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蠻多時間可以停下來閱讀,又重拾<依附關係的修復>這本書,

 

依附關係的修復:喚醒嚴重創傷兒童的愛

圖片取自博客來官方網站

其中一段落,讓我看了熱淚盈眶,我想起手中那些充滿敵意、防衛和拒絕的孩子,

在張牙舞爪控訴及拒絕背後,滿是無助和害怕的脆弱....

我希望自己即便沒有空間的時候,仍然可以記得下面的對話,撐出些許空間,

(p.288)

孩子將寄養媽媽家中的花強摘下來,送給寄養媽媽,

此時不見寄養媽媽的高興,而是不悅,孩子開始陷入混亂的情緒,

那種可能不被愛、被拋棄的感受又湧現心頭,

即便寄養媽媽上前去抱住他,仍沒有反應,

 

媽媽在治療室中,跟治療師提及這一段,孩子則在一旁抗議。

治療師follow孩子的狀態,讓孩子跟從一句一句複述給寄養媽媽,

反映他的心情之外,治療師每講一句就讓孩子練習說出:

「凱蒂,告訴你媽媽,"這對你來說有多困難"」

.

「媽,當你不喜歡那朵花的時候,我是很氣你的!」

.

「我永遠也不會使你高興!」

.

「我覺得你好卑鄙」

.

「我覺得你不會愛我」

.

「那真的讓我覺得很氣你」

.

「凱蒂,看著你媽媽,跟他說,我氣你不喜歡我的花!」

.

「凱蒂,看著你媽媽,跟他說,我氣你 不 喜 歡 我」

.

治療師看見孩子在話語之前率先滾落兩頰的淚水,掙扎著最後一句說不出來,

用一種絕望和不再抱有希望的聲調說,「我  不  覺   得  你  會  愛   我」驟然大哭

當他把這句抗議很脆弱的向寄養媽媽說出,寄養媽媽不忍地把它一把抱過來靠在一起...

孩子開始可以變的比較安靜,寄養媽媽將他摟在懷裡輕輕安撫哼唱著

 

對紊亂依附的孩子來說,問題行為不會間斷,原因是因為得到安慰和保證太難  太不可置信,

大多人都會就它的問題行為不斷糾正和教導她,可也增強了她用問題行為留住身邊的人

這不是我們的初衷,如果管教和修復能夠並駕齊驅,從一個問題行為拓展開來,

從依附的眼光出發,看見問題行為背後渴望愛、渴望不被拋棄的依附需求,

也許可以讓彼此問題更往深處走,孩子能真正被好好安撫下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依附關係的修復 黃素娟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