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手足競爭,是手足一輩子的功課,尤其在小小孩階段,各種爭寵、退化、爭奪,都足以讓父母勞心傷神,感到育兒路上不只「養」,教導之路更加瘋狂且崩潰。

Alber七個月以前,是我在一打二的甜蜜期,但是自從他開始爬行、叫媽媽、搶2歲Emma的玩具東西開始,媽媽和Emma同時都發現,Alber已經不再只是躺在地上玩吊飾的小嬰兒,而是個會跟Emma競爭媽媽的小人兒了!

撇除玻璃心,聽懂孩子的抱怨

1.了解玻璃心的內容

在父母教養之虞,難免玻璃心,尤其是當你已經勞心勞力的對待孩子,卻換來孩子「媽媽都沒有陪我」、「媽媽都沒有抱我」等,媽媽都在陪(另一個小孩)」的抱怨,這些抱怨都容易引發父母的不滿、委屈和羞愧感(擔心自己不夠好)。

2.了解孩子的意圖

依據阿德勒心理學,孩子想引起關注的行為有兩種需求:「歸屬感和權力」,而滿足這兩個需求的方式,常用四種錯誤的目標來爭取:「尋求注意、爭取權力、報復、表現無能」。透過對孩子錯誤目標的理解,更能掌握孩子在問題行為背後,渴望被愛的心情。

3.從跟鄰居說,到跟孩子說

在我的親職講座中,常會提及「鄰居最了解你的孩子」,這個觀點是在於,我們常常跟鄰居抱怨孩子「我跟妳說,我們家小西最近很愛說謊,我覺得他就是想要引起我的注意力,想要我罵他也要留我在身邊,可是我就是沒空。」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正是孩子肚子裡的蛔蟲,我們在跟別人抱怨之餘,就已經說出「孩子想表達什麼」。如果,我們將這份理解的心情,直接跟孩子說,也許在要求之上,就更適切了。

例如:「小西,媽媽發現,妳最近常常把有的事情說成沒有,沒有的事情說的跟真的一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讓孩子想一想這樣做的原因,並且有機會表達)。

「媽媽有一個觀察,最近我比較會注意弟弟的安危,所以,比較沒時間跟你說話,如果是因為這樣而故意讓媽媽著急,那媽媽教你,你可以跟我說:〝媽媽,我希望你陪陪我〞。媽媽就知道了;如果〝你要求我的,我做不到〞我也會跟你解釋為什麼,讓你理解,知道嗎?」

媽媽心裡有鋼鐵人也有溫柔窩

我常常使用幾種方式,化解手足衝突。

1.    多多運用角色轉換

當我在開車時,兩歲的Emma跟我說:「媽媽,我要抱抱」。

以前,因為車子正在行駛中,我就會很緊張地跟他解釋:「媽媽在開車,很危險,現在不能抱」,但是效果不好,因為接著,他就會一直無限循環「抱抱~抱抱~抱抱」盧到你無法接受,只好車停路邊,抱上抱下但又發現他似乎不是真的想抱,只是想「打斷你覺得重要的事,以便證明他比較重要」。

後來,我臨機一動,轉換方式跟他說:「Emma媽媽也好想抱抱喔~怎麼辦?」他居然說「不行喔!」我說:「為什麼,媽媽好想抱抱欸~抱抱~抱抱(轉換成他的角色)。」

他跟我說:「我們現在在開車,很危險,你要下車後才能抱喔!」

這樣一來,不但讓孩子角色轉換一下,思考可能性,並且也透過角色轉換,輕鬆讓孩子來回應問題(答題者變成出題者)的概念,讓父母檢核和收割平日的教導,讓教養變好玩。

2.    善用同感於時時刻刻

有時候,Emm會看到Alber拿某個玩具來啃,他會說:「那是我的,我的我的,不准玩。」其實從出生以來,所有玩具都是他的,沒有別人玩過,難怪他會感到不舒服。

尤其我能理解在 1.5 到 3 歲期間,孩子正值自我中心時期,還沒有建立分享的概念。此時,善用同感,去說出他的感覺,是很好的情緒同理練習。

「你覺得很不習慣有人拿你的玩具來玩對不對?」(對~~~)

「在你以前,都沒有人去搶過你的玩具,所以你有點難受,也有點生氣是嗎﹖」(嗚嗚)~~~

「當你難受的時候,你覺得要趕緊搶回來,怕被弄壞或玩不到是嗎?」(嘗試理解意圖,而非合理化)

「但其實,你也可以教Alber試試看,就像媽媽教你這樣,這樣你就學會兩次了,你覺得如何呢?」(協助思考可替代的解決辦法)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
1.讓他知道媽媽了解他的心情
2,思考一下他的想法,並也幫助他思考行為背後的意圖和心情
3.提供她其他選擇和方法,讓他選擇要怎麼面對有其他人共用玩具,也許可以選擇怎麼一起玩,或者不想一起玩,之後就是他的選擇和決定了
但通常被同理夠了之後,他也就不會卡在那個心情裡面!

反倒趁我不在,還會跟Alber分享他玩的玩具,並且摸摸他的頭,就像媽媽平常對待他一樣。

教與養共好的正向循環

在教養的踽踽獨行之餘,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保有好玩的態度,和孩子同感的心意,我想這是在教養中,存款彼此的親子關係,並落實「身而為人,都值得理解和尊重」!

* 本篇文章由同步刊載於親子天下網站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8328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