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晚玩了一個我不擅長的桌上遊戲『RED 7』,不過結束後的引導文想了很多,貼上來分享...。
雖是聽了規則就很頭大,但如何運用於引導教學,我費了一點心思細細思量.
..
這款遊戲秉持著"唯一的不變就是變"的規則,讓每位玩家都有機會採取主動攻勢去改變規則,以便取得最有利的贏面...
所以,在這樣的"浮動"規則中,因著每個人出牌的決定,而改變整個牌局,讓我對於整體遊戲有兩個體驗後的心得:
- - - - - - - - - - - - - - - - - - -
一、對於規則的反思:
我們現在常在講說要對規則反動,卻往往忽略了規則反動前的想法「為什麼我們要有規則?」「為什麼要制定規則?」這樣浮動規則的狀態,就如同假設我們採取"一天換一位導師制",媒合班上同學和導師的適配性,那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是,每天班級規則都可能有所修改和微幅調整,每天的朝令夕改,也不是每位學生都吃的消,所以!也沒有了一個依循;又或是維護全校秩序的學務處,若每天更改服裝儀容的依歸,那全校同學一定會群起抗議這樣的決策很擾民!
其實,「規則」本身本來是要帶給群體一個依歸、一種預期和一種安全感的需求。如果我對明天有預期,我就能在規則之中去發展自己,規則本就是安全感的來源呀~
但為何我們常對規則反思,原因是因為如果規則不合時宜,或者凝固了、僵化了、就會失去彈性。試想10年前,3C產品尚未人手一機的情況,我們根本不用為了學生學習的專注和品質,制定相關的校規,對於3C產品有所規範,但現在因3C產品的無所不在,造成學習的專注問題、分心的問題、視覺保健的問題,所以就要多制定相關的規定~!
所以,回到源頭,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要有規則?規則一定是不好的嗎?
- - - - - - - - - - - - - - - - - - -
二、引導到家庭系統的動力:
延伸第一個思考的點,我們可以試想在家庭中,如果「畫布」是象徵「家庭規則的本身」、 「調色盤」的部分是「每個家庭成員劉有餘地可以改變家庭規則的主權」,那麼,手牌打出的瞬間就是一種權力的爭奪。而爭奪的氣氛圍何,兩個人最為針對、三個人有個平衡但是上家影響下家,四個人形成一種留有餘地的四角平衡。每多一人,家庭的氣氛和張力也會有所不同!
無論是幾家,「手牌」象徵著妳能影響牌局的籌碼,每位投入者也都對於規則都有所意見和預期,這些預期如果在家庭中,也許是「我媽就是這樣,她一定不會聽我講話...」「不要給我爸知道,他一定把我打死」這些預期會讓我們對情勢有某種預期和安全感,有時候雖然是種擔心或者不相信,好處是似乎讓我們對情勢有所掌握;但如果就像上述將這些說詞凝固下來了,就會變成「妳看我媽就是這樣...她一定不會相信我的」「妳看我爸就是這樣固執不變通」這些結論某種部份是種保護自己、維護關係的安全。某個程度也將自己變成受害者。
這種,「受害者心態的危險」在於"我們忘記了自己也是系統的一份子,我們也有手牌去影響系統的運作",輔導老師在作親子會談或家庭晤談的過程,依著系統理論會引導當事人思考,包括「妳知道為什麼媽媽不相信妳嗎?如果妳做到甚麼,也許會讓她會再有點信心?」或是「爸爸一定就是固執不通的嗎?妳甚至忘記了他上次聽妳的諫言是甚麼時候?」
反觀一直抱怨的爸媽,說孩子摔壞他得ipod或是口出惡言,那我們也會問他"是誰允許孩子變成小霸王?""有何原因讓妳的孩子,反而在家裡彷彿變得像爸媽?"
唯有當事人停在悲情的故事中,而忘記了自己在系統中有手牌,就忘記孩子本身也有主導和力量影響父母的「傷心、難受、不知所措,覺得自己是很爛的爸媽」,而因為權力位置,就更容易位於受害者的心態,另外,爸媽也忘記了「是誰將孩子變成家中的小霸王,是誰在家庭的管教上失守」當他們花力氣在抱怨,其實需要被提醒的是,妳也有力量,別忘記了妳有力量足以影響下家,甚至影響整體規則。
在家庭系統中,所謂「互動」其實是一種互相影響的傳動狀態,在這個桌上遊戲的規則中,完全可以感受到這樣互動的連動狀態。我和妳連連看,妳和他連連看,他的決定也影響我們的相連...。於是,別忘了自己也是系統的一份子,在妳最無力感的時候,仍然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滲透和影響系統,我們不用爭,但別忘了是循環因果導致別人對妳的態度,而也因為妳的改變,系統一定會有微幅不同的回應!所以,千萬別小看自己能影響規則和局面的「微動力」!想要別人對妳好,記得妳對別人好了沒?如果你對別人患得患失,朝令夕改,變來變去,那也容易消磨掉別人對你的信心、耐心以及認為妳就是個無可救藥的受害者!擺脫受害者心態,記得自己也有籌碼,然後看重自己,別人才會看重妳!
.
然後,想跟親愛的桃子說,我也很喜歡蛋頭說的那句
「記得千千萬萬個小贏可以累積大贏」
「雖然結局是輸,但也要肯定過程中的你,其實也曾贏過。」
有妳們的陪伴,每個小週末都如此美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