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從出生的頭幾年,你被父母怎麼用,影響了你日後成為怎樣的人。而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又基於他父母對待他的模式,代代相傳著。你可以做出以下的檢視:你是否常常把別人的事情當作比自己的事情重要?是否常常輕蔑自己,說自己不夠好,很傻,很笨,很無賴?又是否你會本能的害怕衝突,想要討好很多人?當一個人過度壓抑自己的情感,只以你為主,你說了算的時候,其實他在討好他過去的母親,想要當你乖巧的兒子。當一個人無法觸碰自己內心的想法時,在真的背後就產生了「假」,而回過頭來,要違背自己心意去營造出假象,假情假意的人往往是能力最強,卻是離真實最遠的。這本書剛剛付梓時,距離現在已有16年之久,裡頭的案例卻16年如一日,看完本書後,也許對你的生活會有些洞察,假若你好奇自己總找到需要照顧的伴侶,你可以想一想,是否是你們互動模式銅幣的兩面"自大與憂鬱"的互補關係,或者對於正尋覓伴侶的你,當你遇到一個情人追求你,跟你說這種甜甜話"他能變成任何你想要的樣子,你將不會感到心花怒放,而是想到他童年有何創傷,因而對你們的相處三思而行。

 

內容簡介

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經典名著
直搗孩子的內心深處,揭開幸福童年的祕密


  善解人意、成熟穩重、為父母分憂的「好孩子」人見人愛。但長年關注兒童受虐議題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卻認為,這樣的早熟背後,很可能隱藏著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暴力,其負面效應將蔓延整個人生,甚至代代相傳。
  
  米勒認為,孩童因需要關愛,所以對父母有意或無意的自私與索求都默默忍受。孩子們壓抑自己的需求與傷痛,並以「美好童年」的幻覺將此劇痛隔絕,以致於終生難以面對真實自己。在米勒眼裡,成功者內心的空虛憂鬱、父母後對孩子的過強控制,還有許多精神疾病、犯罪和意識形態偏執等,都與他們童年的情感壓抑有關。
  
  童年生活的真相,可能是個令人畏懼的祕密。但誠如本書所言,「唯有當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建立在自己真實的情感上……才有可能擺脫憂鬱。」米勒深刻的洞察顛覆傳統,震撼歐美,使本書成了歷久不墜的必讀經典,它讓讀者勇於檢視生命,進而成為更健康、更完整的人。

___________以上為博客來網路書店書籍簡介_____________

這本書剛入手,翻個三個小時沒有停,書中直指核心的態度很殘酷,卻也太好看!

書中提及我們在早年時期,因為幼小而脆弱,當我們感受到痛苦,會往外發出訊息(投射)

如果,外面有個可以接住這份痛苦的客體,不但不害怕這訊息,不會輕蔑、不耐煩或忽視這個訊息,

反倒是能接住,並好好回應,那嬰兒將會透過對待者的反應,學習到怎麼照顧自己。

 

可惜的是,在我們身邊的大人,並非都身懷這種絕技,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

大人在生出我們的同時,也重新經歷了他的童年,重歷一次,若過去有童年的傷痛,就被打開一次

例如:常被忽視的阿京,會覺得孩子不用太多回應,因為自己沒被這樣對待還不是長得好好的,他容易過度輕忽孩子的需求,進而冷若冰霜,冷處理至上;

若阿京不認同他媽媽的冷處理,亦可能選擇一直回應孩子,卻在心底不斷跟孩子較勁,"我們當年都沒有"

一旦孩子不受控制,不珍惜或不知足的時候,就會挑戰到母親的自我,那個"我都沒得到,你憑什麼"的心態就會自然冒出頭。

 

也因為這種較勁的心態很隱微,不被外人輕易察覺,但孩子其實都很清楚。

在第64頁的地方,提到一位父親總愛跟小孩講恐怖的故事,

一開始起源於這位父親小時候經常被他精神病的母親嚇到,

他會先嘲笑女兒的膽小,幫女兒做好心理準備,然後開始說故事.....

這位父親,藉由跟女兒說故事,看見女兒驚恐的臉,以顯得自己很勇敢,

他想給予孩子小時候曾被剝奪的重要東西/例如:保護、安慰,和大人的解釋等,

但他無意識的將自己童年對無法消化的恐怖的感受,不斷傳給女兒,

以及他從來沒有得到過答案的問題:「為什麼愛我的爸爸(媽媽)要把我嚇個半死?」

 

我覺得這個故事蠻有意思的,書中的結語是裴斯塔洛奇曾說:

「你可以把魔鬼趕出自己的花園,但你還會在你兒子的花園裡發現它」

 

我們常在伴侶身上找到一種平衡,也許是「你需要我」「感覺自己還不錯」「在付出的同時感受到愛」

卻不自主的從中重複過往被對待的經驗,甚至是傳到下一代

在137頁指出,我們對下一代施加羞辱的秘密根源就是合理化,

"我這樣是為你好"、"這是讓小孩成材(殘)的方法"、"小孩不打不成器"...

一個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很難懂得什麼是愛,

 

成年的他會抗議說"說什麼愛是接納,只是屁話"但心裡面卻城隍成懬,

自己獨立在親密關係中,摸索著什麼是愛,對於自己當父親或母親時,又重新歷練一次童年過往,

在133頁提及,為何父母會無視於孩子的害怕,告訴孩子這沒什麼,某種程度可能是想增強孩子的信心,

但另一個層面則是,有一個比自己弱小的角色,已取代童年曾是不安的自己,此時,

他終於可以將內心受盡屈辱的小男孩驅趕出去,投射在別人身上。

 

而回到剛剛提及的父母對孩子輕蔑的態度的探討P.134則提及,當一個人對弱者輕蔑,實則是要避免暴露自身的無助感,

這是隱藏內心軟弱的最佳方法,真正的強大是接觸自己的軟弱面,體會到他人也有軟弱面,進而不需要用輕蔑,來展現自己的力量。

而許多人,都是透過自己的小孩,才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曾有過的無助,忌妒和孤獨。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在每一章節的探討中,毫無保留的進去深探人心脆弱的幽谷,

在幽谷中找到自己成長的軌跡和影子,進而與自己的脆弱面同在,在每個解析的過程,

又跟著讀者重歷了自己的生命一遭,見到自己因為脆弱而過度保護、過度負荷、且害怕軟弱無能,

我們是平凡人,這在你、我、他的心裡面都有,在難以言說之下,透過愛麗絲 米勒的嘴,幫我們好好說出來...

 

 

 

 

圖片及內容簡介源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92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克萊兒 的頭像
    克萊兒

    跨界。強悍且溫柔地出走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