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i世代」如果以年限來分,是坐落在1995-2012年左右出生的孩子,這群人最常相處的可能是「父母」和「3C」,也因為這兩者就可以迴避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就更加玻璃心。

 Jean M. Twenge是最早提出ME世代的人,這一次她提出「i世代」的概念,指出在社群媒體膨脹世代的一群孩子,被保護得好好的,在社交底線也可能僅認為「別讓我不開心就好」,所以與他們最常相處的可能就是「父母」和「3C」,也因為這兩者就可以迴避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就更加玻璃心。

依照珍提出的觀點,「i世代」具體而言,如果以年限來分,是坐落在1995-2012年左右出生的孩子,但更多是以使用的比率來區分這個世代的人,對他們來說從來沒有想像過沒有3C使用的日子,可能還沒就學就擁有IG帳號等特性。

然而,以現代不論中西方普遍運用服務業為指標至上的「顧客問卷結果論」討好的教育/企業/社群/商模等模式來說,在 i世代的年輕人,是建構一個又一個屬於自己的舒適圈,在尋求同溫層的同時,也劃分異己的觀點,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同溫模式來活,還是建構了一個跨越異己觀點就引發暴躁的情緒界線。

而在網路上得要展現樂觀、自信、獨特、才能被取讚的文化,造就更多的憂鬱和得失心的不堪一擊。一個留言、一個發文,都足被摧毀、構築個人形象,促成網路集結聚眾的簇擁和撻伐爭論,在這些口誅筆伐的槍林彈雨中,滑手機滑到網路簇擁但現實沒朋友的狀況比比皆是。

我們能夠帶領孩子走向這樣走樣疏離又緊密的網路世界,必須先協助孩子建立自制和自律的先發模式。

在網路建構自我形象的同時,我們必須建立孩子擁有自己真實世界的自我撫慰能力,擺脫「膨脹到爆破的虛擬形象,現實中只有骨感支持的真相」。讓「面對面的學習和回應」,重新建立人與人的真實連結,建構孩子的真實自我,同步於網路原生代(digital natives)有的資源和資訊模式,讓孩子戮力於駕馭網路為己學習所用,而非僅變成流量之一。

面對對於各種情境之下的情感狀態,而非「只要我被拖出來,就只是被公審、被定位」的情緒地雷,面對情緒,我們得給 i世代的年輕人,更多的可能性。而非踏出舒適圈,就是異己掠食比大聲/來讚數就贏的叢林。

與其說,科技日新月異,不如說,人類的情感模式在螢幕和疫情的隔絕之下,越發原始,這些觀察,都在教育者的觀點和掌鏡中,提前被發掘出來,發覺之下,必先思考的不是杜絕玻璃心,而是玻璃心的情感模式之下,我們可以帶著孩子思考『只要他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事,而不是只有成為網路名人才是』『只有按讚,沒有批判的互動模式中,難道就沒有副作用和缺失?』『在人與人僅靠螢幕對話互動之下,我們正在獲得或喪失了什麼?』

在發掘世代特性之後,跳脫異己的黑白觀點,我們得幫孩子建構在玻璃心世代下「速效回血的情緒教育」和「轉換的彈性思維」因應世代變遷所帶來的人際新模式!

* 本篇文章同步刊載於親子天下網站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8442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親子天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克萊兒 的頭像
    克萊兒

    跨界。強悍且溫柔地出走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