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eg

「我都已經做成這樣了,妳到底要我怎樣?」
「那算什麼,你只會忙公事,假日一動也不動像死人一樣」
「假日本來就要休息,幹嘛要勉強我?」
 
太太說什麼他什麼都還算配合,但就這點不行。
繁忙的公事讓他經歷耗盡,假日就想休息,出入人群中陪笑讓他感到格格不入,假日休息時間被剝奪,又不能一直裝忙!他跟太太說,我給你錢,你跟同事自己去玩,惹的太太不高興,他也不情願。婚前為這事吵架,婚後也為這個吵架。
但他離不開,他雖然討厭太太,但他也依賴她。只要太太不在,他覺得孤單,但太太在,他也覺得不滿。
這種矛盾的感覺,讓他很苦惱,卻也很熟悉。他越無法溝通,就越無法消化這種心境,當別人問起他太太,他反而很難說自己不滿的心境,因為「被強迫,這是足以不滿的理由嗎?」
漸漸地,他將不滿的心情隱藏起來,一旦別人問起家人和他的生活,他反而會說「我太太,她很好啊!」「我家人,他們都很好啊」「我的生活,很好啊!」。有了這種矛盾衝突的落差,讓他更覺得自己像個聖人,每一次他講反話,在心中就默默地認為:「你看我多愛家人,多為他們著想」
他卑微的只希望別人能領略他的用心,顧到他的一點感受就好。可事實上又沒這麼簡單,他想要的是大家都知道他是個思維縝密,同時具備風度和雅量,所以不隨意出招的聰明人!
表面上他說「我只希望身邊的每個人都開心,不要吵架,不要爭執,家和萬事興」但越是這樣,他的心態就越不平衡「你們應該要感謝我」的願望就越深。他留一線的做法,內心正上演著”施捨與感恩”的小劇場。
他無法啟齒的是,他想要全部的人都尊敬他,他是有容乃大的聖人,因為唯有聖人才能施恩,他很聰明,也很懂得別人有甚麼需要!他就像京劇變臉的演員,在嗅到別人有需求的時候,壓抑著自己真實的感受,見縫插針想獲得讚美!
每一句「你們好就好!」「你們好,我就開心了!」其實是在表達「我有話要說…」「你們開心,那我的開心呢?」但他維持了犧牲奉獻的形象,卻是心裡充滿最多不滿的人!

我們在父母婚姻裡受的傷:
「我都沒為自己好好活過!」你聽過家人之間這樣的抱怨嗎?
當一個人持續背叛自己的心聲,只會持續消耗生命能量在跟自己對抗,甚至對生命絕望!對他們來說,比自己心聲更重要的價值建立在「小心翼翼偵測家人的需求」這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也是大人下意識塞給他們從小照顧大人的任務,這類的孩子常常很乖順,噤不作聲卻內心孤寂!他們盡心盡力侍奉著身邊的人,善盡討好的職責,卻也默默的害怕自己不重要、害怕不被珍惜、不被愛甚至被拋棄,於是,他們吸引到的也會指派他們做事的伴侶,或者他們會先端出好處,告訴伴侶”我會幫妳服務,所以你好好愛我沒問題”因為渴求愛,而讓對方也有機會壓榨他們!
而這一類型的人,他們有一對為自己事情擺不平的父母,因為他們疲於奔命於自己的煩惱,就看不到小孩需求,期望孩子能幫父母分擔、從小就擔起照顧父母的角色。
他們從小感到自己得被父母依賴,因而對自己有依賴的「軟弱心態」感到可恥,常活在自己怎麼可以有需要的自我貶抑裡面,努力侍奉身邊的大人,並期待自己趕快長大,趕快獲得權力,趕快付出愛。每個「趕快長大」的願望,都無法接受那個年齡可能有的脆弱無助,需要被幫助的狀態!
兒童心理的英國知名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曾提出「親子角色倒錯」的概念,當父母以鋌而走險或控制的手段,希望能夠獲得孩子的順服,藉此希望得到內心的平靜或生活得穩定。希望孩子最好不要提出什麼要求,又可以照顧他、稱讚他、愛他,接受他等等,當孩子和父母得角色倒過來,變成父母依賴的對象,就容易想要變得「有用」「聽話」「服從」藉此獲得被愛,他們真實的情緒無法被認可,要了解父母今天的情緒風向球,他們才能好好活下去!
於是,他們學會用假我的方式才能活下去,自我實現變成要建立在別人的認可上,不然不會被滿意。
而這一類的父母因為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更會強化孩子的假面(乖順、聽話、好掌握),他們不會管孩子的自我貶義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多大的打擊,活者活得不夠好!他們只在乎孩子是否聽話、不出錯,孩子們永遠感受到假若”當他們不符合期待,父母就有會棄之不顧”的恐懼。他們的心裡面充滿矛盾,一方面想讓父母滿意,一方面卻得犧牲自己的真實感受,但他們也做出抉擇,以父母和身邊的人為主!
這種人非常在意家人的評價,為了生存下去,他們盡力侍奉讓身邊的人開心滿意,自己卻帶著隱藏性的敵意過日子,他們感到莫名的不安,常常要找自己的小確幸或生活目標,否則自我會乾涸而死。
用自我犧牲來交換他人認可的人,常常有情感飢渴的問題,他們反向的說討厭的家人「很好」,希望被感恩和珍惜,但一方面卻對他們充滿敵意。在他們付出和給予的過程,其實是乞討對方給予更多認可的代幣,於是他一直倚靠自己很行,很順從這些勞務,想要換得父母眼裡的一席之地,這種你來我往的緊密關係,往往有種「我們家人間很相親相愛」的錯覺,但其實如果有新的對象表現得更好,他將會被取而代之,而他仰賴父母的眼光更緊,表現得更好,就是因為他也感受到這種隱微的被拋棄的恐懼,於是就陷得越深!
佛洛姆曾說「服從和敵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當他們習於順服對方,卻也抱怨對方,就變成隱性的敵意,夾雜在不可說的衝突裡頭。他們讓自己變得很有能力、很有毅力、很有肩膀,需要家人的認可,都不是基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出發,而是基於恐懼出發的,他們需要討好身邊的人,否則隨時都會被取代!所以,他們活的扭扭曲曲的,被許多框架綁住,卻渴望自由,但依照這樣的情勢來說,要獲得自由,僅止於他們的空想罷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過好自己,唯有真心誠意地將自己交送出去,才能夠領略被回饋、被愛的感受,在給愛和收愛之間,取得平衡點,否則一味付出的愛,最終乾涸的是個人的內心,乾涸之處,空蕩蕩的感覺,就會讓人想緊抓家庭其他成員,害怕被拋棄、害怕不重要,這些想法就讓家人間的關係更糾結難解!

 

 

 

 

圖片授權修改自李昌周攝影師,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本文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