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以身作則,心念正確,保持清明的態度,在教養的時時刻刻中反思,這是我在怡君身上學習到的很珍貴的教養態度

內容簡介

總擔心自己想得不夠多,愛得不夠深?
其實一切都是因為,那是「我的」孩子啊。


你被「理想父母」的形象綁架了嗎!?
放棄完美,才能真正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

  孩子從我們而來,卻不屬於我們。
  父母的目標,不是當完美的父母,也不是讓孩子成為理想的孩子。
  不理想,才是真實。在孩子最真實的日常樣貌中,藏著教養的契機。

  當孩子把你口中的「道理」當耳邊風←→信任是需要培養的
  當孩子對你的「日常關懷」毫無感覺←→多少愛才「夠用」?
  當孩子每天都有事要「申訴」←→你眼中的小事不是小事
  當孩子跟你說「這不公平」←→公平不是一種絕對
  是給孩子自由?還是限制?←→別被一時的「假自由」迷惑
  當孩子被批評不禮貌←→是禮貌,還是權力關係?
  當孩子對事情的看法與你不同←→保有孩子自己詮釋世界的權利

  生活就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總合,也是無法走回頭路的旅程,身為孩子的人生旅伴,我們該如何讓孩子越走越開心、越走越獨立?

  身為親子思辨專家的羅怡君,在這本書裡,以冷靜不失溫柔的視角,直探親子關係的本質,並對大人拋出驚人的建言:別急著給予,沒有人是理想的父母,夠好就好。陪伴孩子,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陪孩子學習選擇,孩子最終就能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____________以上取自博客來網路連結_______________

暨上一本怡君的教養書「被禁止的事」之後,一直期待著怡君有新作,

我總覺得,走上父母這條路都是可敬的。

畢竟,我們自己走過的也只有一個7歲,

卻被要求著要陪伴另一個孩子的7歲,

想做好的我們,往往給自己壓力太大,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擔心孩子比不上別人,

擔心他沒被顧好,擔心被別人知道我們在教養上的困擾,或怕對孩子情緒化的樣子,

這時候就把『完美』的大帽子往自己頭上扣,越是這樣,就越不敢講了。

 

好難以啟齒的是,在現在「家暴兒虐投訴專線113』這麼普遍被知道的台灣,

大家不敢再義憤填膺地跟鄰居講我昨天偷打小孩、打地她屁股紅通通的,

還罵她「哭什麼哭,活該」,然後鄰居會說打的好,就是要這樣教;

時代雖然不同了,

在大家被封了口,收掉了"打就對了"的管教方式,對很多父母來說,反倒是無所適從的。

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當老師,我們卻都是孩子的人生導師,

在不是每個人都接觸教育愛、福祿貝爾這些教育科目,卻要在生孩子之後,開始教養孩子,

大家都勇於走上了父母之路,但走上之後的忐忑,好需要被經驗傳承,被理解陪伴,

畢竟,『當父母』這件事情,也是妳人生中的第一次阿~~

 

除了長輩的教養法,現階段的你需要同伴,需要其他人的經驗分享,

在怡君的文字中,跳脫"是非對錯,一定要怎樣、必須要如何"的大帽子,

身為母親的她最知道身為母親在教養上時時刻刻的難為和抉擇,

 

於是,透過她冷靜的觀察,對於事件的反思,不厭其煩的願意開放,理性和孩子討論

從輕鬆的對話中,可以見得在稀鬆平凡不過,卻在日常的小事中,讓孩子看見自己

我很喜歡怡君說的『當媽的減法態度』,為了讓媽不至於陷入患得患失又疲累不堪,

將『加法』的機會留給孩子,將消化資訊、反芻生活的主控權留給孩子,在旁欣賞陪伴即可。

 

如此以身作則,保持清明的態度,心念正確,帶著關愛孩子的心,與千千萬萬個願意,

該是鬆手,的就讓孩子做決定,聆聽孩子的決定;該堅持的,就不留餘地讓孩子沒得選。

從生活事件出發,讓孩子有安心討論的預期,並且文末每一篇都給予「家長的日常反思」

除了將自己和妹妹(怡君小孩)的日常與大家分享之外,也帶著我們讀者一起思考~~

 

讀著怡君的書,讓我想到

當父母願意收手時,才能看見孩子怎麼出手,

而,我們不要害怕孩子因為失手而沮喪,

因為唯有失手,才能學到下次如何精準出手呀~

身為父母,不也是嗎?

 

 

 

博客來書籍連結:ㄑ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5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