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情緒智力管理專家教你卸下不健康的情感負債,重拾前進力量的傷痛癒合練習
[ 週間曬書日 ]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
很喜歡書中以情緒「背包」的隱喻,來形容每個人過去到現在甚至是預期未來的情緒經驗,並且以"整理情緒背包"來試著重新說明我們如何從傷痛中重新找為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可以掌握的部分,進行調整。這本書的作者Vivian Dittmar是德國的情緒智力管理專家,他提出我們理所當然的情緒反應中,收納著
1.過去的情緒遺毒、
2.夢魘/情緒創傷、
3.集體情緒負載(p.32)
.
這三個部分同時也是開啟我們覺察的三個層次,並舉出人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代表自己啟動和觸動情緒的不同經驗,希望我們從經驗中,能夠分辨出"自己的情緒經驗(自己的背包)"和"別人的情緒經驗(別人的背包)"將別人的/不屬於我的情緒經驗,物歸原主還給他人。
.
書中更提到「情緒括約肌」的概念,包括舒適圈(完全不需要調整最安逸的那圈)、伸展圈(我們可以鍛鍊並學會調節的那一圈)、恐慌圈(內在的警鈴大作.意料之外或者不預期的創傷經驗)三個部分,並舉例協助我們分辨,這些區域的大小,以及影響我們生活不同層面的程度,並以保險絲為隱喻,協助我們更貼近生活的去體察理智線斷掉,或者過度情緒反應的那條線,我認為還蠻貼切的呢~
.
另外,在書中不曉得是因為翻譯的關係,還是原著就是這個意思,對於同理心和同情心的概念,有些不同的見解。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常常感受到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透過這樣共情(同樣感情)的過程,容易建立起人和人之間團結和親密連結。相較於同情心,同理心則是換為到他人思考的立場,採取一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方式設想和陳述和感受對方的感受,同理不等於贊同和同意。書中提到的這類"心的能力"在p.157的部分做了一些描述,供讀者作參考,只是他舉的例子,我覺得並沒有表達的很清晰。但也提點我們,有時候我們在陪伴另一個人的時候,不過渡涉入情感,只要簡單靜靜的,不過渡投入的陪伴,保留給對方空間,讓對方有時間整理他的情緒背包,也許是個更有品質的陪伴!
.
書中在每一篇,都提供了不同層次的練習,期許我們再投入或參與別人的人生故事時,讓故事維持是故事本身,透過陪伴的練習,重新在每一次聽故事的過程中,分辨哪些是自己的背包,哪些是別人的背包,而我們,都不要插手整理別人的背包,而是觀看、觀看他用自己的方式,從他的人生關卡中突破、轉變。
.
書的後半段提出「情緒衛生」的觀念,將情緒衛生與身體衛生的概念作連結,協助我們"對情緒的連鎖反應",如同"身體的連鎖反應",並且協助我們理解~辨別情緒負載如何被觸動2.為自己的情緒背包負責3.區分情緒負載和情緒負載的釋放4.規律的情緒負載釋放練習~以此四步驟作為原則,協助我們體察可以怎麼面對情緒,其實書中的概念跟情緒寄生有相像處,但也以更多的實力和隱喻,讓我們更認識情緒和自己的關聯~在生活中作不同的覺察練習~~
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歡迎參閱連結,有更多介紹喔~~
#昶景國際文化
博客來連結:《情緒背包》https://reurl.cc/EKk8Qa
博客來網路書店內容簡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844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