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0589074_10215794230347041_8017639017375858688_o.jpg

「白癡,你是不是白癡阿,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
早餐店的一桌,傳來突如其來的尖銳大吼。

循著聲音望過去,兩個孩子的媽媽正戴著耳機拿著平板,一隻手撈了一片吐司餵小女兒吃,冷不防,反手往大女兒一個巴掌揮過去。
不曉得是因為耳機的聲音掩蓋過路人的耳語,還是這位母親的自我防衛,她完全無視於旁人的側目,只自顧自的管教青少女的女兒。當下只見大女兒臉色鐵青,敢怒不敢言,小女兒一臉悠哉,彷彿很習慣媽媽突如其來的指責。

「笨手笨腳」「生妳有甚麼用」「再瞪阿,跟妳爸一個樣~」她一邊斥責,一邊用手作勢如果敢反抗要再巴下去。
「去拿面紙啦!」最後這個媽瞪了女兒一眼,拋出這句。「看到妳就厭」

終於有位路人鼓起勇氣走過去跟她說「這位媽媽,不好意思,小孩不管再怎麼樣,都不應該這樣當眾打吧!」
原本低下頭聽著音樂的母親,聽到這麼大聲的勸阻,抬頭回瞪這名年輕人,說了這句:「哦?關你什麼事,我女兒就是笨,像個白癡,你懂甚麼?」

眼前這名青少女發現被大家關注,眼眶泛淚,頭低得更低了。女孩看起來智力正常,打扮也算乾淨,也還算在乎身邊路人的側目和眼光,就是個普通的青少女,被媽媽這樣一說,又氣又委屈,不甘心的眼淚忍不住撲簌簌地滴了下來!
她無視女兒的眼淚,甚至覺得少在那邊裝可憐,擔心撫養兩個女兒的她,只要一生氣就拿女兒洩憤,她氣女兒不夠聰明、不夠貼心,不夠會逗現任的男友開心,老是出毗露,不夠董事,也氣自己的人生,在年輕時就被女兒綁住。她可以一股腦兒罵女兒洩憤,卻不敢面對,自己的荒唐過往,恣意縱情的年輕時期,及識人不清。

當她開心,就把女兒當女僕,將她物盡其用,呼來喚去,道德綁架她要她長大得孝順;
當她不開心,她就羞辱女兒,詆毀所有的好,要她不要囂張,都人生這麼慘都是她害的。

她討厭她,卻也緊抓她。
她嫌棄女兒沒有能力,但更需要女兒無能,因為女兒無能,她才有能力,有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羞辱她,如果女兒太好、太突出、太有能力,當她的表現好到強壓過她時,她就找不到還能怎麼羞辱她的理由,只能緊緊抓著「她害她人生不美滿」的說詞,以便合理化對女兒的所作所為。
 
「我不配做一位母親吧!」

內心擺不平的人,往往也把別人甩得更遠
在諮商的現場中,我們常見到這類型「匱乏型的父母」這些父母常常在下意識中感到威脅或不滿,
就採取先發制人將人「壓落底」(台語)的作為、發洩式的處處挑剔,無視於孩子的不滿和不舒服。
這類匱乏型父母常感到自己被剝奪,也常感到受害或受制於人,他們沒辦法為自己的匱乏負責,
更沒辦法面對這些不舒服,於是拋諸在外,這樣拋與接的過程,常讓孩子感到敢怒不敢言,或道德綁架。

他們無法自體消化一些不舒服的感受,包含對人生的不滿意,一旦受害和被剝奪的感受湧上心頭,
就容易酸言酸語、挑三揀四、試著平衡內心被剝奪的感受,更無視別人的眼光和需求。
畢竟,一個內心窮困的人,更眼紅於別人富有,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他們期望子女,卻也忌妒子女。
表示"我已經對妳很好"語言無所不在,但撤回關愛的舉止更是訴諸言行。


妳得面對內心的糾結和矛盾,才有機會收回各種不屬於孩子人生的投射
這樣的情況以克萊恩的學說,稱之為「投射性認同」,在我們抱怨外在的人事物的時候,其實我們也選擇性地吸引不好的人事物的發生,而對方如果也擔起這樣的角色,抱怨就會成真。這種吸引力法則在嬰兒的自我中心想法中,有更多的看見。「嬰兒將自己內在自我無法承受的部分投射到所幻想的外在客體上,然後再內化該部分」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樣的過程一旦成立,嬤嬤就會更覺得自己受女兒拖累,女兒也會覺得自己害了媽媽,於是雙方無論如何都得上演這樣迫害與被害的角色。也許身為父母,我們有機會接觸更多資訊和擁有更多資源,得先面對自己內心的各種糾結,再訴諸對孩子的不滿和抱怨,如此一來才有機會不容易不斷複製人生的各種糾葛場景,反倒是給自己人生一次更新的可能。
 

 

 

圖片授權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延伸閱讀:
面對伴侶,妳也會有不愛他的時候
你的另一半像長不大的小孩嗎?
家庭關係中,如何增加良性循環

* 文中故事已由真人真事改編改寫,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嚴選同步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