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是我認為內容實用,又不偏不倚,搭配孩子發展給予腦科學建議的書籍。不引發父母罪惡感,儘管給予適當的建議的好書!
在帶領小小孩的期間,我時不時會翻閱其中的內容,解惑也解放父母內心無限的困惑和擔憂,在家族聚會中,支持著我有信心協助身邊的大人也看懂孩子(各種大人覺得的)脫序行為,例如當我十個月的孩子外出吃飯,想用手抓握食物,身邊的長輩覺得很髒,但其實,手指的成長正是人類能發展出智能的奇蹟,尤其是大拇指能與各手掌指頭抓握,協助孩子透過抓握食物的過程,以手感發育智能!
然而,之前在podcast中提到的 #四歲小天使時期,在書中也有理論依據支撐這個論調(孩子從 #0-3鱷魚腦逐漸邁入 #猴腦的時期,正是三四歲可以上幼兒園時期,他們能從父母的表情和情緒中,連結到自己的行為,此時的 #賞罰與他們個人開始做連結,也開始分辨社會化中哪些是可以做的事、哪些事不能做的事!)
然而,書中也提到所謂的 #三歲以前的全腦開發,是依據時代,其實倘若孩子沒有受虐的狀況,在三歲以前是否有受到大人的關愛和充分的安全感建立,才是重要的!
而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因為腦部能處理的訊息有限,一次不要講太多道理的原因,是因為 #他會無法吸收,而腦細胞尚未能基於此做出反應的連結,然而,當孩子年紀小的時候,以 #一種情況一句話為原則,給予輸入。另外,針對感受幸強烈的學習經驗,最主要是貨真價實的實體經驗,實體經驗容易讓孩子 #在腦袋中重複撥放,家長可以不用趕進度,例如:帶孩子看動物圖鑑之後,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看實體的動物,孩子愛玩樹枝或石頭,想帶樹枝或石頭回家時,在語出「髒死了」的背後,也能體認到孩子充滿原始求生力量的感受!
書中也提到,關於 #轉移注意力 這招,在三歲前,可以協助孩子從情緒中稍微抽離,並且切換對需求的觀感,在三歲以後,孩子較能表達自己意志的時候,就可以多多讓他表達意志和需求(並非只有要求喔)!
我女兒常在開車的時候,要求我們抱他,幾次勸說「媽媽在開車,很危險」他都堅持依然要抱,後來,我轉個方式跟他說「怎麼辦,媽媽好想抱,Emma~現在,趕快抱我」她就會突然一本正經地跟我說「不行欸,現在在開車,你這樣很危險,我不能抱你喔!」在幾次腳色轉換後,她會突然進入我的腳色,告訴我跟她說的"道理",這幾次實驗下來,對書中提到的要點,常能感到呼應且有感!(當時Emma兩歲兩個月喔),推薦給大家!
文末,書中提及比起追求完美育兒,應把媽媽擺在第一位、「夫妻之間常說感謝的話,締造經營家庭的共同夥伴」也是影響如何教出好孩子的關鍵!
這之中的關聯為何,對孩子的影響又為何,歡迎大家直接閱讀書籍內容,從中找到育兒解方!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264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