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IMG1868 

這天天氣陰陰的下午正是我們心理師的私聚讀書會,我們嘗試用一個非常緩慢且舒服的速度,在拉長的三個半小時,逐漸推進案家故事的紋理,摸透她的經絡,梳理一種理解的發生

和談得來的夥伴進行第二次的相聚,心情是雀躍的,一方面就書中的案家了解米紐慶的腦袋地圖,一方面能整理自己在學校輔導工作中,與案家和相關她人的互動~


重點和反思摘要如下:

1.個別治療和家族治療的joinning~

2.個別治療諮商師v.s.家族治療師 的角色差異

(1)在第三張的故事中家族治療師除了擔任專家與權威的角色,也會根據家庭需要改變的方向,來決定join單一角色。例如:母親與孩子關係緊密,母子的眼光都留在彼此身上;父親較疏離,主要扮演好工作養家的角色。治療師這時候,選擇join父親的角色,協助鬆動父親許久以來無法參與家庭,不論靠近老婆或是孩子的困難。治療師join父親的方式,

包括:

1 )父親在工作角色上展現的能力(p70-71),肯定父親在工作上的成就,標籤出父親身為「管理」階層,具有良好的時間觀、責任感。然後,再將父親在工作上的能力與家庭連結,顯示出"父親的能力無法展現在家庭中展現"的脆弱?


2 )例二:父親無法靠近家人,因為父親本身困在過去與自己母親的關係。治療師同理父親面對自己母親的傷痛,然後,連結父親與自己母親的關係,如同妻子與孩子的關係,都是封閉的系統,讓他人無法靠近,也無法參與家人或是覺知家人的感受。藉此,協助父親瞭解到需要改變的原因,並且提升父親參與家庭的動力。當父親改變的意願與動力出來,也讓妻子鬆一口氣,因為原本雖然對於丈夫對婆婆的關注是明白的,但無法改變丈夫,又感到自己的地位不如婆婆,因此更挫折,與丈夫的關係就更難靠近。所以,治療師選擇單獨join父親角色時,背後帶著對於互動關係的理解,為了讓夫妻次系統能更站到同一陣線,先協助父親理解自己的狀態對於家庭互動的影響,增加改變動力,也同時協助夫妻面對彼此,卻無法改變的挫折。當夫妻能夠在同一陣線時,也才有機會合作處理孩子的問題。


3 )當夫妻站到同一陣線處理孩子問題時,會延伸出另一個需要提醒與關注的情形:

1.父親太久沒有靠近孩子,即便父親對孩子的管教可能有正確的觀點,卻不見得有好的靠近的方式。若父親以過去母親靠近孩子的方式靠近孩子,表面上,父子重新建立關係,母親也獲得休息,但實際上,只是將過去在母子之間的問題,轉換到父子之間,此外,母親也會面對到失去與孩子靠近的失落感。因此,夫妻如何照顧好對方,成為對方的支持,保持共同討論處理孩子的策略,才能避免關係從母子過於陷溺歪斜到父子過於陷溺or衝突。



3.運用家庭系統晤談中的"家庭週期"觀點-如何將來談問題轉化成關係方向的治療目標

(1)p73那一段,治療師挑戰cm這條線「將孩子視為小寶寶」,並沒有得到父親的認同,但在父親不認同之後,又出現新(且有用)的訊息「孩子的狀況阻礙了父母親的生活品質」(這是可以加深父親對於想改變的素材),治療師遂隨著父親的提出,在往後的談話談到父親對孩子的期待,並回應媽媽和小孩黏得太緊的現況。並提及家庭生命週期關於「青少年長大、獨立」等議題,治療師看似好像暫時將話題(小寶寶)停在這裡,但沒有離開父母幫助孩子長大,以及放手的主軸,回到p92的目標,此段治療師因應先前對家庭的理解,列下三個方向和目標1.讓父親推回父親的位置2.切斷母親和孩子過度黏膩的關係狀態3.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需要能挑戰父母親,但不是用起步起床這件事情上面,似挑戰又似依賴的做法。

(2)爾後,提及小孩獨立需要信任、但他需要有些作為證明自己可信任。

(3)以及,父親需要幫助小孩能充分長大,並協助太太能夠真正放手。

CIMG6882 

4.治療手法的梳理:

(1)

治療師對父親的join(理解和支持)夠多之後,針對父親面對自己的失敗(在親職角色)能夠有處理的動力,也將一個無動力或者被阻止的爸爸,變成一個動能十足的爸爸,讓過度插手的母親,變成一位可以等待或是放手讓父親行使親職的父親,將父母的次系統位子推回去,讓他們共同的目標-『不讓小孩影響父母親、讓父母親開始相信小孩能獨立』發生。

而這一段,已將母親求助的"小孩不起床"的單獨問題,推展到上述關係上的長久問題

(2)

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挑選單一角色join,主要拓展該角色知覺(*例如父親),拓展他對問題的理解,例如:先生無法收到太太的眼淚這件事情,可能因先生的過往和母親的經驗,先生是最理解婆婆眼淚的那人,若太太的困境和婆婆衝突或是先生對於眼淚的排拒(不要讓任何人再有傷心)這些觀點就會讓先生無法收到太太的困境和眼淚,也看不見目前孩子正因太太的傷心,而複製他過去在家庭中的角色。這可以協助先生看見自己正在複製的這些行為,且這段,也讓太太(家人)較能理解,先生的困境和為何無法投入。



5.系統觀點對於「班級輔導」和「親師諮詢」的好處和幫助。

舉實際在學校案例,說明怎麼樣可以拿捏立場不會被拉扯,讓不同立場的人保有自己的心情。

同步回應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複製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動力。


例如「母親的撤回關愛,但沒有預告,冷淡回應」這造成孩子的焦躁不安

和現在導師撤回關愛,沒有預告,冷淡回應,造成孩子依樣的小動作不斷和焦躁不安。

反映出這兩者的相關和影響,並協助導師看見「自己的心理空間不見是因為什麼?」

假若導師覺得1.希望孩子九年及自己就要長大2.面對其他同學的升學焦慮,他分身乏術

同理導師的感受,並再這樣的感受找到可以替代的做法和師生一起談話,並設定一起談話的目標,-在晤談室的老師和教室外的老師不同。

同樣鋪出導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連結,讓在外的管教有修復的機會。


5.漸進式的系統回應方式練習:

治療師根據案家說的內容+腦中對於處理案家問題的地圖>形成接續回應案家如何走向改變的路徑。

例如:治療師透過標籤孩子是「小寶貝」,反映母親也無法放手小寶貝,但徵詢父親的意見時,父親沒有認同,卻提出孩子阻礙夫妻過退休生活的想法。這個想法同樣是可以促進夫妻合作,切斷母子連結的方向,因此,治療師運用父親的語言,協助案家持續往該方向前進。

======練習======

從點→線→面

視野從123(搖滾區)到12345(VIP)到12345678(最遠的觀眾席區,但可以兼顧全冒汗觀眾反應)

一、基於一個案家,練習抓出主軸。

二、設定兩三個素材,積極演練案家不斷從內容帶離,再從帶離的內容中,用關係問句帶回。

三、個別抓出你現在想要走的「次系統和主軸的關連」說出概念化

CIMG9388 

有時候覺得當心理師很像是工匠,在口袋裡具備百寶袋之外,重點是能活用這些工具變成思路,將此思路充分的表達出來,回應案家的困境,是個逐漸累積的過程,期待下次的小聚。


時間:2015/10/17(六)14:00-17:30

進度:第三章

地點:士林goodness28咖啡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