偵查隊一樣,開始盤查太太的想法是不是同調。
 
「不管怎樣學校一定要處理這個問題」
「學校是一定會處理,但遇到你這種恐龍家長,我看他們也不想理你」家瑀越說越氣,但漢昇指覺得太太胳臂往外彎。
「好啊,都你對,你很會幫學校說話,以後他生病不關我的事。」他講的不是真話,卻已經沒給自己台階下。
 
講不下去,兩人就越來越不想溝通,因為溝了不會通,只會吵架。
最後兩人的互動只剩下互瞪和嘆氣。
 
傷心的太太,是整個環境支持出來的,壓抑的先生也是
最近很火紅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劇中正敘說「女性在社會中所感受到的一連串恐懼、疲憊、錯愕、驚嚇、混亂與挫折。透過女主角金智英的人生具體探討了社會對於女性的不公與偏見體現在哪裡?這些看不到的性別歧視如何制約和壓抑女性的人生?女性在家庭、職場、婚姻中到底犧牲了什麼?」
 
反觀男性,不被允許訴苦,連抱怨都只以髒字結束,連調侃也要很有技巧的維護自尊心,在男性被情感抑制的情況下,惡性循環就是女性也不被允許訴苦,女性的訴苦會被貼上”情緒化””女人就是這樣””怎麼像個女人一樣”這種沙文主義的說法,足以見得男人有多被這個社會支持要壓抑自己的情感,以及情緒表達。
 
這跟日前有媒體文章在探討”如果我們要讓強暴、跟蹤、偷窺等女性的受害者減少,必須也要針對男性進行情感表達的教育”。否則只教導女性要保護自己,那麼促成的第二方呢(不限性別,男女都可能被騷擾,被跟蹤偷窺等)
 
最近我接案經驗中,一位男性隔代教養的長者跟我說~”老師,我想問你一個專業的問題,我的孫子很愛抱抱,會不會部正常,每次我都把他推開,男生不應該這樣”;另外一個家庭的父親則是跟我說”老師,鼓勵的話,應該是媽媽要說的,不應該是我們當爸爸的去說”
 
我能看見,在我們的文化中,給予男性對於表達情感有多少桎梏,導致他們在追求對方的過程中,盡情揮灑撩妹功能,反倒是多加了父親、丈夫的身分之後,變成自我設限的「情感障礙人」。並延伸這樣的教育,往下一代延續。
 
讓我們的家,終結情感絆腳石
其實,回到一個人本能的情感功能,我們都該理解人都有「需要被理解」「被愛護」的需求,疼惜你的太太,可以維護一個家庭,疼惜你的老公也是。沒有人希望家庭不開枝散葉,只是彼此投入的方式不一樣。逼迫自己往一個方向練習的就是,如果是基於「他也想要為家庭做點甚麼」的立場「到底這個人在表達的是甚麼?」
 
回到家庭的基本層面,對彼此多一點的理解和空間,也許就是先「停、看、聽」讓本能回應和防衛先退後一點,讓偵錯文化退後一點,才有機會看見彼此真正的心意~如此一來,才有更多對彼此情感表達的機會!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文中故事已改編改寫,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 本篇文章同步發表於親子天下嚴選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