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57996_10211676442324914_9051782674749473554_n.jpg

        「媽媽,我跟你說,小孩現在要開始訓練他自己大小便,要這樣弄…」
        「賀啦!賀啦!」
        「要循序漸進啦,不是褲子脫掉直接弄,後~我跟你說」先生看到婆婆直接幫小寶拉下褲子,趕緊示意停止。
        「阿呀,你不會弄啦!去旁邊~」婆婆直接揮揮手示意要他離開。
        「後不是啦,你這樣會讓他害怕,你要漸進式~」他阻擋在他們之間,這下婆婆急了!
「我從小也這樣弄你長大,不會害他的啦?」
「阿你就一直弄錯阿,你這樣直接脫,他會有羞愧感,我不要小孩這樣啦!」
「阿你不就這樣長大,你不就很羞恥」
「歐你不懂!不是這樣啦」他們在拉拉扯扯之間,先生蹦出這句:
「我就是個沒自信的人啊!你要我小孩也因為這樣甚麼都感到很丟臉喔?」
「欸,你話給我講清楚喔,甚麼叫做你很丟臉,不要什麼都牽扯到你老母身上,我告訴你,你小時候我也給你把屎把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賣牽拖!」
他嘆了一口氣,已經想結束這一回合的溝通。想結束溝通其實不是為了自己,是因為知道他這樣講,媽媽已經感到受傷了,他不想因為溝通孩子的事情,讓媽媽傷心,卻自責著他沒有更好的語言,更貼近的字眼,去溝通”他想要孩子漸進式的戒尿布”這點小事!他感到自己的無能,和母親的防衛,就不想把事情過度解讀,可是,這樣還有機會溝通嗎?
 
      當問題被浮上檯面,最容易促成一個人感到羞恥或羞愧的心情
        首先,我們從文化的部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害羞」、「羞恥」和「羞愧」本身在心境上的感受程度,以及對於後續的行為表現,是不一樣的。一個人感到「羞愧」的時候,就會覺得想躲起來,不想被看見,對於想改變的動力相較於「羞恥」不同。「愧」這個字也是象徵著心裡有鬼,不願意被曝光、揭露或看見,所以一個人如果感到自己的行為與他人有所牽連,或者「家醜不外揚」「壞行為如同遮羞布」等,當一個人感到羞愧時,如果感到羞愧會有躲都來不及的感覺,想像鴕鳥一樣,把自己藏起來。
而害羞的特質,是最被華人文化所讚揚的,如果一個人很有能力,但謙遜害羞,會讓人感到可愛,當女性展現含蓄害羞的樣子,也會被視為可愛和討人喜歡。所以關於羞,關於恥,是被文化支持出來的結果。
 
華人的羞恥文化,促成國之綱本
相較於西方文化,華人特別重視「自省、自覺、內省、謙和、不張揚、曖曖內含光、溫良恭儉讓」等文化。
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彰,國乃滅亡」就可以看見,華人文化中對「恥」的重視,也就是”在別人說你之前,你要有自覺,讓自覺和自省來停止犯錯的可能”。
於是,華人在教導孩子不要犯錯的同時,常常用「你看阿姨在看你」「你在這樣我不承認你是我家的小孩」「你這樣讓我很丟臉」等,這樣的字眼,試著運用彼此的牽連,運用關係的切割,達到”選擇正向行為”的效果。
也因此,你會發現這種你牽連我、我牽連你的氛圍,還有禮尚往來的默契,以及「沒關係就找關係,有關係就沒關係」的文化,靠彼此的關係來拉抬重要性,就特別重要。
所以,”羞恥文化”本身是在促成一個人覺得自己的行為”哪裡有問題”,以便達到個人自覺的手段。恥本身可以促成個人積極作為,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
 
文化衝擊,讓傳統慢慢過渡到現在
但在文化衝擊之下,現代的企業界主張”狼性文化”,我們也會在課堂上希望學生多發表,多搶答。在Me世代來臨之下,群的文化也慢慢被豎立邊界,你會發現在家的文化中,成員間的過度干涉容易解讀成情緒勒索,情緒界限主題的相關書籍熱賣,這些都是我們開始反思,群的概念和個體的主體性之間,要如何拿捏出個人舒服的空間,這也是在一個人發展中,”親密vs自主”的拿捏。
 
善用家庭的資源,肯定家人彼此的成長和努力
然而,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每個家庭的需求和後援也不同,要溝通出一致的作法,就變的很不容易。我們得看見這樣的不容易,才有機會進行溝通,世代的差異,夾雜著每個人習慣和經驗值的不同,就容易造成溝通不良,讓彼此都在溝通的挫折同時感到挫折,但這是一個很棒的過渡時期。
對於新生代來說,如何活出自我,擁抱自己的聲音和意見,對於長輩來說,又如何接受孩子長大擁有自己想法,而不是覺得「你永遠是我的小孩」,我想,過去的人因為經濟不發達,物資有限,當長輩說「你永遠是我的小孩」可能小孩會痛哭流涕感到感動,是個親密的連結,但現在如果拋出「你永遠都是小孩」這樣的說法,可能會讓孩子感到被視為無能,永遠長不大,變成達不到自主的需求。
所以我們得正視,同一個訊息在不同年段拋出來,要表達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也基於這樣的探討,我們有機會做出世代的溝通,將共通點「愛和關懷」的部分放大,才有機會溝通差異和聆聽彼此,其實,在家庭中,能夠聆聽彼此真的是最大的福氣,當我們都有機會看見彼此的努力,也願意陪伴彼此成長,才有機會促成彼此都有更成熟的心境,去面對每個階段的變化,共勉之!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文中故事已由真人真事改編改寫,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嚴選同步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