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05652_684880944953528_4620855373745180820_n 

我們知道,每個世代的人們都有他們的特性,有些長輩在七年級甫出社會的時候,觀察到對於面對職場的態度、對於職務的執行,有其不可或缺獨特性,像是「草莓族」這類的名詞;但有人覺得80後的這群人,敢衝、直言、無所顧忌,倒是成了職場的新樣貌。

無論正反說法,這些詞語都想涵蓋這個世代的共通性和普遍現象。

Me世代這個名詞是美國心理學家Jean Twenge提出,泛指這個世代「充分關注自我」的一種現象,相較於上個世代「We世代」有所不同,包含草莓族也在這個世代裏頭,他們充滿了創意和自信,但是對於未來自我控制力不夠且缺乏責任感和承擔,是主要問題所在。相較於過去的We世代,Me世代已不再奉行「忍耐至上」「打你就是愛你」,「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這些紀錄和鐵則,也相較的更注重自身利益和權益,這可能是基於少子化的影響和衝擊,也可能是對於這個時代的父母較為豐衣足食,40.50年代這一輩的父母經歷過經濟起飛的這個年代,相較於20.30年代以刻苦持家,孩子又多的這輩祖父母而言,40.50年代的父母夾雜在新世代和過去傳統教養中間,固然對於如何承上啟下,其實是充滿著心理衝突…。

在保守名風和鐵一般紀律的教養,We世代父母其實難免在「我就是這樣長大的」,但「我又不完全認同要這樣教孩子」的過渡期中掙扎著將孩子養大。

從大家庭,到小家庭

孩子生得少,加上小家庭的型態。過去在大家庭中,路邊隔壁都一起顧小孩,而反觀現在,大城市裡各家各戶門扉緊閉,深怕隔壁有壞人,新聞中路邊搶小孩也食而多見。當這樣人人自危,以安全為要確隔閡在銅牆鐵壁之外,孩子不像過去可以出去跳房子、玩彈珠、拚扁扁、123木頭人,或是你追我跑的閃電滴滴,這些遊戲的空間,都必須由家庭或家人來滿足,父母的壓力可見一般!

「小家庭」美其名也許可以更有有機會抵擋長輩的傳統觀念,完成過去沒機會完成的那些遺憾,有新的開始。可一體兩面的是,那些責任、壓力和不能言的逞強,都一併在父母身上扛著。加上零體罰的觀念越來越普及,曾幾何時,自己的孩子都能告發你管教過當,這些壓力和失衡,加上想要做的好的壓力。扛了過頭,在管教上就難以回歸責任給孩子,更難讓孩子有機會在同儕間的吵架嘻笑怒罵到和好,不斷去嘗試錯誤,並且協商討”誰要道歉”、”論誰要跟誰好”。父母開始期許自己能一手遮天的保護孩子!無論是彌補自己過去被忽略也好,對於管教有新的看法也好。這些隻手遮天,都無意讓孩子在自己的小宇宙裡轉,這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這一代的父母,是從黑暗中自己摸索著找路

We世代的父母,非常辛苦的是,他們有自己的盼望和願景,有能力給予孩子不同的生活,並且將孩子扛在自己身上成為責任的一部分,但是他們更多時候是從黑暗中自己摸索找路,而沒有人會給他名燈,當祖父母出來插嘴的時候,這一代的父母心裡面就會面對一個衝擊是:「我不希望讓孩子被嚴厲管教長大,但又焦慮的是,那我要我的孩子怎麼長大?」,抑或是,跟孩子吃醋著「想當年你們對我好兇,可怎麼遇到孫子是如此慈祥溫和」。

於是,在鬆與緊之中,獨自承攬著無人討論的壓力,所謂彈性在哪裡,見仁見智。

Me世代=環境X教養X世代更迭

這場大型的教養實驗場中,過了整整20-30年,當自信又有創意的Me世代登上職場後,在職場上的新陳代謝,新血和舊血的差異,就彰顯在職場上,將職場變成戰場互相挑剔的戰場。誰也不遑多讓,對於”富著養”或是”讓著養”的新生代,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和想法,在職場的表現上,他們擁有許多創新的點子,但是,基於這個基礎上,他們更需要增長的是:”協商和溝通的技巧”、”耐性和理性的溝通”,才不會自毀前程,一方面「停、看、聽」觀望他人的動態,一方面也尊重前輩著的經驗,練習多與前輩溝通,才有機會讓自己的創意和自信,有合適的舞台發揮!

