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心念正確,保持清明的態度,在教養的時時刻刻中反思,這是我在怡君身上學習到的很珍貴的教養態度
內容簡介
____________以上取自博客來網路連結_______________
暨上一本怡君的教養書「被禁止的事」之後,一直期待著怡君有新作,
我總覺得,走上父母這條路都是可敬的。
畢竟,我們自己走過的也只有一個7歲,
卻被要求著要陪伴另一個孩子的7歲,
想做好的我們,往往給自己壓力太大,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擔心孩子比不上別人,
擔心他沒被顧好,擔心被別人知道我們在教養上的困擾,或怕對孩子情緒化的樣子,
這時候就把『完美』的大帽子往自己頭上扣,越是這樣,就越不敢講了。
好難以啟齒的是,在現在「家暴兒虐投訴專線113』這麼普遍被知道的台灣,
大家不敢再義憤填膺地跟鄰居講我昨天偷打小孩、打地她屁股紅通通的,
還罵她「哭什麼哭,活該」,然後鄰居會說打的好,就是要這樣教;
時代雖然不同了,
在大家被封了口,收掉了"打就對了"的管教方式,對很多父母來說,反倒是無所適從的。
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當老師,我們卻都是孩子的人生導師,
在不是每個人都接觸教育愛、福祿貝爾這些教育科目,卻要在生孩子之後,開始教養孩子,
大家都勇於走上了父母之路,但走上之後的忐忑,好需要被經驗傳承,被理解陪伴,
畢竟,『當父母』這件事情,也是妳人生中的第一次阿~~
除了長輩的教養法,現階段的你需要同伴,需要其他人的經驗分享,
在怡君的文字中,跳脫"是非對錯,一定要怎樣、必須要如何"的大帽子,
身為母親的她最知道身為母親在教養上時時刻刻的難為和抉擇,
於是,透過她冷靜的觀察,對於事件的反思,不厭其煩的願意開放,理性和孩子討論
從輕鬆的對話中,可以見得在稀鬆平凡不過,卻在日常的小事中,讓孩子看見自己
我很喜歡怡君說的『當媽的減法態度』,為了讓媽不至於陷入患得患失又疲累不堪,
將『加法』的機會留給孩子,將消化資訊、反芻生活的主控權留給孩子,在旁欣賞陪伴即可。
如此以身作則,保持清明的態度,心念正確,帶著關愛孩子的心,與千千萬萬個願意,
該是鬆手,的就讓孩子做決定,聆聽孩子的決定;該堅持的,就不留餘地讓孩子沒得選。
從生活事件出發,讓孩子有安心討論的預期,並且文末每一篇都給予「家長的日常反思」
除了將自己和妹妹(怡君小孩)的日常與大家分享之外,也帶著我們讀者一起思考~~
讀著怡君的書,讓我想到
當父母願意收手時,才能看見孩子怎麼出手,
而,我們不要害怕孩子因為失手而沮喪,
因為唯有失手,才能學到下次如何精準出手呀~
身為父母,不也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