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最近在看本書籍,從神經迴路和遺傳基因觀點看待我們的情緒行為、依附行為,透過作者長年進行實驗的結果,了解情緒以及行為模式ˋ的機制來源,真有意思

博客來書籍介紹:

英國《衛報》評選2013年最佳心理學作品

售出美、巴、德、希、義、荷、葡、西、韓等多國版權

  2008年約翰.肯德魯年輕科學家獎(John Kendrew Young Scientist Award)得主歐洲神經科學與社會聯絡網創始人暨國際ENSN Transdisciplinary NeuroSchools協調人喬凡尼.弗契多 精彩力作

  我們嘗試用科學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
  然而,憤怒、快樂、嫉妒、愧疚、幸福……各種陰晴不定的情緒,
  真能透過神經科學、心理學或基因科學被化約成簡單的方程式,讓人一一透視?

  「先天的基因缺陷或後天的基因受損,容易使人具有暴力傾向。」
  「當你心懷罪惡感,這個腦區就會亮起來。」
  「你之所以感到快樂,或陷入瘋狂愛戀,都是因為腦袋裡分泌了某種化學物質。」

  科學家們宣稱他們從大腦裡找到了情緒的祕密,
  但是,這些描述真的能夠說明我們的感受嗎?

  本書除了介紹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在情緒研究上的進展,
  更透過哲學、藝術、詩歌、音樂及劇場等科學以外的角度,
  帶你重新認識那些讓人又愛又恨的微妙情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的輔導工作現場中,常會面臨學生在課堂上突然情緒失控,需要去處理的狀況!

當你接到電話,甫到現場,會發現學生一直尖叫、哭泣,或者和老師槓上,不斷口出惡言

而一回頭,卻看到旁邊的同學是一臉茫然,當你詢問旁邊同學,「剛剛發生什麼事?」

他們如果是說:「其實也沒有啊,老師跟他要考卷,他突然大吼大叫,就變成現在這樣了...」

我也曾遇過,導師打電話進來辦公室,商請我下去"處理"一下一位陌生的孩子...

當我下去的時候,眼見他不停落淚,用剪刀將自己的手掌刺得亂七八糟,不願意到保健室,

我問老師「老師,剛剛發生什麼事?」

老師一臉驚惶地說

「不曉得我也很錯愕,只是要他做個掃地工作,他就突然爆哭,我就先支開同學,拿下他的剪刀,我也嚇傻了」

像這些突如其來的情緒,和當下無關的心情起伏或轉折,有時候會用暴怒、低落、或者哭泣等表現出來

 

這些,某個部分是孩子被引發過去的神經迴路,當這個神經迴路被喚起,

孩子的低落反應是「我很糟糕!」「我不值得存在」「我是廢物」「我消失算了」

或者,有些孩子是往外攻擊,他們的內在語言結論總是:

「全世界都對不起我」「大家都看不起小孩子」「我要他們好看」

當這些結論不斷在腦中複述,就更容易讓學生鋌而走險或者衝動行為,

而這本書籍將自我防衛,保護機制的頭腦迴路機制,以及如何對某個動機上了癮,

「撫育行為」的代代相傳,都有生物實驗的證據來探討,像是以下這段:(p344)

雙親對待子女的方式就如同他們的父母,正如實驗證明「表觀遺傳調節」的分子生物機制,

表觀遺傳學在探討的是,我們如何不依靠DNA基因訊息的情況下,就將某些特質傳給下一代,

重要的就是靠「養育行為」的效果。

 

P346這頁提到,父母的養育方式大大影響了成年對伴侶的選擇,精神分析概念和拉金詩教會了我們某種事實,

神經科學則讓我們了解到養育方式調節了我某些基因的表現。但大腦具備可塑性,他的神經迴路與基因表現都是可以改變的。

成年後,雖然表觀遺傳調節仍然會持續作用,但總有成長的空間,並非不可逆,但我們要有意識的覺察它。

 

這個觀點非常有趣,也從神經迴路的觀點,重新呼應了當時我寫作「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中,探討原生家庭的初衷。

當父母已經竭盡所能地對待我們,我們了解和意識到他們在我們身上正面和負面影響,我們又要如何超脫和選擇,

除了需要了解、還有覺察,更需要一些關照目前現狀的小練習,才有機會逐漸選擇我們更喜歡的親密關係...

 

圖片及部分文字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介紹以及書籍內文P344.346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360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克萊兒 的頭像
    克萊兒

    跨界。強悍且溫柔地出走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