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呼吸著,小彬老師用他的生命經驗,裡頭包含自己原生家庭的傷痛,過不去過得去的傷口,以及字裡行間和個案的故事呼應著,我想,從己身出發的經驗是最動人的,翻著這本書,似乎帶著我們遊歷了人生各種樣態的喜怒傷悲,以及跟著心疼著小彬老師手上像是你我身旁鄰人朋友的影子,小彬老師用故事告訴我們,已經長大的我們,可以用怎樣的姿態,看待過去的自己,然後秀秀自己,在往前多走一點,多寫一些關於自己比較喜歡的故事版本,回頭當自己的父母,溫柔的善待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面對父母,為什麼只要靠近他們一點,就傷痕累累;
疏遠一點時,卻又歉疚糾結?
給30、40、50歲,
心底仍承受著父母傷痛的我們。

  有些傷,我們習慣藏得很深。
  彷彿,藏得夠深,傷就不存在。
  但父母帶來的傷,其實無時無刻捆縛著我們。
  無論我們是30、40或50歲……

  ※資優生的他燒炭輕生,學生證下壓著遺書,上頭只有簡單幾個字:
  「親愛的爸媽,這輩子我很努力地當你們的乖兒子,下輩子可不可以讓我做回我自己?」
  ※媽媽過世後,我的確很難過,但更強烈的感覺,竟然是「鬆了一口氣」……

  我們是否:
  ‧即使表現完美,仍覺得自己不夠好?
  ‧寧願委屈求全,也無法離開一段「不對的關係」?
  ‧在人際關係與職場上,總陷入被「情緒勒索」的困境?
  ‧時常莫名的憤怒、悲觀或沮喪?
  ‧在愛情或婚姻裡,總是受特定對象吸引,一再的遍體鱗傷。

  這些都與原生家庭、父母帶來的傷有著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

  無論是情緒勒索、被當成「情緒伴侶」、漠視孩子的情感與疏離、被投射期待、言語恫嚇或成為父母婚姻關係裡的代罪羔羊……這些傷緩緩滲透進我們的心裡,啃噬著我們的人生,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職場、愛情與婚姻,甚至下一代的教養,都烙印下巨大的陰影。

  而對於曾經歷照顧他長大的大姊在孕程中驟逝,大妹幼時發展遲緩,小妹小兒麻痺,他從小乖巧聽話,卻總在不讓父母失望及做自己之間糾葛不已的陳鴻彬心理師,他特別能體會原生家庭所帶給孩子的沉重與失落。

  於是,他以近20年諮商經驗所寫下的29個真實故事,一個比一個揪心,他寫出我們難以開口或無法開口,或我們早已忘記的心事,其實那些傷口一直不斷地痛著,也牢牢捆縛住我們的人生。

  走出陰影,卸下捆縛,以「當自己的父母」般的心,回頭傾聽、擁抱與療癒自己內在的小小孩,是我們最能對自己所做的事。

________以上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介紹___________

成年的我們,對父母給我們的愛,有時候是困惑的,從小依恃著父母眼光長大的我們,

吸收著父母的喜怒哀樂,即便是對的評價,不正確的控訴和抱怨,都曾經糾結著我們的心情。

然而,當我們越長大懂事,總不免會有許多疑惑,在心裡面打轉著卻不敢說開:

像是"你是愛我的成績?還是愛我的人呢?"、"是否因為我最懂事,我就最不需要愛?"

"媽媽常說要不是因為我,她早就脫離爸爸了,這是真的嗎?","嫁了人,真像潑出去的水,連家都不能回了?"

"為什麼要拋下我,難道是因為我不值得被愛?"等,

這些心理的疑惑,被書寫下來是一個又一個鮮血淋漓的故事,在書本中上演,

也因為面對父母,我們都曾經傷痕累累,想要掙脫,卻被吸入黑洞。

進而,忘記了,長大的我們,就是"自己心理的孩子"和"實際的孩子"的原生家庭,

我們要怎麼在充滿矛盾,有許多不可言說的秘密,悲傷卻不能分擔的家庭氣氛之下,

還帶著愛人愛己的信心,記得自己仍然有機會創造不一樣的家庭氛圍,以及那獲得幸福能力。

陳鴻彬心理師在這本書的30個暖心提醒,除了幫助我們追本溯源之外,

別忘了,我們已經長大了,有把自己愛回來的能力哪~

 

 

 

 

博客來網路書店連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476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