Me世代的教養方針建議:

對於這場Me世代和We世代的交疊,也許也經歷了這20-30年,我們拿捏出了更好的做法和平衡,以期維護著對話和彈性的空間:

  • 賞罰明確並濟:運用行為策略,可以讓孩子增加好表現和改變不良的表現,現在的孩子需要具體明確的原因和理由,無法以「記住:吃苦就是吃補」這樣的說法塘塞過去,且對於賞罰要有一定的說詞,例如:「明明,我覺得你今天表現的很好,因為你今天在路邊有幫助老奶奶過馬路」這樣具體的說法比「明明你實在太棒了」到底棒在哪裡?不夠舉體的讚美會孩子容易便的眼高手低,具體的讚美不但可以讓孩子清楚他的好在哪裡,也可以鍛鍊孩子的思考和判斷能力!
  • 以身作則為要:我們常要孩子不玩3c產品,或者要定時定量,自己常常是低頭族,對於孩子「以身作則」很重要,來場家庭中的「3c定時定量運動」,運用幽默的方式來場家庭運動會,一方面可寓教於樂,一方面讓孩子懂得自治,而非以自我為中心。
  • 給予對話空間:孩子在青春期以前總共有幾個說「不」的時期,當孩子說不的時候,記得孩子不一定在挑戰或測試界線,而是他心中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有個「我要…」的想法出現,此時正是和孩子對話的時候,這樣的對話也讓孩子可以透過澄清想法的過程,釐清是非對錯,明辨道理,這些對話也讓我們更有機會從孩子從媒體中取得的錯誤價值觀中,有機會引導和導正。
  • 具體充分討論:對於現階段的孩子來說,「具體」永遠是首要,因為他們在太多模糊不清、是非扭曲的價值觀中,像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他們的解讀是「只要我喜歡,通通可以」但是這句話的來源其實是有當時的保守和壓抑的脈絡可循的。但是現在的孩子信仰的是「我只要有感覺就可以大聲嘶吼」而非因時、因地、因物、因人而有所轉變,在哪裡、應該做什麼、怎麼做,這些因時制宜的5W1H(What、where、who、when、how)反倒是現在的孩子需要練習的,如此一來,孩子也較容易掌握情境和達到與人共處的要領。

也許,對於Me世代和We世代的交手,到目前已有個暫時的平衡。我們實在是期許來者可追,透過這番對話和交手後,孩子能夠尊重自己外,也尊重他人。未來雖不可知,但在3C產品線上遊戲和手遊的推波助瀾之下,孩子的人際互動練習,更可能變成虛擬狀態,以及可以輕易砍掉重練,也許,在未來極可能出現的「only ME的唯我獨尊世代」,這群孩子,在線上遊戲獲得角色的慰藉,在現實生活中父母也樂得輕鬆(不吵、不鬧、不用教),反倒可能在未來出現更大的問題。

我們需要回歸到最終目標,所有的教養都是期許在未來孩子在生活適應和人際互動可以更臻成熟,更能了解自己並運用身邊的資源,所以我們必須協助他們走出世界,與人接觸和溝通。所以,我們不要害怕失衡,因為在每個失衡中,我們都會打破一些藩籬,但也會取得一些新的規則,記得,從你開始,走出自己的小家庭,和其他家庭一起面對這個世代的問題,也許我們沒辦法再回到大家庭式的教養,但面對孩子的問題,悶著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也許可以和35好友揪團一起養,一起討論如何因應和面對這個世代的變革!




圖片授權自藝之魚創意團隊,版權歸創作者所有

本文同步發布於親子天下嚴選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

arrow
arrow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